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人为本”在中西历史文化长河中思想丰富源远流长,却由于理论本身的缺陷停留于空想。当代“以人为本”之所以能超越空想,立足科学,成为现实的可能,关键在于马克思发动人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克服了以往一切人学理论的缺陷: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从人的“既成本质”转向“生成本质”;从“工具迷失”转向“工具复归”;从“英雄史观”转向“群众史观”。  相似文献   

2.
“基础课”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三维一体”。“三维”是指三个维度:一是学生维度,即“基础课”教学要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社会维度,即“基础课”教学要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教师维度,即“基础课”教学要有利于实现任课教师的职业生命价值。“一体”是指三个维度要统一到“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一体”的价值追求,一是要整合与创新教学内容;二是要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是学前教育的首要问题。厘清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是办好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保教质量、健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前提和导向问题。学前儿童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从儿童培养总体规格层面回答“学前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而学前儿童核心素养框架的构建从人才培养关键素质结构层面回答“学前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基于国内外文献和政策分析,探讨学前儿童核心素养内涵和理论基础,构建由身体发展与健康生活素养、人格素养、社会融合素养、双基素养四大维度15个指标构成的学前儿童核心素养指标框架。从园长、教师、家长三大利益相关主体视角,对该指标框架进行认同度调查,结果发现:三大利益相关主体对框架中学前儿童核心素养指标的认同度普遍较高,且具有高度一致性,呈现出重保育素养、对智力素养的重视让位于非智力素养的特征和趋势,但总体缺乏对儿童精神和情感发展需求及社会责任与融合需求的关照。  相似文献   

4.
当前幼儿园生命教育价值追求与教育实践存在着背离,主要表现在受传统文化、工具主义、理性主义的影响主体缺席、情感遮蔽、审美匮乏,因此亟需祛除生命之神秘,返回自然之本真。生态美育与生命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生态美育视角出发,主张幼儿园生命教育的“祛魅”与“返魅”应坚持审美性、情感性、体验性原则;走出师幼主客二元对立;创设充满生命氛围的亲生命环境;打造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实现生命教育美育转向。  相似文献   

5.
苗族对生命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传统生命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个性特征阐释了中华生命观的一个具体生成逻辑。“形”作为生命的躯壳,“力”作为生命的生机,“灵”作为生命的神志,三者结合共同构成生命活体,这即是苗族对生命的基本认识。苗族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在苗语口头文献和日常交际语言中都有所体现:苗语生育类动词是对生命形体生成的语言表达,反映了苗族“生无别类”的认知特征;从苗语生死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看,苗族用“力”来区分有无生命体,“命”是对具体生命轨迹的整体式表述;“灵”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存在也不具有超自然能力,灵与神祖的关联是中华传统生命观“神灵”体系中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6.
美英两国“开端计划”对我国贫困家庭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应重视贫困儿童的学前教育,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确保贫困儿童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更加重视对婴儿的看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确保贫困幼儿的平等受教育权利,体现贫困幼儿教育服务的综合性与系统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以政策工具类型和保育政策内容要素二维分析框架,分析《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以 来的有关3-6岁儿童保育政策的 18 项主要政策文本。研究发现,保育政策工具在二个维度存在保育政策工具运用类型单一、 保育政策工具无法体现国家政策导向的问题,从而在对儿童个体发展、学前教育的“保”和“育”三个方面影响儿童保育的质 量。在后续保育政策制订与执行中,以“结构优化”,奠定保育政策工具的科学基础;发挥“系统引领”,明确保育政策发展的价 值定位;落实“执行效率”,推动保育政策实践的服务升级。  相似文献   

8.
以文化生态学作为理论出发点,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通过考察少数民族教师教育的实际状况,探讨了文化生态学作为指导少数民族教师教育理论基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教师教育实践在人与文化、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四重关系上所呈现的文化功能偏失等问题,阐明了少数民族的教师教育应该朝着培育文化生态方向发展的观点。其具体路径包括: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从"政策性补充"转向"文化性生成";教师教育机制的改进从顶层设计为主导转向顶层与基层相结合;教师教育资源的建设从专业资源的引进和接纳转向文化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教师教学研究从专业技能型转向文化反思型。  相似文献   

9.
“泛娱乐化”是近年来肆虐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愚乐”思潮,也是娱乐话语走出自身“场域”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以发泄性娱乐及满足性游戏的形式日益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不仅容易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削弱其价值判断能力,还会弱化高校教育引导力,扰乱教育生态系统,从而加速社会风气的“愚乐”化转向,破坏主流舆论氛围。故而,唯有从以德润身、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法制人四重维度破除藩篱阻碍,度越鸿沟阻隔,才能最终夯实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基,有效预防其精神矮化,保持生命张力;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强化其政治信仰;培育媒介素养,填补理性缺位,进而达到裨补缺漏、载一抱素、进德修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单一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草案)》第十九条进一步细化了公司社会责任制度,但仍为原则性的规定。通过分析该法条,文章得出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基本架构,分为两个方面与四个维度。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立法思路上的选择,从抽象角度而言,是追求效率与注重公平之间的立法价值选择;从具体角度而言,是单一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与保护公司多元利益主体权益之间的立法理念判断。四个维度则体现在具体制度的构建,即法律维度、道德维度、人权维度、公共维度。因此,需要在立法上平衡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并从以上四个维度出发对具体的公司社会责任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梳理以往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的观念进行整体观照,提出高师中文系专业素质教育目标是一个由一个立足点、三个维度构成的体系结构。一个立足点是中学语文教学需要,三个维度一是从教学内容角度抽象出来的语文素质维度,二是从教学活动角度抽象出来的教学素质维度,三是从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角度抽象出来的发展素质维度,各个维度又有若干构成要素。“一点”、“三维”有机整合,实现目标体系的功能指向。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内儿童自然教育直接照搬西方的森林教育模式或以游学、生物科学教育、营地教育等形式开展,忽略了自然与儿童教育之间的本原性关系。为了厘清自然的内涵,探究自然与儿童教育的本原性关系,探寻儿童教育回归自然的实践路径,从先秦和古希腊时期关于“自然”的原初涵义入手,阐述自然所具有的“自己如此”“生长”“涌现”等原初内涵是教育回归自然的本原依据。让教育回归自然必须考虑到以下因素:不破坏儿童本来如此、自己如此的状态;顺从儿童固有的本性;激发儿童自主化生的力量;发挥大自然的儿童教育功能。儿童自然教育应“以自然为境”“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为旨”,在实践中走进大自然或创设微自然环境,以自然游戏为核心,融合生命教育和自然美育,激发儿童求真、向善、尚美的本能,促进儿童丰满生命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悲剧的本质,就是美。悲剧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美。我们考察悲剧的本质,应该按照马克思提出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思维的方法,以美的本质为起点,进而考察美如何展现为悲剧,悲剧如何体现着美,从而认识悲剧的审美特性。 美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认为,它包含着有意识性及自我意识性,追求自由的能动性、改造客观的实践性、以及存在方式上的合群性及个体性等具体规定。人的本质力量是从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自然属性,(据朱光潜先生考证,这里的“本质”一词在德文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马克思说:”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唯物论作为方法论“较为牵强”,研究方法、抽象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抽象是研究的发端”,研究工作应走从抽象到抽象(思维具体)的道路;而实际上,唯物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研究方法、抽象法首先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实在具体、事实是研究方法的起点,研究工作应走从具体到抽象,即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学前教育事业作为当前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基础环节,尚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此中突出表现为儿童观的多元分化、幼儿园课程的花样繁多、幼儿园教师的素养参差不齐等主要问题。为切实提升学前教育治理水平,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立足当今世界变革的现实挑战,扎根中华文教传统,致力于富有精气神的“现代中国儿童”培育。  相似文献   

16.
数字智能化技术生命权力是泛在性、具身性、虚实互构性的数字智能化技术系统与资本社会权力建构下的必然产物,生成于人实践生命的存在论基础之中。数字智能化技术生命权力展现为:数字智能化技术对个体劳动生命、个体社会性交往生命、个体生命发展可行能力的支配与挑战。数字智能化技术生命权力的展现是通过数字智能化技术的生产转向与生活转向实现的。故此,数字智能化技术生命权力的规制亦需要从技术本身转向技术使用社会关系规制,从“宏大叙事”伦理转向微观生活场景规制,从技术裹挟转向技术赋权规制,以凸显对数字主体的劳动权益保护与可行性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7.
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青藏地区的儿童生活在多民族并存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其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要支持促进民族地区儿童发展,需要以其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作为活动设计的基础之一,在藏汉混居地,幼儿园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立足于儿童生活的藏汉两种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因此,此地区学前教育教师,需具备藏汉“双文化”教育的态度和理念、实施藏汉民族文化教育的能力和藏汉民族文化知识,由此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本地区学前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9.
人类感知和确立外部世界的途径主要依赖生理的条件获取“形象”,在哲学上,肉身感官形象和艺术创造形象可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视觉的“眼见为实”表明了眼睛的具象性——空间的具象性,听觉的“耳听为虚”,表明了耳朵的抽象性——时间的抽象性。这是人类最特有的生理/文化现象。基于人的生理构造的艺术抽象,声音能够先于视觉走向“抽象”的生理/文化的基本条件,体现了耳朵感官基础上的声音抽象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声音的抽象也就是对时间的抽象。这是音乐之所以抽象的时间逻辑,也是建立在视听生理基础上的抽象维度。人类的生理基础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人类的文化行为决定了人的精神行为。人的视听感官的矛盾决定了人类在抽象、抽象思维和抽象艺术上的对立与统一。人类抽象意识、抽象概念和抽象艺术的存在使自身摆脱了一般生命的限度,进入了一个智慧生命的阶段。从人类听觉艺术抽象化的发展来看,追寻时间的抽象意义一直是抽象艺术的绝对维度,因此,我们可以研判,视觉艺术的抽象化发生与发展也一定是建立在空间维度上的时间意义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生命、生存、生活是人成之为人的首要前提,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今生命危机日益彰显、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活精神日益消沉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人的发展,即从人的生存性、社会性与超越性三个维度推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