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UTR计划的成功实践培养了诸多优秀教师,作为本研究重要历史逻辑起点,A大学在此基础上,构建并实施了少数民族 地区卓越幼儿园教师“G-U-K”融园培养新模式。5年教育实践所构建起来的“G-U-K”融园管理体制、融园式卓越幼儿园教师成长 共同体、“校内+校外”个性项目化师资培育机制,将为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实施卓越幼儿园教师计划提供有益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中丹合作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对国际化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述。提出要构建多元化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目标与途径,设置六位一体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开展提高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营造提升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共同体关注学前师范生专业素养的习得养成,更关注职前培养生态系统中主体间“一体化共生关系”的构建。基于共生理论审视我国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实践发现,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实践面临共生单元中协同主体力量的式微,共生关系中协同模式的固化,共生环境中协同文化的漠视等生态困境。建构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共同体,必须彰显共生单元生态位,构筑多元主体网络和建立共同愿景;打造共生关系生态链,释放互惠共生动力和强化协同育人功能;迈向共生环境生态圈,营造正向文化生态和改善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4.
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幼儿的成长以及高校自身发展都需要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卓越教师作为自身价值目标追求,注重师范生职业适应性和发展性培养,具体而言是师范生职业精神、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以卓越幼儿园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高校-政府-幼儿园”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实施双导师制,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探索有效人才培养举措。  相似文献   

5.
虚拟仿真技术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与特点出发,讨论了虚拟仿真实验模式的特点与优势,论述了虚拟仿真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综合能力与提高大学物理实验的效果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意义与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培养具备“卓越实践、创新能力”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本文依托现有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优选教学资料、融合思政元素、科研反哺教学探索教学实践路径,建立生物技术制药沉浸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以期为各高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实践经验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前教育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我国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其中针对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针对以上要求提出了选拔机制:“双向适合”,培训机制:“三位一体”,考核机制:综合化,评价机制:多元化,管理机制:动态化等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8.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教学改革。在“卓越计划”的目标指引下,结合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测控技术实验建设,从实验课程内容设置、实验教学模式转变、实验教学考核办法、创新实训平台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力争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可建立“学生专业社群”,促进职前教育的科学化,提升教育实践类和教育技能类课程的权重比,建立学科教学知识体系;打破单一保守的框架结构,建立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建立卓越教师培养的“特区政策”,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校企协同”背景下,依据国家对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 要求,结合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应从目标设置、建设原则、内容模块、层次安排四个方面构建五年制卓越 幼儿园教师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教学条件、实践师资、效果评价等方面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已成为学前教育的顽疾,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进行专项治理,但成效有限。幼儿园“小学化” 治理政策在执行过程涉及多个利益方,因此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应对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契合性。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分别 是政府部门、幼儿园、家长、小学一年教师及媒体与社会公众等。通过访谈并结合文本分析得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结合 利益诉求分析出政府部门与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幼儿园与家长、家长与政府部门、家长与小学一年级教师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据此,提出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观;幼儿园及小学应积极与家长配合,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充分 利用媒体资源,宣传正确的育儿知识;扩大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等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是指学生在结构化的真实或虚拟的职业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行动建构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身份的过程。实践教学是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引导、示范、纠错、评价以及创设结构化的职业情境所做的一切工作。泛实践教学特指实践教学活动的多样性、理论的丰富性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深层关注与关怀。泛实践教学模式中的“三向”是指模式的三种目标,即主体取向、素质指向和岗位导向;“四级”是指模式实现其目标的具体方法,包括职业兴趣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职业技能实训和职业综合能力提升。泛实践教学模式的推进策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完善培养体系、强化保障体系、健全行动体系、丰富课程体系和构建示范体系。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实践能力是幼儿教师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教育质量。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目标中未明确教育实践能力达到的要求、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与整合性、“全程实践”缺少实质性、教学方式忽视实践性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培养目标明确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体现实践性和整合性;与地方幼儿园建立教育实践共同体,采用“合作教学”指导;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卓越幼师”培养计划的进一步落实,高师院校“卓越幼师”培养正探索有效培养模式。基于协同学、系统论建立的协同创新理念的引导,高师院校“卓越幼师”培养项目应探索通过合作平台开放化、组织机构科学化、管理模式运行高效化、协同创新动力最大化等形成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20余年的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经历了“自主探索期”“卓越计划期”两个阶段,已有模式大致可以分为“本硕贯通双学科分离”“本科双学科混合+教育硕士”“实践嵌入三段式”“高素质复合型本硕一体化”四种类型。这些模式对推进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推动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但在目标定位、本硕统合方式、课程体系建构、培养体制、“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等方面尚存在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在“本硕一体化”的未来探索中,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培养目标,优化本硕统合方式,加强本硕课程一体化衔接和统整,创新培养体制,促进“师范性”和“学术性”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背景,以“企业学习”为主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卓越计划”的实施作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发展亟需提升教师教育质量。随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卓越幼儿园教师逐渐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在此背景下,职业技能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对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提出了诸多新要求,主要包括由合格走向卓越、由部分走向整体、由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等。同时,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也面临着逻辑起点走向迷失、机制体制流于形式、课程教学热衷于形式、师资队伍各自为政等诸多问题。为了突破困境,应当做到:重建卓越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标准;全力保障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机制运行;构建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以卓越为价值导向的师资队伍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依据国家教师教育有关精神,基于新师范建设目标,着力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性改革和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以培养适应并能引领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卓越教师。通过改革实践,为师范生构建了“职业导向为主体,学术导向和生活导向为两翼”三维发展目标,同时建立了“二次选拔制、多学科制、双导师制、小学期制、课程模块制、研修制、游学制、考核制”八个制度的保障,全面构建出富有创新性、成效性、发展性的未来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不仅为教师教育领域提供了典型案例和经验,更重要是提供了有效模式和创新机制,在制度层面、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呼唤一批能教善研的卓越英语教师。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应该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准确把握卓越英语教师内涵,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人文教育和思辨能力训练、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整合优质资源等途径,着力探索卓越英语准教师的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架构及其技术体系,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提出“人工智能+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将专业群分为“基座”专业和“板卡”专业两大类。“基座”专业和“板卡”专业的课程平台、专业实训项目、技术师资及实验平台共建共享,共同培养跨职业类型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提供智能服务。以天津职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为例,创建了“双主体双融合四级能力递进”赋能人才培养模式。从组织体系设计、课程平台构建、产教融合平台搭建、实践基地、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多个方面提出“人工智能+专业”群赋能人才培养的实施与保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