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所有儿童必须面临的一个巨大跨越。研究表明,如果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没有良好的衔接与过渡,这些“优势”将在小学第一年消失,或将不能在小学教育阶段保持。强势开端Ⅴ聚焦幼小衔接,从组织与管理、教师专业发展衔接、课程与教学衔接、儿童发展衔接方面的举措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举措的介绍分析,提出了启动幼小衔接专项教师培训,强调学校为儿童入学做好准备,注重多方利益主体协同共育几点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2.
利用《学习适应性量表》(AAT)对合肥市两所小学3—6年级280名流动儿童进行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合肥市小学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有较大差异,且学习适应性问题有随年级升高而升高的发展趋势;家庭环境、独立性、心身健康、学校环境等因素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较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3.
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成型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三种。政治因素:国家旧有的财政投入政策使得学前教育投入长期不足、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度过于集中、应试教育机制使得应试化教育下移、中小学教师下放政策使得中小学式教育下放、幼小衔接制度不健全使得幼小衔接不紧密等;经济因素:市场经济促使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化改革促使简易私立园丛生;文化因素:传统人才观催生了“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传统儿童观催生了“儿童是成人的依附品”的观点、传统交往观催生了“不让子女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就是家长失职”的面子观、传统教育观催生了“以知识为中心”局面的出现。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三大建议:一是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二是幼儿园要树立科学保教思想;三是家庭要形成科学的育儿观。  相似文献   

4.
基于大班幼儿的视角探究幼小衔接,采用“马赛克方法”,选取三所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幼儿园的66名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小学”为主题进行自由绘画和说画,并逐一访谈,了解他们对小学的认知和需求。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与小学在校园环境、学习方式、生活节奏、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的三方合作:幼儿园用心帮助儿童做好入学的准备,小学积极做好接纳儿童入学的准备,家庭配合引导有序做好儿童入学的准备,三位一体使儿童顺利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年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研究;幼小衔接策略研究;幼小衔接与儿童发展研究以及我国对国外幼小衔接的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文章在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展望:再认幼小衔接的意蕴;拓展幼小衔接研究的领域;关注农村幼小衔接;开发幼小衔接资源.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研究;幼小衔接策略研究;幼小衔接与儿童发展研究以及我国对国外幼小衔接的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文章在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展望:再认幼小衔接的意蕴;拓展幼小衔接研究的领域;关注农村幼小衔接;开发幼小衔接资源。  相似文献   

7.
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幼小之间的“衔接点”——儿童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从幼儿园到小学需要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转变的过程是渐进的。幼儿园大班可以向小学的教学形式逐步靠拢,但要避免“小学化倾向”。此外,幼儿园和小学都需要进一步认识游戏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必要在小学低年级引入幼儿园以游戏为中心的指导方式,发挥游戏在“幼小衔接”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健康主要受家庭和学校环境影响 ,他们的心理问题最突出地反映在学习困难和性格问题两方面 ,而这些问题又是家长、老师和长辈不良教育方式的结果。教育者应给予儿童积极、鼓励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幼小衔接”中家长作用如何发挥受到教育界极大关注。由于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科学方法的引导,在各种宣传的误导下,家长盲目“提前学习”、热衷“超前教育”、对幼儿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持怀疑态度,家长积极参加各种“幼小衔接”辅导班,在“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传递了“负能量”。应通过提高自身教育素养、积极参与幼儿学习、维护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与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合作,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身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在幼小衔接时期对孩子进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幼儿与小学生社会适应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为了使幼儿尽快地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品质,研究从专门的社会适应性活动的设计、在幼小衔接阶段组织实施学前领域课程、家园共育以及日常生活等实践层面探索幼儿社会适应性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亚留学生在学校层面、自身层面和与外界的交流互动三个方面均存在学习的不适应因素。学校教学设施、教学水平一定程度影响了留学生学习适应性。新疆高校应为中亚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学校的教学资源,举办丰富的课外活动,让留学生真正融入到中国高校学习中,提高其学习适应性;大力培养优秀师资,提高中亚留学生教育师资水平;以留学生教育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培养力度;创设与留学生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举办促进留学生学习有效活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完成这一任务,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第一个社会群体,是儿童的“母育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特别是幼儿期,身心发展,知识的获得,品德的陶冶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随着计划生育,节制人口增长工作的不断深入,独生  相似文献   

13.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很多幼儿在此阶段都会出现适应性困难,进而有可能影响到之后的学业成功和人格结构。而课程衔接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之一,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可先从幼小课程衔接问题入手。课程取向作为课程的理念体系,会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产生决定性影响。要想解决幼小课程衔接问题,可尝试改变幼小课程的课程取向,建立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4.
当前,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把幼小衔接当借口进行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主要表现为办园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小学化.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离.为了防止这种倾向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加强教育部门的监管力度,正确认识幼小衔接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沟通,统一幼儿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复杂,涉及学校培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教育方式三方面,有必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实施防治对策。对于学校教育实践来说,可以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辅导体系的建立;加强通识教育;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建立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正确认识幼小衔接,了解大班幼儿对小学的认知,笔者选取20名大班幼儿对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表明:大班 幼儿认为小学生是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任务重、身材高大;对小学的认知,主要从小学的环境、小学的活动和小学的主体进行 描述;理想中的小学是有玩具的,作业是轻松的,休息时间不要太少,有午点环节。幼儿对上小学充满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希望快 快长大,上小学;另一方面,又担心学业压力。幼儿对成人的期待集中在情感和知识准备上提供帮助。为帮助幼儿顺利进行幼小 衔接,教师与家长应转变观念,从“幼小衔接”转为“小幼衔接”;应以儿童为中心,从“让儿童准备”转为“为儿童准备”;应关注情 感,给予幼儿情感支持;应给予幼儿合理期望,减少幼儿担忧。  相似文献   

17.
"幼小衔接"问题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首先,"幼小衔接"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发育的特点,开展符合孩子发育特点的工作。但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合作与衔接,不等于学前教育小学化,不能单纯地将学前教育视为小学教育的预备。其次,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顺利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和保育所等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小学教育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最后,学前教育是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发展打基础的工作,因此,应该用长远的眼光对待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够顺利实现"幼小衔接",才能够为孩子生存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够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发展积蓄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8.
自21世纪以来,幼小衔接问题逐步升温为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主题集中在幼小衔接内涵与价值、利益相关者、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等四个方面,并呈现从经验总结到实证研究、从成人视角到儿童本位、从关注幼小衔接外在形式到关注幼小衔接内在需求等进阶特征。今后幼小衔接研究可以从坚持儿童中心立场、建立“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明确“核心素养”导向和应用“大概念”框架等方面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9.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堡垒,肩负着培养和教育学生党员的重任,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通过阐述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略意义,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宗旨,从内部建设和外部建设两方面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途径进行探讨.内部建设包括:建立共同理念,与教学和科研同步;提高组织成员素质,与学生教育同步;积极实践党内民主,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外部建设包括:构建合理的制度体系;严格执行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建立学习制度,做到以监督促进学习.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渴望去探索和研究新事物的强大动力,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其根源是缺乏学习的兴趣。只有培养好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入手:高校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师生情感交流,采取多元的考评方法;大学生也要增加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