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加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4):48-51
民族民间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其现状,民族民间舞的内容主要来自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在经历了千百年的流变之后,民族民间舞逐渐成为我国专业舞蹈教学及高、中等师范艺术教育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其教学价值可以从“身”与“情”的关系,以及身体协调性、文化视野的观照、舞蹈语言创造意识等诸多方面加以探讨,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这朵艺术奇葩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2.
李雪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50-153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与传统民间舞蹈是自然天成的继承关系,具有生活化、世俗化的特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科依然需要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建设发展,这也是全面推进文化传承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在梳理我国自近代以来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现状基础上,认为现在的学科建设以表演专业为主,存在着舞蹈理论欠缺、学生综合素质欠佳、教师学术基础薄弱、专业教育教材有限的困境。要从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创新教学模式方面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教学进行改革,“由破而立,破中显立”,彰显民族民间舞的时代朝气。 相似文献
3.
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艺术,要与时俱进,要在继承中发展,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创新首先要从创作起步。通过创作不断赋予民族民间舞以新的生命力,使民族民间舞更具时代性,使民族民间舞永远被前进着的社会民众所接受、所喜爱,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艺术奇葩永远绽放于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 相似文献
4.
“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是我国高校所有课程都应当遵循的价值导向。“课程思政”作为当下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场域,其成果也正日益显现。但也要看到,高校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大水漫灌”、追求“短平快”等误区,特别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推进起步晚,加上在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的不同,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如何能体现高职院校特色,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达到两者的同心同向同行,形成立德树人合力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是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面向汉语言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新文科背景下探讨民族高校“中国文学”的思政出路,既要从新文科建设对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与“中国文学”对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两方面认识其必要性,又要从课程认识与适应、专业融通与课程搭建、人才培养与思政协同等方面认识其不足之处,最后从知识生产与教育培养“目标化”、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智能化”、课后训练与科研导向“项目化”等三方面寻找出路,以期实现新文科视域下“中国文学”课程“重人文、重原典、重融通、重创新”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价值属性是课程的本质属性,各学科课程均包含丰富的价值观元素,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生成与建构发挥引导功能。课程思政元素是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的价值观,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揭示是构建课程思政系统的首要条件。文本类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在教科书及作为教科书编选依据的法规、培养方案等文本之中;过程类课程思政元素贯穿于以教师教导和学生学习为主线的师生课堂互动过程之中。课程思政功能的充分发挥,要求将分散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组织起来,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即以“五爱”为主线澄清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全面把握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实施体系,优化育人生态完善课程思政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7.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民族地区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产出导向法视域下,针对民族地区商务英语类课程思政存在的两大问题,总结民族地区商务英语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原则,提出“五四三”民族地区商务英语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路以及“三感三度”民族地区商务英语类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思路,以期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丁妮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0):150-152
民族民间舞蹈在整个中国的舞蹈文化构建中占有独特地位,纵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经历了非常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早期技术的规范打磨,到对不同民族舞蹈文化的探索分析,再到进一步对传统民族精神文化层面的求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一直以曲折中稳步向前的姿态不断发展。这一探索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舞者们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术与艺术的夯实过程,更是提炼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基础上实现舞蹈艺术审美走向自觉的过程。文章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术与情感规律把握到艺术美学原则几个方面探索民族民间舞蹈“技艺”融合的美学规律,证实其具有民族情怀的隐秘悬置。 相似文献
9.
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新探索,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步入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发展缓慢是进行人工智能赋能的必要性;国家战略的支撑引导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发展共同构成人工智能对其赋能的可行性。为此,在坚持“价值为本,技术为器”“内容为王,技术为用”“教师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上,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赋能,以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铸魂育人实效,进而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子明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3):1-4
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传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时代"三全育人"新格局的现实需要,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诉求.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一些重大成就,但是从反思的视角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策略包括学校... 相似文献
11.
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不仅是一次文艺改革运动,更是一场动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为发挥文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为新秧歌运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依据。明确秧歌创作把思想性放在首位,为实现秧歌运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贴近人民生活的新秧歌内容真正满足了老百姓的需要,为新秧歌运动政治动员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定位。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接受力,为新秧歌运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邓志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2):72-76
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指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陶有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3):128-131
高校法学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学理论、法律规范进行教学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阐述法学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法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将法的道德价值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整个法学教学全过程三个方面,就如何发挥法学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龙彪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标志和体现。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科学内涵,并对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只有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科学合理地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才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90年多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理论创新:“生命线”理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的新论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概括.这三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指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闵滢男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4(4):89-90
思政课属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比较单一,授课内容多为应试服务,导致了枯燥、乏味的心里印象。所以,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在教学中寻求创新,是思政课教师值得探索的课题。探索的结果是创新,不仅是授课形式、授课内容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授课理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着的形式主义倾向,从思想政治教育无形化的基本内涵、根本目的、指导原则、主要途径和创新要求等方面的考察结果来看,应当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固定程式和僵硬界限,以无形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追求方向和最高境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全方位、全时域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王卫平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27-30
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是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文章阐述了福建医科大学从完善工作机制.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生佳根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2):71-73
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命题。本文在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综述的基础上 ,界定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的新特点 ,包括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形式和方式的全新变化 ;提出了保证网络信息的质量、重建网民的道德伦理和价值体系、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工作过程现代化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网络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进行了讨论界定 ,用主体论厘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 ,运用社会学的“戏剧论”、经济学的“成本理论”等讨论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过程 ,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创新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