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英国幼儿园虐童治理的法律政策以“更强大、更灵活”为完善目标,以儿童利益最大化、非延迟、多机构协作、共同参与 和保密为基本原则,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虐童处理流程,包括识别和报告、评估、共同保护儿童会议以及惩戒四个阶段,细分 为发现迹象、行为质疑、寻求帮助、及时报告、评估、战略会议、儿童保护会议、儿童保护计划、审查会议以及惩戒等10个步骤,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儿童伤害,维护了儿童权益,可为我国幼儿园虐童防控机制的建构以及学前教育立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数次发生,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愤慨和共同忧虑的焦点问题。幼儿园教师虐童具有隐蔽性强,儿童难以抗拒,施虐方式多样,越小儿童越易受到虐待等表现特征。虐童行为不仅伤及儿童身体,更给儿童心理和精神造成严重危害。为有效防止幼儿园教师虐童行为,需要从政府、幼儿园和家长层面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虐童现象的普遍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虐童行为的规制成为必要,但方式应该是通过立法,而非司法。对于实践中以司法方式实现虐童入罪的做法,应当摒弃,并肃清其背后的理念、逻辑。虐童入罪固然必要,但是问题的解决更应该走向刑法之外,通过儿童保护及福利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减少虐童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日本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鲜有发生,这得益于其采取了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可以通过制定防治虐童问题的专门法律,设置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处理虐童问题,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预防虐童行为,制定科学合理且规范严格的学前教育制度等措施以形成对幼儿园教师虐童问题的有效规治。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几年来幼儿教师虐童事件的频发,社会和媒体对于教师虐待儿童的关注愈加强烈,然而我国刑事立法方面对于幼师虐童的空白导致对这一类行为的法律干预力度消极而无力,以及司法裁判的争议性将对于虐童性质和定性的讨论推到了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保教机构“虐童”现象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其综合防治面临着司法防治成效有限、校园防治措施零散、社会防治 体系尚未成熟等困境。本研究基于情境预防理论视角,通过对保教机构“虐童”事件裁判文书的分析发现,保教机构环境的封 闭性、虐童行为识别和问责困难、结果导向的机构管理制度、多种类型的人际冲突、校园儿童保护制度可见度低,为“虐童”事件 的发生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建议通过提升保教机构开放性、强化保教机构的内外部监督、健全保教机构管理制度、关注教职工 身心健康、加强法律知识宣传与预警等措施,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教机构“虐童”现象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7.
浙江幼教颜某的"虐童行为",引发了社会对"虐童罪"入刑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媒体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支持"虐童罪"入刑。然而通过对现实层面的必要性与价值层面合理性两个方面予以阐释,在现阶段,我国将"虐童罪"独立入刑是不必要的,且会导致与原有刑责体系冲突。而对虐待罪予以修订,以扩大适用范围也是不合适的。对儿童权益的刑事保护,通过完善故意伤害罪来予以保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虐童行为是指家庭成员以外的成人实施的、侵犯未满十四周岁儿童的身体与心理健康、虽然不构成轻伤以上但危害较大的各类行为.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刑法体系完整性以及刑事政策等角度看,虐童行为具有入罪的必要性.在虐童行为入罪的路径选择上,新设虐童罪论与扩大虐待罪主体范围论都并非妥当.根据现有法律规定,虐童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因此通过刑法解释将虐童行为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虐待儿童的行为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学界对于虐童行为的认定存在很多的争议,司法实践中也有认定为寻衅滋事罪,但是这并不符合刑法学理论犯罪的构成要件。从长远来看,笔者认为应当将虐童行为纳入我国刑法调整的范围,据此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回顾过去的一年,中国儿童社会学研究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儿童与家庭、青少年犯罪、儿童保护、儿童福利、儿童文化和儿童教育等领域有着持续的关注和思考,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政府和社会对儿童现实处境的关注,也引发出一些新的儿童话题,例如虐童、儿童性侵、儿童自杀以及“星二代”等,这些都需要用专业的眼光予以严格而系统的解析。  相似文献   

11.
生育意愿和意愿生育数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不同.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地,生育政策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的基础上从理想生育数、理想生育性别、生育动机等方面来探讨我国农民生育意愿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理想子女数趋向于二孩,性别偏好开始弱化,生育观念趋于理性化发展.农民的生育动机逐渐将个人家庭幸福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生育意愿与实际具体的生育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从传统生育观向现代价值观的转变,从落后、保守向文明、开放化方向转变,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精神风貌也向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期,美国没有任何一个问题能像童工劳动那样引起立法部门的关注.当时,美国的童工立法或有关立法主要围绕着童工的最低雇佣年龄、工作时间,禁止童工在危险部门工作等几个方面展开.童工立法客观上保护了儿童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分析了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体育消费、生活水平和自我身体形象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独生子女的体育消费水平远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自我身体形象要好于独生子女;两个群体在健康状况方面的显著性差别已经消失,但大学生的总体体质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14.
摘 要:儿童虐待和忽视逐渐成为全球众多研究者关心的问题之一,多年来的探索都表明,虐待和忽视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影响。笔者从儿童虐待和忽视的定义、分类、国内外现状、测量与识别、虐待与忽视的危害以及风险因子方面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做探讨,未来还需要对虐待和忽视的预防和干预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亲子鉴定关系当事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关系到家庭结构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应该建立是一个较为完备,相互配套的亲子鉴定制度体系。在对亲子鉴定机构和质量的管理中,应建立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体系和制度;发挥法院的自由裁量权;允许法院可依职权进行委托鉴定;在一定条件下可进行亲子关系的推定。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呈间歇性发展趋势。与此相应 ,童工的数量也呈增长趋势 ,全国各地的纺织行业中使用童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用童工带来诸多危害 ,为此各地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限制使用童工 ,以免丧失社会自身赖以发展、繁荣的大批合格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的儿童形象大多缺乏个性,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他们常是因果报应观念的物质体现,成人视之如器物,常可生杀予夺;男孩则往往早慧而好读,或少年老成能为家庭排忧解难。小说中儿童形象的这些共性折射出了蒲氏自身的人生经历、心理及各种社会文化意识如佛教思想、男尊女卑等对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幸福观的比较研究 ,发现二者在对幸福的认知、幸福评价和获得幸福的途径等方面基本一致 ,但在对社会的依赖性和追求幸福的灵活性以及对未来幸福的信心上独生子女大学生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低生育水平、快速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独生子女化的现实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的共同关注.在抽离配偶支持的情况下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儿女对养老的压力感受来分析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体力压力,独生子女家庭应从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范、鼓励和扶持老年人自养等方面去缓解压力.  相似文献   

20.
2岁至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有着最典型的阶段过渡性。这一阶段的儿童语言中,复句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几乎出现了所有的类型,各种类型的发展也有不平衡性。复句的迅速发展,反映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