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深刻影响到西方的哲学、文学和美学的面貌,也产生了具有现代性特质的"语言论转向",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理论不仅仅是重要的文论话语,更是给中国的8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呈现出一条由西方到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由内容到形式、由形象到语言的知识学谱系和美学脉络。  相似文献   

2.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开创性哲学,处于西方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的交界区。处于转折时期的叔本华哲学,既有西方传统哲学特点,更具西方现代哲学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叔本华哲学的特色。分析和研究叔本华哲学特点对于准确确立它在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3.
何柳 《南都学坛》2009,29(5):93-99
冯友兰的哲学继承了中国哲学传统并借鉴西方哲学智慧,既深化了中国哲学宇宙本体论的思想特点——重理性,又归结到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实质——尊德性,同时在方法路径上选择了传统儒家的一以贯之之道——道中庸。冯友兰哲学作为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创获,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史"六书"中。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自近代清末民初以来,中国传统哲学需要一个现代转型,似乎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似乎对此观点提出了疑义。按照这种疑义,由于近代以来借用西方话语来进行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中国学者在国际对话中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因而在中国哲学的语言表达、沟通和解读上长期处于"失语"状态。这种疑义通过赛义德所谓东方学而提高到更尖锐的程度,认为西方对东方思想的支配和控制,很大程度是通过东方学者对自己文化的"再现"来实现,东方学者通过西方叙述框架和概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 ,人们对谢幼伟的思想学术研究不多 ,尤其对他的《现代哲学名著述评》介绍就更少了。实际上《现代哲学名著述评》里有大量关于中西哲学的歧异与会通的例证 ,诸如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阐发 ,对西方学理的介绍与输入 ,对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 ,综合创新 ,这些对促进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向现代的转换方面做出过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广义叙述学是赵毅衡教授借鉴西方符号学原理,探讨所有叙述体裁共同规律所构建的“广义符号叙述学”。深入其研究范式背后的跨学科原理,可发现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的“三层次论”存在诸多遗留问题,且这些问题反映出广义叙述学研究范式与中国本土叙述传统间尚有隔隙。而故事形态学所遵循的形态论范式源于西方生物学,遵循人文科学相关跨学科原理,现已被广泛借用到美学、艺术学及文学研究中。同时,以形态学为基点的故事三层次论,可对广义叙述三层次论的遗留问题做出回应,且更适用于还原中国本土叙述经验,为彰显中国故事的本土意蕴提供了更多学理可能。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哲学是在东西方哲学交汇的背景下产生的,受西方哲学影响,现代中国哲学家在进行哲学史研究、从事哲学创作、思想文化改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哲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很多哲学家都有明确的方法论自觉。他们的方法论,既受西方哲学方法影响,同时也有某些中国传统哲学方法的特色。有些现代哲学家试图融合中国与西方的哲学方法,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的哲学方法。在其中,逻辑分析法、实验主义方法、辩证法受到了现代中国哲学家的特别关注,直觉方法因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亲近性,也引起了某些现代中国哲学家的重视。这些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哲学家方法论讨论与建构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研究较多的是胡适、冯友兰、金岳霖、贺麟、张东荪、张君劢等,而对谢幼伟的思想学术研究不多。实际上,他对西方学理的介绍与输入,对西方治学方法的重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阐发,尤其对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综合创新,促进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向现代的转换方面做出过不可忽视的贡献。谢幼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有四个特征:以唯心论为主要思潮;反躬实践;宗教式的态度;以直觉作为方法论。他还认为西方现代哲学放弃了二元论而采用一元论的思维模式,主张天人合一、心物同源;倾向于价值理论问题的研究;注重历史和时间概念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哲学家丹图所著<叙述与认识>,是西方分析历史哲学的经典文献.该著以"叙述句子"的语言分析为中心,处理了包括对历史的概念理解、未来的开放性等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上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丹图为学不囿于分析哲学家法,他的这部著作为我们审视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样本.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哲学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转型的重要个案,是中国哲学转型的重要部分。其理性省思的主题表现为在近现代全球性现代化运动中,不仅传承和阐释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城市与乡村的多重冲突中接受和阐释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近现代西方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从而体现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家对“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的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中“天”有复杂的多重含义,“天人合一”因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传统西方哲学经长期的逻辑演变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的发达使传统西方哲学具有明显的知识论色彩。但是,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的环境问题并无直接的逻辑关联.当代环境问题是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不同的哲学思维无论是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出现还是解决,其影响程度都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内涵丰富,其独具特色的"仁"、"和而不同"思想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演绎发展历史中,其和谐观经历了身心和谐观、群体和谐观和宇宙和谐观的发展过程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正因如此,现代和谐文化与传统和谐思想才在碰撞中相互融合,找到了现代化的路径,即在扬弃旧"和而不同"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整合资源,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注入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教育所教授的是儒家的思想观点,其教育哲学所强调的是"质料";古希腊教育注重的则是并不包含具体思想观点的辩证法与逻辑,其教育哲学所强调的是"形式"。"质料"与"形式"的差别不仅是中西教育的根本差别,也是中西传统知识状态的差别所在:前者和王权结盟,而后者则基本保持独立。进入现代语境之后,中国现代文化理念体系决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哲学必然从"质料"转向"形式",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在引入西方哲学的观念资源来诠释和建构现代中国哲学的意义上,其基本的研究模式与其使用"反向格义"来指称,不如以"援西入中"来描述。西方哲学"援入"中国哲学研究的正、负两种模式各具特点,效果亦不相同。对于作为一门"比较哲学"的现代"中国哲学"来说,西方哲学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资源"。中国哲学当下和将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应当是"去西方哲学化",其诠释和建构恰恰需要与西方哲学甚至整个人文学科的深度互动。如此才能真正避免那种"以西解中"的"单向格义",从而在"以中为主"的"中西双向互诠"中建立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历史哲学作为西方近代以来逐渐建立的学科有其特定含义和意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历史哲学为名对古今中外历史中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同西方历史哲学相比,中国传统思想中蕴藏着具有浓郁醇厚的自身特色的历史哲学思想。通过对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导致他们各自对哲学与历史的理解存在着根本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历史哲学思想展现出迥异的价值取向,从而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先生以"广义科学观"思考中国科技及其思想史,包括揭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通俗说明"阴阳学说"辩证法意蕴,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超越西方"分析式思维方式"的睿智,并一反"五四"后对董仲舒、朱熹哲学否定过多的潮流而视之为中国科技哲学史支撑点,力求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在科技史上的巨大贡献,表现了中国科技哲学"巨人"的风采。但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土木工程卷背离上述思路,依西方和中国"五四"后"海归学者"关于风水不含科学的旧见,又鉴于对中国文明的深情,仅视风水为中国古代"美学",从中国科技哲学"巨人"变成中国建筑哲学及建筑学"常人"。其症结是李约瑟先生虽在理论上坚持"广义科学观",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熏陶,仍往往具有"西方科学为最高范式"的"情结",无法真正把作为中国文明成果的风水中包含的科学因素发掘出来。挖掘风水中的科学因素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17.
金忠烈是当代韩国哲学界一位既有深厚学养又富有人格魅力的著名学者。其学融贯中韩,会通中西。在哲学上,他对传统的“天人合一”说作了富于新意的诠释,并建构了一个以自然为本的天人合一体系。对“和谐”思想的论证亦颇具新意,早年即已关注技术文明可能造成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并以鲜明的人文关怀,畅扬“天人和谐”理念。在儒学史研究方面,提出了韩国儒学源于中国的鲜明观点,纠正了时下某些偏颇之见。对于南冥学研究,他更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哲学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除了一些学术综述外,我们很少把中国法哲学研究作为文化现象来反思。以至于有些人认为,在中国并不存在"中国法哲学",存在的只是"西方法哲学在中国"。虽然这一判断有一定道理,但今天的中国确实存在着中国法哲学研究,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整合法学派。老一辈学者对整合法学派的出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研究的结构性缺陷。过度的整合使中国法哲学研究成果缺乏鲜明的个性,对未来的法治中国建设也可能有负面作用。中国法哲学需要发挥其整合性优势,但也需要改变以认识论代替方法论的惯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北美形成了一个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潮流,与传统汉学的研究方式和哲学建构的方式形成鼎足相立的局面。这个潮流里的人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他们是北美哲学界的华人、北美大学哲学系或者与哲学系关系密切的东亚系培养出来的西方学者,以及来自北美大学哲学系由研究传统的西方分析哲学转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尽管这种研究方式存在着值得讨论的地方,它的长处不容置疑。它大大地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哲学的舞台,推进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学术动向。认识和认真地研究这一潮流,对于了解当前海外中国哲学的研究状况,甚至整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方向,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传统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并在理解"能否思想""有无意义"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阐述西方哲学从古代本体论经由近代认识论到现代价值论或曰意义论的内在发展逻辑——"能否思想""有无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