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龄未婚问题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我国大龄未婚人口概观 (一)性别构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2年我国28—49岁未婚人口共有11269362人,占同龄人口的4.36%。其中男性为10555559人,占同龄男性人口的7.78%,女性为713803人,占同龄女性人口的0.58%。大龄未婚男性是大龄未婚女性人数的15倍。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全国28—49岁未婚人口又有所增加,达到  相似文献   

2.
婚姻是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婚姻状况是指人口在某一时点所处的不同婚姻状态的人数和比例。现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和1‰生育率抽样调查的资料,将浙江省人口婚姻状况初析于下。 (一)未婚人口状况 1982年我省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29.42%,男性未婚人口占男性15岁及以上人口34.62%,女性未婚人口占女性15岁及以上人口23.81%。  相似文献   

3.
<正> 双阳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7年的13.24‰,逐年下降到1981年的3.9‰,平均每年递降2.34‰,成绩是显著的。今后几年的人口增长趋势,将是个什么情况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分析。一、双阳县人口构成1981年末,双阳县的总人口是384,992人,其中,男性198,273人,女性186,719人,男女性别之比为106:100。农业人口占89%。0岁至2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46.29%,0岁至3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64.36%,65岁以上人口占4.46%,相当于全国同令人口构成比例,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全县已到结婚年令的未婚女性人数约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1982年和1990年进行了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各种人口现象在八十年代间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从两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对比中反映出来。本文通过这一方法分析这一时期福建省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变化。一、人口性别比的变化1.八十年代福建总人口的性别比变动八十年代福建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幅度不大。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里口福建省总人口为30,048,275人,其中男性15,434,048人,占51.56%,女性14,614,227入,占4864%,人D性别比为10561。这一数字与“三普”福建总人口性别比105.92相比略有下降,也低于全国“四普”…  相似文献   

5.
<正> 人口状况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需要清楚地掌握人口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实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战略任务。下面,把我市的人口状况作一简要分析。一、全市人口构成情况(一)性别构成全市总人口为1,321,824人,男性人口为678,228人,性别构成比为51.31%;女性人口为643,596人,性别构成比为48.69%,性比例为105:100;在人口总数中,0-4岁婴儿为122,269人,男婴为63,315人,性别构成比为51.78%;女婴为58,954人,性别构成比为48.21%;从性别构成情况看,全市男女性比例是平衡的。从近几年出生  相似文献   

6.
<正> 性别是人口的最基本的特征,性别率是人口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构成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婚姻、生育和社会的经济结构。因此,研究人口性别率对于研究婚姻问题、人口再生产问题和发展经济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性别率是反映人口性别构成的一个指标,它是指人口中男性同女性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用中国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分年龄性别人口构成数据,经移动平均修匀后分析了两性高老龄各年龄队列人口在相邻普查期间的死亡率及其差异随龄变化,以及历次人口普查高老龄组年龄别性别比,结果表明,两性死亡率随龄迅速上升的趋势进入90岁以后的高老龄组将变缓、变平甚或下降。老龄组男性年龄别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的现象,进入高老龄某一阶段后差异逐渐缩小,甚至低于女性。结果预示,尽管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低于女性,但并不表明男性的生理寿命低于女性。  相似文献   

8.
1949—199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情况及人口性别构成年份出生率(‰)死亡率(‰)占总人口%男性女性性别比1949362051.9648.04108.219503718———19513717———19523717———1953371451.82...  相似文献   

9.
<正> (一) 关于中国按年龄别划分的人口数字,根据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已经公布了人口构成的情况。1982年的人口普查,最近发表了10%的提前汇总材料。中国杨德清等所著的《人口统计学》一书,也揭示了1978年人口构成的数字。目前,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两次人口普查数字,人口构成的情况如〔表1〕所示。美国的中国人口学者耶阿德,对于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提出了疑问,他特别对1964年  相似文献   

10.
朝鲜族是我国人数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为176.4万人,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其中以吉林为最多,为110.3万人,占我国朝鲜族人口的62.6%。剖析吉林省朝鲜族人口,对深入了解我国朝鲜族人口是很必要的。 朝鲜族是我省最多的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9%,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0.4%。  相似文献   

11.
<正> 在人口的文化程度分析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文盲半文盲人口状况的分析。考察和研究文盲半文盲人口状况,对于了解当前我国人口的总体文化素质,制定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及布置今后工作的重点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和抽查资料,对我国文盲半文盲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城乡构成、地区差异等进行对比和分析。在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所统计的文盲半文盲人口是指15周岁及15周岁以上的不识字或识字不足一千五百个,不能阅读通俗书报,不能写便条的人。据1990年人口普查10%抽样资料,我国15岁及其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为18,225万人,占总人口的16.10%,占15岁及  相似文献   

12.
性别年龄结构是人口的最重要特征,城市人口是国内人口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对其性别年龄特征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各级文化程度人口的男女差异和年龄组差异。本文首先分析城市人口中各种文化水平的男性和女性特点及其差别,然后阐明其年龄构成特征,最后综述其性别年龄特征。一、各种文化水平的城市人口的性别特征1.城市男性人口文化构成我国城市男性以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居多,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男性人口的平均文  相似文献   

13.
《人口学刊》2018,(6):31-39
本文使用生命表的研究方法对2016年吉林省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推算吉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主要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吉林省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78.12岁,其中男性为75.83岁,女性为80.61岁。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吉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相比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1.94岁,其中男性提高了1.71岁,女性提高了2.17岁。分析疾病因素对人口死亡的影响,主要疾病致死率非常高,其中前10位死亡原因引起的死亡比例占98.94%,前4位死亡原因引起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9%,影响较大的疾病包括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进一步分析主要疾病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发现,循环系统疾病是对人均预期寿命影响最大的疾病,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要想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及致死率,进而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针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的识别与干预体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公共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女性婚姻迁移的态势和特点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从1985年至1990年全国直接报告以婚姻为动机的女性迁入者共4325747人,占同一时期女性迁入者总数的28%和全国迁入者总数的12%。因此,无论从婚姻迁移问题的复杂性来看,还是从女性婚姻迁移者所占的绝对及相对数量来看,从女性研究的角度来深入分析中国婚姻迁移的态势和特点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基于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一些典型调查资料,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女性婚姻迁移态势、特点及婚姻过程中存在的性别问题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口婚育期性别比(每100名婚育期女性相对应男性人口数)的平衡,关系到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人口再生产趋势、社会安定等一系列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有人提出:我国在实际上和不久的将来,找不到配偶的男性有四千八百多万,占男性总人口的9.33%。本文则依据中国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从人口婚育期性别比的变化、现状来探讨中国人口婚育期婚姻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苏联的老年人口状况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苏联和其他工业国家一样,人口已趋向老化,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快速上升。根据1975年及最近的资料所知,1975年苏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战前翻了一番,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苏联总人口的9%,比同期西欧65岁以上老年人数占总人口的14%低五个百分点,比北美洲的11%低两个百分点。1975年以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开始放慢。这是因为1975年以后的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是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期间低出生时期的那部分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率有所提高,但增加的这部分人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缓慢甚至几乎停止增长。但这只是暂时现象。苏联老年人口构成大部分是女性,性比例失调现象很突出。战后1955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数字所示,男、女两性人口之差为2,008万人。在30——50岁年龄段,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为4∶7。这批人目前已达退休年龄,全部进入老龄行列。  相似文献   

17.
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区有302,939户,1,646,766人。其中:城镇人口135,264人,农村人口1,511,502人。男性839,805人,女性806,961人,性比例为104.07。武威县763,71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6.38%;民勤县241,510人,占14.67%;古浪县287,269人,占17.44%;景泰县169,858人,占10.31%;天祝藏族自治县184,410人,占11.20%。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区总户数增加了91,889户,增长43.54%。  相似文献   

18.
生育指标与人口年龄构成有关。作生育指标的动态分析或者比较不同地方的生育指标时要考虑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一、人口年龄结构对出生率的影响 出生率说明人口出生水平,结合死亡率可分析人口自然变动情况,但用出生率说明生育水平时要考虑年龄结构的影响。出生率=育龄妇女(普通)生育率×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出生率受普通生育率和育龄妇女比例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用出生率分析生育水平时要考虑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以上海市卢湾区资料为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1960年最低(21.37%),1980年高达29.76%。用1951年人口构成算得的1960年校正出生率为28.63‰,比1960年实际出生率高  相似文献   

19.
据1982年人口普查,甘肃省总人口数为19 569 26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人,比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平均人口密度少62人。市镇人口为 3,002,499人,占全省人口的 15.3%。人口平均年龄为25岁,中位年龄为 20.13岁。年龄构成为:0—14岁占  相似文献   

20.
根据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字:1982年我国军事人口4238210人,其中女性108820人,仅占2.57%;1990年军事人口3199100人,女性103493人,占3.23%。从总体看,女性比例略有上升。但从分年龄组来看,19岁以下女性人口由1982年的15288人减至10624人,其比例降低0.91个百分点,20-24岁女性人口由1982年的64231人减至23721人,其比例下降l.04个百分点。如兵员征集和军校招生男女比例不作调整,若干年后,女性在军事人口中的比例将下降到2%以下。笔者认为,联系到我军历史上女兵比例较高和外军当前女兵比例普遍上升的情况,军事人口中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