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伊朗儿童电影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叙事艺术无疑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通过从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主题三个方面来探究其叙事特征,可以发现其叙事视角的儿童化心理化单一化、叙事节奏的散文化、叙事主题的家庭伦理化的艺术呈现,以此来深入认识并借鉴其叙事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2.
论《小鞋子》 中的童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童真是儿童文艺作品中一种基本的审美品格。伊朗电影《小鞋子》是以儿童视角注视世界,虽然情节简单,却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运动镜头及电影语言深入浅出地展现了童心和童真,极富艺术价值,这也是影片的最大亮点和它驰名世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电影艺术教育包括社会电影艺术教育和学校电影艺术教育,学校电影艺术教育包括大学生电影艺术教育.大学生电影艺术教育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有重要意义,应成为一门文化学科进入教育体系,应该立足中国结合外国、立足电影文本的鉴赏结合电影常识的了解、立足电影文学性的探究结合文化阐释,在电影文本鉴赏的过程中,要注重选择性、类型性、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艺术是时代的传声筒、三棱镜,中国儿童电影发展至今,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伦理主题中凸显出拯救伦理的特点,并随着时代的价值主题转变发生着相应的内涵变化,从拯救伦理的变化上可以把握艺术与时代的发展关系,进而把握儿童电影的美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色彩是当代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之一.色彩在画面叙事和视觉美学的自我构建中,体现了当代影视和现代艺术的自我革新和体式变革,也体现了人类审美的时代追求与心理演进.新时代的审美文化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尤其关注色彩和色调在美术创作中的艺术构图、视界成型和哲理引导.通过研究电影色彩的叙事手法进一步探寻电影色彩的形式、时代、情感、伦理、原型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审美公众的审美意义,有助于充分发挥电影色彩的价值,进一步探索电影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戏曲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传神的美学特征。与其相反,电影艺术的美学特性则是纪实、逼真。在戏曲电影这种新的艺术载体出现之后,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作为其两大构成元素,二者此消彼长的构成比例也成为权衡戏曲电影安身立命的一个重要的考量。本文将对戏曲电影《七品芝麻官》的场景设置、镜头运用以及审美追求的特性的分析,来探索戏曲电影中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完美融合的可行性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电影文化发展史上 ,不少电影艺术家往往采用情节剧的叙事模式 ,强化电影的观赏性、娱乐性特征 ,以获得观众的认同 ;在中西情节剧电影的各自演变过程中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呈现出偏重社会伦理与偏重娱乐消遣的不同文化取向 ;受现代西方哲学、艺术观念及电影思潮的影响和冲击 ,创作者不断地吸收其它有益的思想观念和电影手法 ,不断调整和突破其创作模式 ,使情节剧的文化意味愈显深厚 ,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8.
《定军山》的诞生,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现实指向,对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目前学界所示的中国电影(戏曲片)滥觞的具体的感性描摹。《定军山》的诞生,有其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雅俗转换机制与京剧的兴衰历程、电影的艺术本性及特定时代和文化景观诸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定军山》的诞生,不仅是电影的中国本土化的特殊范本,更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的已然"存在"——奠定了中国独有的"影戏"传统,包含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全部遗传基因和文化代码,不仅指涉到新时期"电影与戏剧离婚"等电影观念的大讨论,也为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大片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9.
门饰艺术是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中国传统门饰艺术深受中国古代礼制思想的影响,不同身份的人其住宅有着不同的装饰艺术手法。一般而言,门钉、门环等硬装饰象征富贵、祥瑞,门神、对联等软装饰象征辟邪、纳福。人们采用动物谐音、植物借喻、数字引申、文字强调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门饰图案,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育价值取向是人们在判断教育、选择教育、实施教育、评价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它决定着教育活动发展的整体走向,并成为教育目标、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实施与评价的主要依据。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生命化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以儿童生命为基点,以儿童生命特质为教育教学实施的依据,并以儿童生命和谐发展为目标诉求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笔者将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入手,来反思传统艺术教育中的异化现象,分析和探讨其生命化价值取向的内涵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自古及今,游戏对儿童的生活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作为一种文化媒介,所具备的功能主要包括承载功能、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等。而儿童游戏的物质形态则是指建立在游戏的物质基础上的表现形态,主要体现为玩具形态、技艺和规则形态及场地形态等。同时,儿童游戏作为农耕文化传承链条的重要一环,内中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历程中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无声电影的制作拍摄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国电影人的创作源泉之一。我国早期的电影人具有非凡的国际视野,很多无声电影在制作时就直接在影片中加入了汉英双语字幕,以便于国际观众的欣赏,并利于输入国际市场。对于改编自外国文学作品的电影来说,就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双重翻译现象。以影片《一剪梅》为例,从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三个方面来考察我国早期电影制作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改写。在电影的对外翻译中,以国际观众为目标群体,译文中既存在对原著的尊重与保留,对目标语语言与文化的贴近,同时也保留了汉语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使中英语言文化在杂合中得以融合。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改编电影有1956年北京电影制品厂的《祝福》、1957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的《阿Q正传》,1981年的《阿Q正传》《伤逝》《药》和1994年《铸剑》六部作品。这些改编电影在寻找忠实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契合改编的时代语境间平衡,艺术表达上暗隐当代中国文学性渐弱而视觉性渐显的趋势。改编电影从原小说中挖掘贴合电影表达的质素,强化电影的故事性,强化情节结构,增添情感元素。充分利用原小说中包含着现代性的“看”的思考和现象,在银幕上下、故事内外的各种历史文化影像中试图寻找小说和电影共通的解读编码,演绎成各类影像化模式。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实践经验都显示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影响和交融日益加强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字文化经历影像转化进入更为宽广的“公共领域”的努力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论联华电影的思想意识与艺术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时代精神的表征与社会历史的纪录,联华电影既具有较为先进的思想意识,又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为电影的民族化作出了贡献。联华电影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中国电影发展的方向,提高了1930年代国产电影的思想与艺术水准,但由于思想意识和电影美学观念的局限性,联华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也都存在着诸多缺陷,这些缺陷在同时期其他影片中也明显存在着,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中国电视剧市场掀起了重拍文学经典著作的热潮。经典重拍剧过度追逐经济利益,导致剧中充斥着感官宣泄和卑俗化表现。重拍剧对经典内涵把握和表现严重不足,导致文学经典虚无化,具体表现为人文精神、历史理性、艺术韵味三方面的浅薄化和扁平化。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世界气派、文学经典的电视艺术转换几方面深刻反思经典重拍剧,以期对未来经典重拍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第三极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电影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极文化理论对中国电影美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在第三极理论的视野下,对中国电影的美学渊源、美学精神、美学内涵进行重新观照,有助于解释或解答许多困惑性的问题,尤其对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经历了近代启蒙话语、现代启蒙话语和民族本土话语三种不同话语形态。蒋观云、欧榘甲着眼于“戏剧改良”,从戏剧类型视角提出“中国无悲剧”的问题,偏向于近代社会启蒙话语。王国维第一次把“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带进悲剧精神层面,鲁迅、胡适受到王国维的影响,从“国人之精神”“国民性”视角分析“大团圆”戏剧结构。熊佛西、朱光潜、钱钟书依据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西方经典悲剧理论,用西方的“绳墨”量度中国古代戏剧,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20世纪30年代以后,戏剧理论研究中的民族话语逐渐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季思、张庚、陈瘦竹等学者悲剧美学、戏剧精神、戏剧形式结构等层面,回归本民族文化立场,基于中国戏剧发展实践,参证西方悲剧美学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悲剧“悲喜相乘”“崇高”“悲愤”等美学特征,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应该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人的文艺创造心理机制,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心理机制,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成果,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孙瑜不仅是中国左翼电影的滥觞和开创者、最高代表人之一,而且,他和他的作品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在整体性质、表现模式和艺术风格上提供了典型性范本。民族经济实力的增强、反强权和抗日救亡理念的传播构成《小玩意》中激进的民族主义立场的主要来源。影片的前半部分带有浓重的旧市民电影模式痕迹,但随着人物性格与主演阮玲玉个性气质的合二为一,影片后半部分"母子相见"和"情人相见"两场戏的处理,是左翼电影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得以迸发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9.
丰子恺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丰富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积累,丰子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的童年崇拜意识是在其佛家思想浸润中形成的儿童观的主要内容。在佛性和童心的牵引中,丰子恺的艺术创作在题材选择、审美观、文风以及具体的创作手法上显现了独特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本文试图以佛性童心为切入点来把握和分析丰子恺的艺术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