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职业承诺是衡量男幼师职业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对解决当前男幼师职业缺位、社会偏见、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通 过对8 位在职男幼师进行深度访谈,借助Nvivo12 工具,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发现男幼师职业承诺的动因:情感体验、社会 支持与教育情怀。主要建议采取“内外联动,情怀浸润”措施,不断推动个体积极心理构成与外部社会因素的有机结合,融师德 建设于日常工作中,浸润铸魂,有效促进男幼师职业承诺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男幼师未来工作的需要、男幼师生的欠缺以及幼师学校的培养优势几个方面分析对男幼师生进行队列队形教学的必要性,并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对男幼师生进行队列队形教学提供建议,以期对今后男幼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男幼师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师学校对女生的教学教学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是针对男生的数学教学未成体系,尚无成功经验可循.如何对男幼师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是值得探究的课题.笔者对男幼师生的数学教学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幼儿园男幼师少之又少,社会上对男幼师也有所偏见。但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男幼师的加入,男幼师具有明显的职业优势,幼儿园、家长、幼儿对男幼师的认可度都很高。调查发现,男幼师的职业现状令人担忧,在年龄和学历状况、工资待遇、人际关系、自我实现、职业认同感、对自身职业状态的看法、社会地位等方面面临困境。针对问题,文章提出主要从男幼师自身、幼儿园、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提升男幼师的数量和质量,让男幼师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福建省2015年首批免费男幼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男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自编人口学资料和基本情况,调查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0名首批免费男幼师。结果显示:(1)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2)在敌对因子上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女幼师;(3)在焦虑因子上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专业男师范生;(4)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喜欢程度高,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度高;(5)在校自我感觉良好,选择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最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好就业、免学费和喜欢小孩,当前最大的困扰集中于技能课的学习,尤其是舞蹈、乐理和钢琴。  相似文献   

6.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幼教改革的深入,更多的男教师进入幼教领域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近些年来很多地方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开始逐渐增招男生,但是如何改善男幼师的职前培养机制,尚需进一步的探索。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教育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男幼师职前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构建男幼师的特色培养模式,还需要从招生策略、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男幼师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为研究对象,使用社会学的典型研究方法进行相关调查和取证,试图从社会宏观政策、组织机构制度、个人文化观念等维度来剖析男幼师职业困境的成因,并从社会化及学前教育发展两个方面论证了男幼师存在的合理性。通过提出相关介入策略,试图改善男幼师的职业处境,并引发社会公众对以男幼师为代表的新兴职业群体的关注,规范公众对职业性别角色的观念偏差,为男幼师群体的职场与个人发展创造更加健康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8.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推进廉洁文化“入心”。从认知、认同、坚守三个方面剖析社会个体心理层面廉洁文化建设的过程。认知是社会个体对廉洁文化的思维塑造;认同是社会个体对廉洁文化的情感塑造;坚守是社会个体对廉洁文化的意志塑造。从思维到情感再到意志,体现廉洁文化在社会个体心理层面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教育实习中师范生情感体验对其专业成长的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对公费男幼儿师范生在教育实习 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公费男幼儿师范生经历了从紧张忐忑到挫败,再到收获成长喜悦的复杂情感 变化过程,而主要影响因素聚焦在师范生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幼儿、幼儿园指导教师和同伴四个方面。研究据此提出以下两 方面建议来优化男幼儿师范生的情感状态,以期不断提高公费男幼师培养质量:一是强化专业能力培养与发展定位引导,助力 男幼儿师范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认同感;二是加强情感教育与外界支持,助力男幼儿师范生学会情感管理、专业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了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性幼教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对761名幼师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专业效能感、学业成就显著低于女幼师生,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水平显著高于女幼师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能显著负向预测男幼师的专业认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专业认同的路径包括:(1)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直接影响专业认同;(2)通过影响专业效能感间接影响专业认同;(3)通过影响专业效能感来影响学业成就进而影响专业认同。基于上述影响机制本研究提出如下心理干预策略来促进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发展:第一,通过教育淡化性别差异认知来降低社会文化中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第二,学校可减少物质文化环境设置上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线索;第三,采用自我价值肯定干预、性别角色干预、内隐能力观等干预策略改变男幼师生的社会认知以抵御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末礼法分离的社会动因和文化动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法合一是传统中国法律区别于近代法律的最显著特征。然而在清末,礼法合一的传统法律实现了向礼法分离的近代法律的过渡,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新刑律》乃是这一过渡带的分水岭。它不仅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导致清末礼法分离的根本动因是什么?以往学界同仁从外来因素中剖析的居多。笔者感到,分析清末礼法分离的根本动因,不能避开中国本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状况,因此,本文试图避开纯法学的研究方法,改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视野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主要提出了如下两则观点:第一,清末社会生活方式的剧变及其对传统札法规范的冲击,是导致礼法分离的社会动因或物质动因;第二,基于社会动因基础上的文化生活的演变和乡土观念的更新,是导致礼法分离的文化动因或精神动因。结论认为,没有清末中国本土的社会和文化动因的影响,礼、法就不能有效地分离,外来因素对礼法分离只起了催化剂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动机理论的相关知识,通过读者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校图书馆读者违章行为的动因进行统计,归纳了当前影响高校图书馆读者违章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读者违章行为动因的三个维度:社会影响维度、图书馆管理维度、读者个体纬度,构建了读者违章行为三维动因假设模型,为各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情况,采取实证方式研究读者违章行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出发点,对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跨阶层购房动因和逻辑进行阐释。结合两个购房案例,得出在个体主义视角下,跨阶层购房行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以收益效用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的理性选择。然而,个体的理性选择是在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的框架下进行的有限理性选择。效用最大化为跨阶层购房的个体动因,文化环境与社会结构为跨阶层购房的社会动因。个体效用最大化、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共同塑造了跨阶层购房逻辑。  相似文献   

14.
幼师学生作为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 ,与同年龄的女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 ,如思维比较具体 ,独立性较差 ,情感波动较大 ,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体四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幼师学生心理卫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收集了2006—2016年近十年关于幼儿园男教师的研究文献,力图对近十年来“幼儿园男教师”的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文献综述。本文从男幼师职前的培养系统,入职后的生存状态、管理方式以及职后培养发展情况以及离职、流失三大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国内关于幼儿园男教师的研究存在研究内容失衡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关于幼儿园男教师研究的几个可能性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社会个体在工作实践和现实生活中运用语言和文字的综合能力,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既是幼儿教师应有的基本能力,又是幼儿教师应提升的基本素质,因为幼儿教师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仅决定了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成效,还对幼儿及幼教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者对当前幼儿教师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幼师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幼儿园对幼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不高;幼师获得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的途径太少;监督与测评幼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内容匮乏等四大问题。研究者就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从加强要求、注重培训、强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30个农民工家庭的质性研究发现,农民外出就业的动因呈多样化状态。尽管外出流动动因各有不同,但外出农民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家庭,是取向于家庭的。农民是理性的,但这种理性不是个体层面的个体理性,而是集体层面的家庭理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从行为标准、操作手法、道德因素、社会责任等层面论证了采写人物专访报道过程中应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原则,坚守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影响公务员个体行政行为的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进行分析,基于双因素理论视角对公务员个体行政行为进行研究,指出我国政府在改善公务员个体行政行为方面应着力于提升公务员个体的新媒介素养、职业认同感,完善公务员队伍的奖励机制以及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权力监督。  相似文献   

20.
个体道德社会化,就是个体不断认识、掌握、遵循一定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个体能自觉依照一定社会道德的要求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标志着个体在道德人格上的成熟,亦即实现了道德社会化。个体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道德主体与社会道德客体相互渗透、影响、塑造和再生的过程。社会舆论作为社会道德客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个体道德社会化起着定向、调节和催化的作用。本文拟就社会舆论对个体道德社会化发生影响的动因、职能及其相互制约因素提出探讨。1 伦理学意义上的社会舆论就是道德舆论,是指公众对社会道德生活中有争议的事物和现象所表达、富有情感色彩的一致意见和倾向态度。它反映和表达了一定社会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水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权威性、公开性和群众性特征。某种社会舆论一旦形成,就会以各种形式方法,利用各种时空场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实际进程。社会舆论为什么能够以及为何对个体道德社会发生影响作用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