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1998-2006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实证研究了客户重要性与审计师独立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随着客户重要性的增加,审计师会更加谨慎,进而会更加倾向于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由此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客户重要性没有影响审计师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王聪 《经营管理者》2014,(24):10-12
注册会计师、审计费用等审计特征会影响审计质量从而对财务重述造成影响。研究财务重述与审计特征的关系有助于企业从审计角度降低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本文以2007-2011年为窗口期,以上市公司A股数据为样本,检验财务重述与审计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事务所审计的客户发生财务重述较少,而小事务所审计的客户发生财务重述较多;发生财务重述时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审计费用越高,财务重述越少,但二者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高翀  石昕  刘峰 《管理科学》2023,(3):116-129
数字技术的运用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对会计和审计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有研究检验了企业“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区块链的运用与审计收费的关系,但从审计意见和审计收费双重视角,探讨数字化这一集合多种数字技术的业务模式如何影响审计决策的研究仍较为匮乏。基于审计风险和审计定价理论,以2012年至2019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上市企业年报文本分析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采用Logit模型、OLS多元线性回归,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审计意见和审计收费的关系,探究内在的影响机制,并使用数字资产、数字创新指标与数字化文本指标进行交叉验证,证明数字化文本指标具有有效性。在排除策略性信息披露影响、使用不同年份和行业样本、不同的数字化转型定义以及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平衡样本特征后,研究结果仍具有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师将企业数字化纳入审计定价决策和风险决策中,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越高,审计师越有可能减少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并提高审计收费。经营风险和审计师努力是导致审计意见和审计收费调整的重要渠道,数字化转型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减少了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数字化转型中审计业务难度增加,导致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1年到2003年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股权结构特征对审计师变更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审计师发生变更行为的概率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2)上一年度“不清洁”审计意见的严厉程度越高.审计师发生变更行为的可能性也越大:(3)其它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差距的减少.大股东之间相互制衡能力的增强会显著降低审计师发生变更行为的可能性。这些发现为改“一股独大”为“多股同大”,增加大股东相互制衡能力来改善独立审计执业环境。保证其监督机制作用的改革思路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5.
审计收费及审计质量除了受客户、审计师特质性因素影响外,也会受到客户与审计师聘用关系的影响,但相关研究较少,鲜有文章对其内在的作用机理展开深入讨论。本文基于2007~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样本,考察中国审计市场中客户与审计师聘用关系对审计收费及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存在客户与审计师向下的不匹配时,不匹配程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客户审计收费及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分别降低3.1%和提高0.7%;当存在客户与审计师向上的不匹配时,不匹配程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客户审计收费及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分别提高4.5%和降低0.4%。本文拓展了审计相关研究,也为事务所制定业务发展策略、监管者评估行业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3~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审计师风险应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审计师会增加审计投入、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且出具更多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控制股东股权质押增大了审计师面临的业务风险和审计风险,进而导致了审计师的上述风险应对行为。此外,本文还发现:(1)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审计师针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风险应对行为在国有企业里显著弱化;(2)相对于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针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风险应对行为更加明显,但主要体现在增加审计投入和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两个方面。本文丰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经济后果和审计师风险应对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关结论对于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标准普尔的C ompu st atGloba l企业数据库提供的2007-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样本,通过构建中国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活动的度量指标,研究了影子银行业务与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审计意见、审计风险以及审计费用的关系。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越多,越有可能聘用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这说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管理层通过审计合约来掩盖高风险的地下金融中介业务;进一步,从审计师执业风险角度出发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参与的影子银行业务越多,审计师越有可能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面临的审计风险越高,同时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这说明在我国审计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充分识别并关注了非金融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的高风险。最后,考察了研究的内生性、变量的度量误差和有效性问题,发现研究结果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8.
审计师任期、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玉清  戚务君  曾勇 《管理学报》2008,5(2):288-300
利用审计师对财务危机的公司是否出具持续经营的查核意见,以及企业的异常营运资本,作为研究衡量审计质量良莠的代理变量,分析了中国审计师任期与会计师事务所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如果以查核意见作为被解释变量,没有发现审计师任期或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有关联性的证据。然而,一旦以异常营运资本作为分析对象时,则发现较长的审计师任期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的证据。此外,当企业有增加盈余的动机时,还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内的审计师之间有审计经验传承的效果。进一步的分析则显示,前述的发现主要来自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换言之,审计师任期的经验效果对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二元选择中的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对2003—2006年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研究了审计师变更近几年的动态变化。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1)非标准的审计意见是审计师变更的根本原因;(2)是否同属地域对审计师变更也有着显著的影响;(3)非标准的审计意见对审计师变更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2015年数据,检验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以下简称“非标意见”)对公司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就投资规模而言,非标意见会导致公司投资规模显著降低;就投资效率而言,非标意见可以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从而提高投资效率,但其也会加剧投资不足从而降低投资效率。因此,非标意见对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影响是不同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非标意见对投资的影响与公司产权性质、所在地区金融环境、融资约束有关。并且,非标意见对投资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此外,不同类型的非标意见对投资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其中,无法表示意见对投资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强度、审计力度与审计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安然事件以来,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构建了一个公司所有者与外部审计师之间的博弈理论模型,以分析均衡状态下公司治理强度、审计力度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讨论所有者和审计师赔偿责任对博弈均衡的影响.我们特别引入了公司治理成本函数和审计成本函数,并同时考虑了公司所有者和审计师的赔偿责任.在本模型中,公司所有者对公司治理强度的决策和外部审计师对审计力度的决策共同影响审计报告对外部投资者的信息有用性(即审计质量),并最终影响了公司的成交价格.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均衡状态下公司治理强度的增加有助于提升审计力度和审计质量;(2)所有者赔偿责任的增加只会提高公司成交价格,但不会影响博弈均衡和均衡状态下的审计质量;(3)审计师赔偿责任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所有者降低公司治理强度,且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提升审计力度和审计质量.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审计师变更是否会导致审计收费折扣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披露两种理论.通过收集中国自2001年年报公布审计收费数据以来的所有审计师变更数据,研究了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收费的关系,以验证两种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审计师变更时存在明显的审计收费折扣现象,其折扣幅度为5.5%,进一步研究显示只有2001年的监管性变更存在显著的审计收费折扣现象,而自愿性变更不存在这一现象,上述结果更多地支持了信息披露理论,即审计收费信息公开披露后不存在明显的审计收费折扣现象,这说明在中国审计市场上并不存在明显的低价揽客行为.  相似文献   

13.
刘启亮  李祎  张建平 《管理世界》2013,(11):144-154
本文从外部治理角度研究媒体负面报道对审计契约关系的治理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通过对2001~2009年主板A股上市公司的分析,本文发现:公司面临的媒体负面报道越多,公司和审计师之间的审计聘用关系越不稳定,越容易发生审计师变更;并且,在低诉讼风险环境下,媒体负面报道对审计师变更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只有在高诉讼风险环境下,媒体负面报道才会显著地影响审计师变更。进一步分析发现: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媒体负面报道、性质比较严重的媒体负面报道、权威、专业和大胆的媒体进行的负面报道会对审计师变更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只存在于高诉讼风险的环境下。此外,我们也发现,媒体负面报道会使审计师提高审计收费,并且这种情况也只在高诉讼风险的环境下才存在。这表明,媒体负面报道只有在法律环境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才会对审计契约产生明显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后上市公司客户构成变化的案例,分析了引起事务所变更的各种因素。有关事务所变更的研究文献提出8个方面的因素可能引起事务所变更,本文的分析发现,事务所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控股股东或高层管理人员变更、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行业竞争、原签字注册会计师跳槽、异地审计都可能是导致大华事务所客户变更事务所的原因。此外,通过回归分析我们还发现,经营业绩对大华事务所上市公司客户的减少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上2000年至2002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发表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作为审计独立性的代理变量,考察了审计师任期、事务所任期与审计独立性的关系。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研究发现审计师任期延长并没有损害审计独立性,只有过长的事务所任期才会伤害到审计独立性,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只存在于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中。进一步分析表明,事务所任期是否超过5年也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6.
审计师讨价还价与审计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的研究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系统中某一特定违约行为并对已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或披露的联合概率.而实际上.审计师并不是简单地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依据公认审计准则.进而根据审计情况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而是存在着当发现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出现虚假信息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而这个讨价还价过程,很明显会影响审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进而可能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因此.在考虑审计质量时,必须考虑审计师与客户管理当局的讨价还价行为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NK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发表在2004年<管理世界>第二期的论文中公布的2002年度"中国上市公司治理100佳"的公司治理指数作为公司治理质量的替代变量,以"100佳"中的55家2001年至2004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公司治理指数、审计风险、审计师规模与审计定价的关系.结果发现,公司治理指数越高,审计定价越低;随着公司治理指数提高.国际四大和本土五大明显降低了审计定价,而本土次五大的审计定价却没有明显下降,说明审计定价受到公司治理风险影响,国际四大及本土五大对源于公司内部治理的风险更加敏感.原因可能是大型事务所运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争取到优质客户后,采取了合理的风险定价策略,以保持优质客户.上述发现对大型审计师获得审计收费声誉溢价的观点做了局部修正.  相似文献   

18.
杜颖洁  杜兴强 《管理学报》2011,8(2):186-194
选择上海社保基金案为研究对象,根据2004~2008年年末注册地为上海的上市公司的年报、临时公告和纸质新闻媒体报道资料,手工搜集了关键高管(董事长与总经理)的政治联系数据和公司涉案与否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涉案行为与政治联系之间的关系,以及涉案行为在上海社保基金案之前、期间和之后对公司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治联系的上市公司显著地更可能涉案,且在上海社保基金案曝光的2006年,涉案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显著更高;但若以2006年为基准,在上海社保基金案之前的2004~2005年、之后的2007~2008年,涉案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显著更低。  相似文献   

19.
隋晓东 《经营管理者》2011,(8X):262-262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如何进行更好的协调和沟通,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理论界倡导两者之间应进行更高程度的协调使内部审计人员更多地参与到外部审计中去。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审计费用。本文扩展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费用研究,为注册会计师利用内部审计师工作帮助财务报表审计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也为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本文意在通过描述什么是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特征、审计风险包括的内容和危害,让大家对审计风险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意识到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