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变化所引发的适应性问题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这类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往往会危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教育者往往对其不够重视。本研究通过呈现二孩家庭中大孩的“窥视”行为之案例并对其进行现象学解读,认为“窥视”行为的背后正是儿童因生活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是存在性焦虑及其引发的自我认同危机。而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者有效解决类似适应性问题提供适切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发现儿童”之后如何“理解儿童”是广大教育研究者们一直思考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则聚焦儿童的某些“特殊行为”,从儿童丰富的情绪体验出发尝试理解他们的行为意图。研究发现:“特殊行为”是教师作为他人的立场判定的,儿童“特殊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其原有的自我同一性失衡断裂的危机,儿童采取这些“特殊行为”是为重建自我同一性进行的尝试。这启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与保护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注意引导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眼中的“我”。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儿童的“特殊行为”从儿童情绪体验意义出发,站在儿童立场上进行理解,切忌妄加指责,贴上道德标签。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维护是个体体验真实生存,保障精神健康的必要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好孩子”常表现出一些坏的行为。笔者通过呈现案例并对其进行现象学解读,认为这种“好孩子”的“坏行为”,实际上是当他们受到来自外在压力的威胁而感到焦虑不安时,常采用的维护其主体性的行为方式。因此,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面对“好孩子”的“坏行为”,首要的不是禁止“坏行为”本身,而是理解儿童的需要缺失和“坏行为”的产生机制,为其解决成长中的问题提供帮助。为此,教育者应转换视角,密切关注儿童的主体性维护,学会理解与关心,并减少“好孩子”的角色预设,以端正的教育心态将之引领到主体性维护的正轨上来。  相似文献   

4.
略论过失型问题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过失型问题行为的重要性问题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优良品格形成和个性健康发展的行为。它是发展中的现象,常见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同“问题儿童”、“差生”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只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问题行为则是教育上的普遍范畴,可以认为,“研究问题行为,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促进良好品格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如《学  相似文献   

5.
当幼儿教师和家长遇到儿童的争宠行为时,通常会认为他们看到儿童的纠缠、竞争、嫉妒、哭闹等现象就是儿童争宠行为本身。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儿童争宠行为在本源上是儿童正在以排他性方式获得“爱”的感受、驱散其内心焦虑与恐慌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案例的现象学分析与教育者生活体验的反思,理解儿童争宠行为之意义,以期更好引导学前儿童形成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或称之为“千古一帝”,或斥之为“暴虐为天下始”,功过是非反差如此巨大,与其人格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影响。悖畸的童年是他神经质性格和人格障碍的根源;“宫闱侈事”是他与自卑和逆境的抗争,揭开了其英雄盖世的序幕;把“自我”与“统一六国”自觉地联系起来,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无度的自我优越的追求,使其性格中的缺陷被强化,其人生价值的光环顿失耀眼的光辉。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从其人格心理的形成、发展的演变的轨迹,以究其中种种历史行为的心理动因,还其本来面目,从而对秦始皇作出更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返乡后的回流儿童如何更好地融入到乡村的教育环境之中是教育者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通过典型的案例,呈现回流儿童“小龙”在教育融入过程中,由环境变化激活的“敏感自我”感悟、由学业退步引发的“消极自我”体认和由冷嘲热讽导致的“反抗自我”倾向,从而提出要关注回流儿童的生活世界,建立关怀式情感联接;重视回流儿童的自我体验,寻求师生主体性的交互空间;施以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活动,促进师生意义世界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目前尚未对儿童游戏概念的界定完全达成一致认识,仅对其自主性、愉悦性、社会性、非功利性等特征取得较为一致看法。目前关于儿童游戏的虚构性特征认识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着脱节现象。根据儿童游戏行为与其所处真实情景相符合程度,儿童游戏可以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确定合适位置。可以将广义的儿童游戏定义为真实生活之外的行为,将狭义游戏定义为虚构性程度不同的行为,以有利于教育实践中充分实现不同游戏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法制统一是国家建立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而现实中法制的统一性又经常遭受各种干扰。“灰法现象”即是存在于法律领域自身并严重干扰国家法律统一性的不正常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一种不是法律却以法律名义、形式和程序运行的规范性文件的存在,作者称之为“灰法规则”。本文着重论述了“灰法规则”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消除“灰法规则”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找出隐藏在抄袭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对社会上比较典型的抄袭事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利益驱动下的心态失衡,心存侥幸而产生的投机心理,业绩主义引致下的自我膨胀是产生抄袭行为并使其蔓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儿童“赋权”是指通过内部赋权和外部赋权来挖掘儿童的内在潜力,改变儿童“权力”现状,减少儿童的无力感,增加儿童对自我生活的掌控感与行动的能力和信心的过程。儿童“赋权”有其赋权的应然性、可能性和必要性。儿童“赋权”有利于儿童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应通过改变儿童观念、技能赋权、建立儿童工作小组等策略来进行儿童“赋权”。  相似文献   

12.
“成人感”是少年时期特有的一种个性。理现象,是指儿童进。少年期后,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产生个体成熟的体验。“成人感”是少年期儿童个性结构发展变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对少年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少年“成人感体验的产生也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成人要尊重少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为少年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给予正确的评价;帮助他们确立理想,树立正确的榜样,切不能无视少年的合理要求,等等。成人要引导少年向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们生活的世界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周围客观事物,另一是作为主体的人类自己。在人们把思维的焦点,从集中在客观对象上转向认识其自身时.便产生自我意识,当形成”对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时”.[1]咱我概念便产生了。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正是通过这一内向性界定的形成发展来引导自己达到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定向系统,实现个体社会化过程。最早关于自我本质的研究是在哲学领域开展的,哲学的产生意味着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进入自觉阶段,“只有在哲学反思中,才将自我作为一个考察对象”。[2]西方哲学的发展并没有给自我研究找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要形成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必须克服家庭教育中的过分娇惯溺爱的现象,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引导儿童顺利而健康地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要“望子成龙”,必先“望子成人”。  相似文献   

15.
一、自我的恒定性的剖析自我的同一性包括自我的恒定性和可变性 ,没有可变性 ,人就不可能向前发展 ,要了解个体的发展 ,必须解决自我的同一性问题。自我的同一性是指“自己意识到自己作为与别人相区别的客体物而真正存在”① ,如自己关心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人 ,也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同时还能意识到自我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象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同一个自我 ,并且将自己与所属集团视为一体 ,产生“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国家”等自我意识。如果自我的同一性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就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 ,反之 ,则往往形成同一性危机。由…  相似文献   

16.
自我修正是说话人自动修正其话语错误的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对错误自我修正的研究与分析,可以了解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及其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本文通过实证调查来探究性别差异与自我修正行为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显示,学生的性别差异会对其自我修正行为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性别差异会对其自我修正的类型产生显著影响,但不会对其自我修正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现象表现 1.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心理。具有此种心理的大学生表现为对学校环境的变迁、学习条件与方法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语言隔阂等难以适应,感到陌生、茫然,生活、学习无从下手。产生此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太依赖于以前的环境和学习生活方式。 2.与自我有关的不适应心理。这是一种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矛盾的不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自我统一性的确立相当混乱,表现为个性发展太“理想化”,不能  相似文献   

18.
社交化打卡学习成为近年来流行的网络学习方式,用户通过“打卡”这一具有仪式性的行为,量化记录学习进程;通过他人的点赞或评论,赋予了“打卡”行为更多的社交属性。打卡的社交化进程,是一个从个体集结到虚拟群体的组成,最后产生集体认同的过程。当下,以打卡学习为代表的社交化学习,在学习效率、个人隐私、自我认知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产品、技术、用户等三个层面着手解决,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因病获益”,是一种目前尚未被普遍认识的、不成熟的的自我防御机制。但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却发现:一些挫折情境中的中学生,往往不自觉地“偏好”运用这一机制,其结果不仅没有缓解心理冲突,反而给他们的身心和家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因而,宜主要采取:引导中学生认识这一自我防御机削的自我欺骗性和引导其建立成熟的自我防御系统等措施,帮助他们有效地消除“因病获益”的自我防御机制,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矛盾的现象,如招生热与就业难;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法理教学与法务教学困境;教育形式多样性与法律人规格统一性冲突等。这些现象反映的实际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他们是法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专家与通才培养目标的分歧、教授与法曹治学的迥异、多样性与统一性教育理念的分野等实质矛盾的外化。这些矛盾在地方高校的法学教育中尤为明显。如何抉择将关系到我国整个法学教育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