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完整的戏剧元素,从单首诗来看,其戏剧性也明确存在。从莎氏第129首十四行诗可以看出,诗中存在戏剧人物、人物行为、戏剧冲突及矛盾的解决等,其戏剧性具体表现在叙述者的心理演变过程、用词、句法、修辞以及诗歌形式等方面。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屠岸、梁实秋、辜正坤三位译家的译文,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戏剧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隐喻"是一首充满隐喻暗示的谜题诗。该诗以女人"怀孕"为主题,采用种种隐喻手段描述了一个女人即将成为母亲的身心感受。从词到词组,从音节到诗行,在该诗的字里行间中,隐喻暗示似乎无处不在。新颖的隐喻比拟方式和不同形式隐喻的叠加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猜想空间。形象生动的隐喻意象深深地抓住了读者,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弗罗斯特认为<割草>是他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愿>中最好的一首诗歌,评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出色的十四行诗",但是弗罗斯特诗评家马克森(H.A.Maxson)认为它离经叛道,不像一首十四行诗,因为"它并没有提出一个观点、拓展一个观点、曲折一个观点……[而且]诗中没有一个清晰而又关键的转折".笔者对这首诗歌进行了格律分析,不仅发现弗罗斯特驾驭十四行诗这种格律最严谨的英语诗歌体裁的娴熟技艺,而且证明了这首十四行诗并没有"离经叛道",而仍然是"一首最先进、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第31首十四行诗是他诗歌艺术的集中体现。本文分析了这首诗的幻象结构、分化的话语以及和谐的音律,对莎士比亚的诗歌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所流行的该诗的三种译文中的“失真”问题。  相似文献   

5.
Sonnet——十四行诗是十四纪起源于意大利,而后又几乎遍布欧洲各国的一种诗体.这种诗体的主要特点是:结构严谨——几乎都是由十四行抑扬格五音步的诗句组成;主题鲜明——每首诗或每一诗组主要论述一个主题;音韵优美——每首诗都严格遵守一定的韵律格式,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诗体到了不同的国家,艺术大师们又赋予她新的形式和艺术魅力,使她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而出现了英国十四行诗、截尾十四行诗、叠冠十四行诗等等.  相似文献   

6.
十四行诗的英国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四行诗英国化进程始于英国文艺复兴,历时约150年,大致经过引进与模仿、学习与改造和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华埃特和萨里伯爵引进十四行诗并对其做初步的变动以表达英国诗人的情感,开十四行诗抒情的先河.锡德尼、斯宾塞和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表现能力上的探索,完成了英国十四行诗格律的定型.邓恩和密尔顿则突破十四行诗传统的爱情主题,开辟了十四行诗抒情的新天地,从内容和主题表达上完成了十四行诗的英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对经典名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七十三首(Sonnet 73)进行解读和赏析,旨在为莎翁十四行诗的赏析探讨新的视角。发现Sonnet 73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认知隐喻,其中包括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容器隐喻、意象隐喻等,构成了既错综复杂又精细巧妙的整体隐喻框架。诗人将人的生命隐喻为一年的轮回、一日的更迭,以及火焰的生熄变化,指出人到了晚年,犹如黄叶零落的秋天、犹如落霞消残的黄昏、犹如奄奄一息的灰烬,生命即将结束,死亡即将来临,所以要抓住时光的分分秒秒去珍惜生命、珍惜爱情、珍惜美。  相似文献   

8.
在欧洲, 十四行诗是比较受诗人们欢迎的一种诗体。从十六世纪以来, 英国的文人墨客在引进此诗体后, 结合英国的特点, 将十四行诗从格式、韵脚、主题诸多方面加以改进, 产生了以莎士比亚、密尔顿、勃朗宁夫人为代表的一批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一十四行诗完全有资格被称为英语中最古老、最有用的诗歌形式之一。正象雕刻或者弦乐四重奏一样,十四行诗给古典艺术的终极目标提供了简单而灵活的手段:一种尽可能多地承受庄重、本质和抒情之美的表达形式。不少评论家认为,最初的十四行诗是贾科莫·达·连蒂尼(Giacomo da Lentino)创作的。他的生卒年不详,活动时期约为1200—1250年左右,西西里诗人,主要作品为十五首雅歌及二十二首十四行诗。在他的影响下,卡瓦尔坎蒂(Guido Cavalcanti,约1255—1300年)、但丁和彼特拉克在下一世纪共同创造了意大利十四行诗。这些早期的十四行诗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十四行诗的形式及其术语。其押韵法和诗行的排列如下: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在语篇的组篇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概念隐喻的语义相似性和映射图式结构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篇发展中起到了连贯和衔接的作用。通过语义相似性,隐喻使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取得连贯;通过隐喻映射图式结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篇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11.
约翰·弥尔顿不仅打破了英国十四行诗着重描写爱情主题的传统,而且在十四行诗诗体结构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面上看,弥尔顿十四行诗第19首《哀失明》描写诗人将用忍耐来抑制自己因双目失明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但实际上它书写了一位清教诗人寻求侍奉上帝的清教心路.本文将这首诗置于17世纪英国清教主义情境之中,结合文本释读,讨论弥尔顿十四行诗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契舍,考察诗中双关、对照、圣经典故等修辞手法,进而揭示诗人摆脱焦虑和痛苦的清教心路.  相似文献   

12.
从"十四行诗"入手,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出发来探析,莎士比亚早期的创作情调明显表现出忧郁、感伤、激愤以至虚无……选择"十四行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两点考虑.第一,从创作时间上看,"十四行诗"(共154首)属于作者早期作品;第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与其戏剧的大众性不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我写照意义.莎士比亚早期戏剧作品中之所以呈现出轻快、浪漫的风格,是因为他需要得到世俗社会的承认.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意象图式以及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所蕴含的意象、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旨在揭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这首诗中所隐含的隐喻以及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也为古典诗词的赏析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诗歌的基本要素,能有效地传递隐含的意义和蕴含的情感。除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美国试验派诗人卡明斯还大量运用隐喻来表达主题。卡明斯在诗歌"l(a"中运用了多重隐喻,这是生动地表达该诗孤独和惆怅的主题情感不可或缺的因素。采取更宽泛的视角,从本体隐喻、语音隐喻、诗形隐喻以及通感隐喻等方面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以探讨不同层面的隐喻在表达诗歌"l(a"的主题情感和蕴含意义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戴镣而舞——《丝绸帐篷》之生命华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其十四行诗《丝绸帐篷》力透纸背,表现出多层次的真实意义。在传统的诗歌欣赏和新兴的诗歌隐喻解密的双层面视角下,这首十四行诗以其词语和意义、诗体等表层形式展示内容,以日常语言思维的隐喻方式蕴含深层意义。这一特点充分展示了在传统诗歌格律的约束中,诗人娴熟地表达诗情人生的自由,在优美的格律和简单易懂的日常语言表达中,抒展诗人对于"她"———诗歌女神之情怀:戴镣舞出自白式的十四行诗,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相似文献   

16.
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受大众喜爱的诗人之一。他视隐喻为诗歌创作的灵魂,同时他也是成功运用隐喻做诗的大师。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弗罗斯特数首名诗的解析,旨在解读弗罗斯特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理解:孤独、空虚,理想与现实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诗歌代表作《十四行诗集》,将当时英国的十四行诗创作推向顶峰,被誉为莎士比亚体。国内译介莎翁十四行诗的学者专家不胜枚举。本文从国内十四行诗的三个全译本中,选择了其中的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从其语言,标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曾4次荣获普利策奖,其十四行诗《丝绸帐篷》就收录于他1943年第4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诗集《一棵作证的树》。以文体学理论为基础,对此诗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通过语音、格律、意象和隐喻这4个层面的分析来把握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手法,并以此达到对诗人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9.
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在小说和诗歌两个方面都卓有成就的伟大作家之一。本文将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对他的一首名叫《身后》的诗歌进行分析,也就是从衔接和音律,逻辑语义关系,语域和语法隐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读者在传统分析诗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相似文献   

20.
运用著名隐喻研究者来考夫的隐喻理论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进行识别和归类,发现诗中的隐喻多与爱、生命和时间主题有关.同爱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战争、财富、胃口、负担、旅行、奴隶等源域;同生命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四季、旅程、盛宴等源域;同时间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镰刀、邪恶之徒、窃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