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近30年来有关四川藏区的报道为依据,分析其对四川藏区的形象建构。主要发现,在报道主题上,《人民日报》涉及社会、政治、文教、军事等各个方面,《纽约时报》主要关注社会方面;在报道立场上,《人民日报》以正面报道为主,《纽约时报》以负面报道为主;在媒介形象上,《人民日报》建构的四川藏区形象比较正面和丰富,《纽约时报》建构的四川藏区形象负面并且单一。  相似文献   

2.
虐童事件给幼儿教师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从教师自我管理的角度来说,言行失范、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不高、对职业的认知有偏差、情绪掌控能力弱以及形象维护意识不强等是幼儿教师形象受损的重要原因。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尝试从规范自身言行、提升内在修养,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奋斗目标,进行情绪训练、增强抗压能力以及维护职业形象、拒绝网络捆绑等五个方面进行形象的自我补救。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众媒介对导游多从收受回扣、欺客宰客等负面进行报道,致使导游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堕落为“坑蒙拐骗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调查法分析大众媒介的报道,可知大众媒介建构的导游负面形象与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媒介报道中存在“以偏概全”、“有失公允”的倾向,加剧了导游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了导游职业的恶性循环。导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导游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导游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整个社会和行业为导游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大众媒介应该以事实为报道依据,对旅游业加强正面宣传,以促进导游职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先浸润到幼儿生活中的文化,但对豫南X地区幼儿教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状况调查发现以下问题:幼儿教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模糊、情感认同淡薄、行为认同没有落到实处等。幼儿教师的地方非物质文化认同不仅关系到教育的民族性、文化性、特色性等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文化选择,强化幼儿教师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认同、增进幼儿教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感认同、增强幼儿教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认同是新时代幼儿教师和教育发展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民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直备受社会和媒体关注。以1979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农民个体形象报道为样本,笔者发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日报》作为宣传和解读农村政策的主流媒体,对农民个体形象塑造的密度,与国家对农村进行议程设置的强度正相关;以正面宣传为主,对农民个体形象的塑造总体上看以爱国奉献、勤劳智慧两种形象最为突出,但波动幅度也相对较大;所用体裁以消息为主,将普通农民置于报道主体位置。同时,《人民日报》关于农民个体形象的塑造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政治性;过于强调正面宣传,一定程度上忽视农民弱势形象的实际;报道大多涉及公共领域,忽略农民生活中的私人领域。笔者提出主流媒体报道农民形象,应坚持正面宣传和传播正能量为主,但必须紧密结合农民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应主动服务好政府议程,但必须尊重农民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的实际地位和诉求;应宣传农民在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做到政治性与新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王紫嫣 《国际公关》2023,(9):164-166
地震是我国发生最频繁、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之一,主流媒体对地震的报道框架影响着受众认知,也在安抚民心、稳定舆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信息来源等维度对1949-2019年《人民日报》对国内地震新闻报道中使用的框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关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报道体裁与报道主题逐渐多元化;报道对象从领导人转向平民英雄;报道倾向从正面宣传为主逐渐走向客观;叙事方式由宏大叙事转向平民叙事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民国时期大众报刊有关打字员的新闻、漫画及广告等进行文本分析,文章发现当时大众报刊上出现了两类相互矛盾的关于女打字员的形象话语,即“胜任、生利、独立”的正面形象和“花瓶、娇妻”的负面形象;结合有关档案史料,分析认为正面形象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女学及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促使女性积极走出家庭、走入社会而起,负面形象则因旧有劳动性别分工观念的强大惯性及男权文化焦虑使然;这两种形象的并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性别文化尤其是劳动性别分工观念在社会转型时期呈现的新旧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动物小说创作中 ,动物形象不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 ,仅仅被视为人类社会道德观念的形象符号。然而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 ,环境的日益恶化 ,物种的濒临灭绝 ,人们更多的关注自然、关注野生动物 ,人们对动物的看法有了改观 ,更多的沉入动物的内心世界 ,动物成了小说的正面主体。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动物小说中对人的关注转向对动物命运的关注 ,我国动物形象作为象征符号到以动物为主体体现了观念的变化由封闭到开放和多元 ,动物小说的崛起拓展了我国儿童文学的视野 ,促进了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发现,30多年来《人民日报》在对四川藏区的报道中,大量采用来自官方的消息来源,正面报道为主的立场,通过报道主题的选择、消息来源等方面的综合处理,构建了四川藏区以下媒介形象:藏族群众安居乐业、藏区稳定的社会形象;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藏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形象;军队救民危难、军民鱼水情深的军事形象;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医疗教育力量薄弱的文化形象;发展比较落后的经济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专业形象的确立有助于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地位,激发教师职业期待,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对幼儿教师、园长和家长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Nvivo12软件对三类利益群体的观点编码分析。研究发现,幼儿教师专业形象主要包含幼教理念、专业知能、职业道德、专业自主和专业成长五大核心范畴;幼儿教师心目中的自身专业形象是具备专业素养的、爱岗敬业的终身学习者;园长心目中的专业形象是富有教育智慧的、善于反思实践的开拓创新者;家长心目中的专业形象是师德高尚的、注重建立情感联结的成长陪伴者。为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形象,应增强媒体的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塑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愿景,帮助幼儿教师实现形象自觉和专业自觉。  相似文献   

11.
应用自由图画联想测试法、自由词汇联想测试法调查分析塔吉克斯坦民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基本认知、态度,结果发现,塔吉克斯坦民众对于中国的印象是多元化的,整体上来看,以正面印象为主。并且通过深度访谈得知中国形象主要是通过物质及精神文化产品在塔吉克斯坦民众中进行传播的,其形成主要受大众媒介的影响,同时也受群体传播和人际接触等非媒介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幼儿教师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其形象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关于幼儿教师形象的研究主要包括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角色定位、仪表形象与形象管理等;研究视角包括基于幼儿教师的视角、幼儿的视角以及农村幼儿教师的视角等;研究方法主要是应然研究,少实证研究。已有研究为幼儿教师形象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未来还需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传播学内容分析法,以中央媒体对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最美教师"荣誉称号的"国家教师"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国家教师"媒介形象进行分析。外在形象包括教师性别、年龄、教龄、外表、场景以及任教的学校类别、区域、学科专业等方面,内在形象包括职业精神、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研究发现,大众媒体对"国家教师"形象的刻画和宣传符合社会公众认知教师职业的基本逻辑,起到了传递教师精神、端正教师形象、唤起社会尊重教师的功效,但也存在城乡教师形象传播刻板化以及教师普通人形象展现不充分等问题,可在后续的传播中对"国家教师"形象的价值倾向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韩国无论从地域上还是从历史文化上来看都关系密切,相互交织。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媒介生态格局的改变,国家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政治分歧与利益纠纷不断深化,国家形象问题日益成为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如何加强韩国对中国的好感度、美誉度与认同度,如何深化两国关系发展,增强互信,更好地向韩国受众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增进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尤其是正面形象的认知,是一个极富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大众媒介接触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和中美关系认知的影响,对美国民众进行在线抽样问卷调查,获得2 200个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均无显著影响,但通过杂志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与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呈正相关;通过电视、广播和新闻网站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对美国民众的中美关系认知有显著影响。此外,虽然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负面倾向,但美国民众通过各类媒介接触中国新闻的总频率却与其对中国的印象呈正相关,这是由于美国民众通过其他渠道接触到的有关中国信息相比媒体的新闻报道更为负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前的国家形象与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很难匹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塑造的结果。以WordSmith 4.0为检索工具,在Time Magazine Corpus子库(1949.10~2007.12)中检索描述China特征和身份的关系过程小句,并综合评价系统中的态度系统和介入系统对这些小句标注并归纳其评价极性,发现中国形象在《时代》杂志中经历了1949~1969时期非常负面,20世纪70年代偏正面,80、90年代略呈负面到2000年以后压倒性正面的变化。通过考察美中关系史发现,《时代》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取决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种形象的历时演变本质上是美国全球战略布局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国国家形象变的越来越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传播、塑造与国际主流媒体(主要指西方媒体)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媒体如何报道.国内专家对国家形象的概念有诸多阐释,其核心是国家形象的三个层次内涵:一是国家客观形象,即一个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内在支撑的实然状态;二是国家虚拟形象,即国际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国家形象;三是公众认知形象,即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通过媒介传播所获得的对国家各种活动及其成果的看法和认定.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报道视角的变换,从长期轻视、俯视、粗略、宏观的视角转变为平视和微观的视角.西方主流媒体的具体案例展现了对中国国家形象报道视角变化的过程,其根本缘由是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要学会用立体多维的传媒手段构建中国形象,尤其要重视网络对于中国形象塑造的作用;其次,我们要尝试建立全球性媒体,建构自身的话语权;第三,我们必须与西方国家的传媒人士、学者等意见领袖加强交流;第四,我们要学会用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公不实报道.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职业认同情况都备受关注。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受例如年龄、收入、职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改善幼儿园组织气氛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知等方面,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对武汉形象的认知和评价涉及内部的自我以及外部"他者"群体。调查研究发现,在鄂外国留学生对武汉整体形象持正面评价,女性留学生对武汉形象的整体评价要明显高于男性留学生;另外,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居民等维度层面上存在认可程度差异。武汉形象的进一步提升和传播既需要强化针对外国人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推广,又需要规范市民日常行为和文明形象,制定和实施标准的城市英汉标识语,同时,增强针对外国留学生的人才意识和管理国际化意识,特别是做好顶层政策设计以留住外国留学生高层次人才,培养他们对地方特色文化影响力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肇庆市5个热点乡村旅游地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借助形象修正理论对游客游前感知和游后感知差异的形象修正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游客在实际旅游后对乡村旅游地发生了从“形象一般”到“形象很好”的正面非一致性修正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