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英国离婚法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瑞臣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4):58-64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家庭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掀起离婚浪潮,在欧洲以英国最为典型。20世纪英国离婚法实现了从有限离婚主义到离婚自由主义的转变。然而日益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后时代单亲家庭队伍的不断壮大,已经成为严重困扰英国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问题。面对离婚自由主义带来的汹涌的离婚风潮,英国立法机关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离婚法为重建婚姻和家庭做出新的努力。站在婚姻家庭法的视角,对一个世纪以来的英国离婚法变革进行梳理,从中深层剖析离婚法改革对婚姻制度带来的冲击及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婚姻和离婚现状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英国自护国主统治建立之日起,克伦威尔及其政权就遭到了保王党、共和派、宗教极端派的舆论攻击。为维护统治的合法性,政权借用传统的封建君主制话语与文化符号进行舆论宣传。这种舆论宣传策略不仅未能起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反而使护国主及其政权遭到舆论攻击,在公众中造成对护国主政权的负面认知,他们认为护国主就是篡夺王位、非法的专制君主。同时对王权文化的借用,促使它在17世纪50年代出现复兴,在大众想象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这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李喜蕊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77-79
离婚法是近代以来英国婚姻家庭法领域争议最大的焦点所在,英国离婚法的改革经历了一个由追求离婚自由到支持婚姻家庭的回归,由追求离婚程序简化到程序的逐渐严谨化,由忽视儿童利益到儿童权益第一,由依赖诉讼到注重调解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人们对离婚自由追求的逐渐理性化。 相似文献
4.
林秀玉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1):106-111
15-18世纪英国城市的转型,主要体现为各地方城市为摆脱此前的封建危机、接受挑战而发生的内在的质的变革,地方城市以符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变革,重新确立自身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转型中的英国城市,加快了英国社会经济走向整体发展的步伐,加快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全面过渡,有利于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并且成为英国勃起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5.
郭晔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1(2):30-41
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变革期,行进在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离婚的制度实践伴随着婚姻家庭立法的多次修改不断完善,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生成的离婚法理也由于《民法典》的出台而沉淀下来。在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离婚法理表现在文明、制度和人的三重维度中,离婚自由和离婚权利是社会进步的文明表征,离婚是规范婚姻家庭关系、确认爱情消亡的法律制度,离婚是合法解除婚姻契约、正当调整社会关系的善治程序。 相似文献
6.
郑顺利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9-11
国防教育是国家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历经了三次转型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5):90-93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研究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动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动因,在国内外有多种取向和模式。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依然是我们解读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动因的根本理论。这一理论说明了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的变革,政治变革活动、思想理论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非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97-101
丁玲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出现了重大转型:由个体表达向阶级呈现切换、由心灵开掘向表层叙事转化、由艺术想象向文学纪事迁移、语言由精致向粗放流变。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从文学发展史的层面对其重新考察,她的转型在感应和记录时代、大规模表现现代乡村社会以及把长期被"病魔化"的乡村与农民还原为本真状态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也存在着丧失文学的批判精神、消解个体生命价值、缺少艺术上的引领性和超越性等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9.
李芃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1-133
20世纪中国意笔人物画走向现代化的背景,主要应从艺术发展的他制性和自律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艺术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决定着大文化背景的改变,要求和促动传统中国意笔人物画进行改革;其二,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凸显了传统中国意笔人物画自身的缺憾,也强烈要求取得超越历史的突破。20世纪初中国传统意笔人物画走向现代化的变革之路是势在必然的。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复仇悲剧虽受惠于塞内加,但又离不开英国戏剧传统。无论马洛的《帖木尔》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还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及《哈姆莱特》,无不打上英国文化的烙印,反映人文主义理想与中世纪桎梏间的冲突。这些复仇悲剧皆以对权力的欲望为动因,悲剧形象宁可牺牲自己和殃及他人也要矢志不渝地追求,展示了悲剧英雄向极限挑战的悲壮 相似文献
11.
从1960年代中期起,美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现代环保主义运动对其各项环境政策的出台和执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过美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轨迹,并非单向度的绝对增长,而是随着时间的演变,有着自身的高低起伏.同时他们对环境问题和环境质量的关心也与其自身的工作和就业状况、美国的经济形势、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呈现着复杂的因应反馈和协同演变态势.在对公众环境意识的认知上,我们不能笼统地概说,而必须深入具体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不同时期公众的环境意识变化及其与政府公共政策的互动,在环境史研究中践行真正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刘贵华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106-110
贵族子弟入学是近代早期英国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促成贵族子弟入学的文化动因主要有三条:一是教育成为贵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二是教育成为贵族任官的重要条件;三是文化知识的价值取向日益世俗化。贵族子弟入学折射出近代早期英国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1997年7月1日,一段特殊的历史已在香港结束,“香港过渡期”在这一天告一段落,香港主权回归于中国。从1982年秋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来华,揭开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谈判的序幕,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风风雨雨的15年中,香港的前途一直是中国、英国、香港三方面舆论关注的热点,这其中,英国公众是如何看待他们心目中“最后的殖民地”的回归、他们以什么心态来对待这段历史呢?本文从英国报刊杂志上所发表的一些文章追寻英国舆论变化的轨迹,从一个侧面表明:昔日的大英帝国雄风已去,“流水落花春去也!” 相似文献
14.
季文君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
言情小说是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小说兴起之初就出现的小说类型,影响深远.英国是言情小说的摇篮,从本世纪60年代起,具有悠久历史的英国言情小说在继承了早期言情小说的特点和模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英国足球的产业化主要表现在股份制足球俱乐部的出现、俱乐部经营管理的产业化以及利润化。英国足球产业化的出现与足球运动本身的发展、英国体育产业化的整体趋势以及英国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6.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英国陷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窘迫的经济状况使高傲的英国人几乎普遍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兴起了和平主义运动。英国统治阶级为了防止新的战争破坏现有的秩序,确保世界霸权,执意坚持避战求和,面对法西斯的步步逼近,张伯伦政府幻想以绥靖求和平,祸水东引,其结果助长了法西斯分子的扩张野心,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大仁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6)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具有全方位意义的批评观念和形态的大转型:一次发生在世纪初,由古典文学批评形态向现代文学批评形态转换,在经历了短时期的批评形态多元化之后,逐渐归于以现实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为主导的批评形态;第二次发生在世纪末这20年,由政治化的单一批评形态向多元化的批评格局转换。当代文学批评的变革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走向比较成熟的文学批评形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民国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明显体现。随着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和新婚姻法律的颁布,传统的以夫权为中心的离婚制度开始向以男女平权为原则的离婚制度转变,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由此受到猛烈冲击,并出现一些新变化。《大公报》在1927~1930年设立《妇女与家庭》专栏,比较详细地报道了当时天津女性的婚姻家庭状况,尤其在离婚问题方面给予女性更多关注。该报关于女性离婚事件的报道和讨论显示,这一时期天津女性的离婚原因、主动提出者、离婚年龄等方面均与传统婚姻不同。 相似文献
19.
冯建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3):133-14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从“政治化教育”到“经济化教育”,再到“人本化教育”的转型;教育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政治形态的教育学”到“经济形态的教育学”,再到“人学形态的教育学”的转型.育人为本,是当前教育自觉转型的方向所在;人学形态的教育学,也是当代教育学的追求.建构人学形态的教育学,要求教育轴心由社会转向人,教育目的由培养社会工具人转向培养社会主体人,教育内容由社会的形态转向人的生活形态,教育方法由被动接受转向主体的自觉,教育过程由认知关系转向交往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05-109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有机体,其构成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考察部分转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发现普遍存在着要素间及要素内联系松散、逻辑关系不清等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相关高校、转型专业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准确定位,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耦合,正确处理好要素间及内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