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正式传入西藏以后,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盛衰,尤其在吐善王朝时代,佛教这种外来文化在和西藏本上传统文化苯教的多次斗争中,经过相互碰撞和组合,终于把握住了藏族人的心理特征;适应于吐善社会,站稳了脚根,成为藏族文化的主体部分。早期佛教和本教的这种激烈斗争反映到统治阶级内部,则是一种贵族和王室的权利之争。朗达玛继任赞普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排怫灭法运动,终以贵族的胜利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吐着王朝统治,使西藏重新陷入四分五裂,地方割据的混乱局面,佛…  相似文献   

2.
公元7世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蓄势力不断向外扩张,与唐朝、南诏之间的战争延续了一百多年。自唐仪凤二年(677年)以来,吐善南下西洱河(洱海)的主要兵力,屯集于今滇西北中甸和维西一带,并在今中甸、维西、丽江三县交界地的金沙江上架起了铁索桥(史称吐善铁桥),以济吐差大军迅速进人西洱河湖区。公元680年前后,屯于纳川神川一带的吐善军队突然出现在西洱河湖区,可谓“吐劳神川……不假天兵”。于是,西洱河诸蛮纷纷臣服于吐毒产吐春王朝在神Jll建立都督府,派论大相一级高级官员驻守(史称神)!I铁桥节度使,亦称吐春铁桥节度…  相似文献   

3.
公元七世纪初,中央唐王朝时期,在祖国辽阔的西部,藏族先民以重要的角色登上了历史舞台,吐善军事力量之强大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令人瞩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其商业经济也得到发展。不但与中原和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交流,同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也有商业联系,并成为东西方经济交往的中介。吐着王朝瓦解之后,虽然不复存在一个统一的藏族政权,但因吐著请部所处之地理位置,其与东西方的贸易活动继续保持和发展,而商业贸易的物资交流对于吐著地区的社会红济仍起着促进的作用。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主并结合近年文物、考古学等…  相似文献   

4.
囊日伦赞时代是吐著联盟政权获得实质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吐著联盟政权得到了空前的扩展壮大,但同时由于一大批新的豪族势力的加盟,联盟政权内部的矛盾也日渐尖锐和突出,从而给吐善联盟政权本身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危机,囊日伦赞本人被臣下“进毒遇就而慕”即是这一危机所酿成的直接后果。然而,关于此时吐着联盟内部出现的危机,过去长期以来认为主要是雅隆旧家族势力与新加入联盟的苏毗等豪族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所致,但事实上这种看法明显存在问题,它不但与敦煌藏文写卷P.T1287的记载不符,而且也与当时吐着联盟政权内部的…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外交使者在协调不同王朝、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传递政治信息、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功绩卓著。在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唐王朝与吐着王朝长达二、三百年的通好、和亲、会盟、战争的交往中,双方的外交使者你来我往、通达各自最高统治者的意图,为各自王朝的利益奔波,在历次政治、军事事件中频频活动亮相,特别引人注目,取得的成绩也可书一笔。在这儿,我们仅就唐出使吐着的外交使者作为分析实例,来看看当时外交使者的一些主要任务、外交使者自身具有的一些特点,以及外交使者出使时的艰辛困苦和他们的献身…  相似文献   

6.
民族关系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作用和影响的关系。民族地区良好的民族交往和民族互动,会使各民族之间形成较高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的调查,以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当地民族与外来人员之间交往的包容性、民族身份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利性、各民族对于当地及国家民族关系的主观评价以及民族冲突状况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全面真实地反映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关系现状。  相似文献   

7.
自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吐着军队攻陷西川安戎城后,西洱间地区诸蛮相继也被吐着所征服。于是,吐着开始了对西洱河北部铁桥地区的乌变一个多世纪的统治,也掀开了吐着与唐廷争夺南诏势力百年拉锯战之帷幕,直到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大破吐善于神川之后才结束了吐着在铁桥地区的统治历史。那么,在这一百余年当中,吐着为何要设都督府于神川铁桥地区?其辖境多大?人口组成和管理机构怎样?在唐、着西南战争中的地位如何?这些问题,过去虽有文献涉及,但缺乏专题性和系统性。在此,笔者想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作一番拙劣的管窥合测…  相似文献   

8.
乌孙是哈萨克族的主要先民之一,乌孙与汉朝的关系及对汉朝的认同,是哈萨克族确认归属国的端始,对哈萨克族的国家认同产生着较大影响。乌孙与汉朝的关系经历了互为接触、多重交往、归并汉朝的过程,对汉朝的认同由关系认同、归属性认同发展为合法性认同。从中可以看到国家认同高于一切,不仅是现代国家也是早期国家的最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王瑞萍 《民族论坛》2012,(16):24-27
跨文化交往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跨文化交往引起的文化冲突包括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现实发展和文化误解等。寻找共同点是解决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冲突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即:寻求彼此经历的共同点、寻求现实交往的共同点、寻求未来民族关系的共同点、寻求包容和理解的共同点。在寻找共同点的基础上应该注意构建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认同关系、各民族平等对待的友善关系、各民族互相尊重的情感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可考文献资料中,笔者没有看到任何直接反映渤海与后东突厥汗国之间交涉的具体、完整的记述,突厥从未正面出现在渤海对外交涉的舞台上.但实际上,直到745年后东突厥汗国被回纥灭亡,渤海早期的对外交涉,特别是对唐朝及周边部族关系上的任何重大事件,都与后东突厥汗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怒江州最北端的贡山县及与之相邻的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是当代中国唯一的怒族与藏族杂居区。古代怒族与藏族在怒江流域迁徙,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近代,在不同时期国家政权与地方权力交织的背景下,文献记载反映了怒江流域怒族与藏族关系的主要特征是藏族统治阶级对怒藏杂居区的统治,而隐藏在政治关系背后的是普通民众之间交往互动的逐渐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政策的实施消除了怒藏民族之间历史上的不平等,形成了民族关系融合、多元文化共存共享局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该著作中马恩早期关于民族形成、民族关系问题、民族殖民地问题、民族语言形成问题的思想理论。认为马恩关于民族形成的上限同国家形成的上限的一致性的观点始终是一贯的,指出任何把民族形成的上限再往前推断都不符合马恩的观点。文章对如何观察、认识民族关系的理论,作了深入系统地论述,着重论述了马恩所讲的“外部交往”即民族关系的交往对“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的发展与变化的作用问题;如果把误解为“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不仅发生和存在于民族之间,也发生和存在于民族本身的内部,并以此作为经典依据,是不符合原著的本意的。在统一的民族语言形成问题上,论述了我国的苗族、裕固族、景颇族未形成统一的语言的原因;认为今后这些民族未必再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很可能在更高层次上与其他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  相似文献   

13.
松潘本教神舞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潘位于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东部,蜗江上游。历史上曾是军事重镇,安多藏区经济贸易中心。古有茶马商道,今有黄龙九寨风景区。从古到今浓浓的本教文化特色又为松潘古城增添了奇异绚丽的色彩。安多藏区本教四大名山中,小西天和雪宝顶两大神山都在松潘县境内。我对松潘本教寺院作了短期的田野调查,此文就松播本教神舞作些介绍。一、本教神舞历史悠久一早在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著王朝逐渐向东扩展,与唐太宗交战于松州,战后部分吐着兵土留居于松州山谷及服江上游两岸,本教也就随之传入。公元635年吐善再度进兵松州,本教再度传…  相似文献   

14.
"月也"是侗族地区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其主要内容可简单分为宴请与娱乐两部分,涉及"吃"与"被吃","表演"与"观看",通过这样的关系转换,侗族人群交往背后相互宴请与娱乐的交换机制得以展现出来。双方之间的交往活动以猪头礼物的"欠"与"还"标记出来,形成一套互惠性计算的逻辑,这个过程中的礼物交换及其展演的文化象征代表着村寨之间交往关系的确立和维系。"欠"与"还"的运作,植根于各民族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套共享的规则体系。虽然"月也"本身限定在侗族的村寨之间,但是其背后的民俗规则超越了民族界限,适用于地区内的多个族群,从而整合出某种超越族群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5.
治理西藏是历代封建王朝解决民族关系、实现王朝统一和安宁的一件大事。自唐代与吐着交往开始,历代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于那个时期的治藏政策,成为他们统治少数民族总政策的一部分。反思历代治理西藏政策的得失,借鉴有益的经验,对于巩固西藏的安定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恩威并施,委官建置,政归一元自元代开始,西藏正式纳入元帝国的版图,成为由中央王朝委任官员的地方自治区域,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元帝国的前身是蒙古汗国。它在中国北方的兴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在统一中国…  相似文献   

16.
李静 《民族研究》2007,3(6):22-32
民族交往伴随着民族共同体变迁与发展的整个进程,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关系也是通过民族交往具体实现与体现的.本文从阐释交往、民族交往出发,论述了作为人类普遍心理与行为的民族交往及其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意义,认为民族的交往内驱力、民族交往认知、民族交往情感、民族交往意识,以及民族交往行为是构成民族交往心理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7.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的吐帝王朝,历经11个赞普(即国王)的统治,直至公元9世纪王朝崩溃,持续达200多年。这一时期被史学家公认为西藏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除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统治十分强大外,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也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其中有关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许多规定具有现代刑法的意义,是我们研究吐着法律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本文拟就吐善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等,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同仁。一、吐蕃刑事法律制度中有关犯罪的规定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现代刑法中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南宁市区汉壮民族的居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格局是影响汉壮民族交往、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汉壮居民在居住场所及学校中的"分离指数"的测算,并分析当前南宁市区汉壮居民之间社会交往的客观条件及影响汉壮居民交往关系的历史背景,结果显示,南宁市中心城区汉壮居民的混居已相当均匀,说明汉壮居民之间交往的客观条件非常充分;郊区农村的"分离指数"偏高说明农村汉壮居民在居住上一定程度的隔离,但由于农村居住格局的特殊性,不宜仅凭"分离指数"直接推论汉壮居民交往条件的优劣,而应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马存孝  张卓 《民族学刊》2020,11(6):42-47, 159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汉族流动人口向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促进了地区间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业活动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动内容,从业分布情况和特点,反映出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入程度。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是汉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关系的折射,对于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Y县调研,了解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情况,深入分析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特点及其对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探寻河源首者谁唐初江夏王李道宗征战吐谷浑时到过黄河源附近,八世纪初刘元鼎赴吐善会盟也曾涉足河源地区。但他们都不是专为探寻河源而来,因此谈不上对河源的了解,更无著述。元朝统一天下,在全国遍设驿站,唐若大道随之开通,大大便利了西藏与内地交流。在途往青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