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静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128-130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而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突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因素,提出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张惠珍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1):61-63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要培养幼儿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主动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诚信待人、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个人完成初始社会化重要场所,本文基于跨省2492个样本的调查数据,从亲社会行为概念维度结构的匿名性、遵从性、公开性,以及利他性的四个测量维度出发,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预测父母亲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影响的一致性假设和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平衡性效应。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角色行为的性别差,异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母亲教养方式对四类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均不显著;父亲教养方式的类型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存在不均衡效应即父亲鼓励的教养方式与惩罚的教养方式对四类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正效应;父亲鼓励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四类亲社会行为的正效应均大于惩罚的教养方式。父亲保护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公开的亲社会行为无显著性影响,但是对匿名性的、遵从的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正效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对103名3-6岁幼儿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对各年龄阶段幼儿自由活动时间中亲社会行为类型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各年龄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幼儿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多;2、幼儿亲社会行为总体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就每个类型的亲社会行为来看,分享和安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他行为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编问卷,对重庆市5所高校的1 350名在校本科大学生开展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愉悦情绪、奋进情绪与成就情绪三种。男性大学生与女性大学生、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不同专业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情绪体验表现各异。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与愉悦情绪和奋进情绪呈显著或极其显著正相关,其对积极情绪体验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公益事业和日常生活两种类型。建议从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未实施阶段和实施阶段入手,相互联系与配合,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共同提升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郭晓飞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5)
亲社会行为被看作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并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利的行为.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受到极大关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此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涵界定、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且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7.
8.
幼儿期是亲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能够为其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及良好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尤·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有如下启示:第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正确认识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第二.幼儿园应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创设良好的生态系统;第三,社会应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应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创建幼儿园、家庭及社区一体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宗爱东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139-141
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界定、研究范畴、研究方法进行反思,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界定应该更加规范,研究范畴应得到拓展,在方法上需要更多的纵向研究,在更具生态性的情景中展开。 相似文献
10.
曾昭文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79-280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它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儿童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玉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8):25-29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备受关注。文章从生态发展理论视角出发,层层分析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微观系统的个人气质、家庭教育、学校同伴关系;中间系统的家校间联系;外在系统的媒体网络环境及宏观系统的传统文化意识等。鉴于此,可以从家庭教育主导、学校教育配合、完善社会系统等层面进行干预,同时,注意其他系统的连接和综合作用,尽量将潜在问题化解在根源上。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省40名4-5岁的城乡幼儿为被试,考察其心理理论发展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组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农村组幼儿;城市组幼儿冲突信念理解能力显著优于农村组;城市组幼儿情绪命名和情绪观点认知能力显著优于农村组;城市组幼儿在情绪理解任务中对恐惧和伤心的各项识别得分显著优于农村组;城市组幼儿相对于农村组心理理论平均分高,而农村组幼儿区分信念平均分高于城市组;两组幼儿在意外地点和外显错误信念的理解上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3.
姚霖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48-151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自理、学习自律、人际支持上,有着较好的独立自主能力,同时对父母外出表示理解;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城乡二元壁垒、本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理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生存状态、心理发展、教育状况等方面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4.
池丽萍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6):82-85
研究表明:幼儿家长在教养活动中同时运用支持、惩戒和溺爱三种教养行为,但三种行为在其全部教养行为中所占比例不同,支持行为最多,惩戒和溺爱行为较少;家长的支持教养行为与其对子女的控制感呈正相关,而惩戒和溺爱行为则与控制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不彻底所导致的衍生性问题。基于对10个省(市)9 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身体生长发育、教育监管方面弱于非留守儿童,而在心理和学习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而是"弱势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分化,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低龄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需引起社会各界重点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则与路径在于,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聚焦核心,关注留守儿童重点群体与关键方面;着眼根本,呼唤母亲回归与城市接纳。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英国的《早期基础阶段法定框架》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幼儿社会性领域的目标、基本原则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文本比较和分析,探讨中英两国早期儿童社会性学习和发展标准的异同,并对我国新阶段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改革进行思考,认为:应重视0-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标准的指向性需更明确具体;突破幼儿社会性学习中品德知识教育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海岛渔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更显出其独特的地理状况和社会特点。本文以舟山海岛为例,就海岛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作一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以期为更好地关注和解决浙江海岛渔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陆地区的行政行为成立理论是在借鉴大陆法系行政行为成立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陆法系的行政行为指的是行政法律行为,不包括行政事实行为和准行政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包括抽象行政行为,甚至是对外具体行政行为,不包括内部行政行为;我国大陆地区的行政行为是广义上的行政行为,已经而且应当包括行政事实行为、准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内部行政行为。但是我国大陆地区的行政行为成立理论与大陆法系的行政行为成立实质上是相同的。有必要把我国大陆地区的行政行为成立与大陆法系行政行为成立理论进行比较、鉴别,以完善我国大陆地区的行政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9.
周春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43-152
“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投资战略已成为发达国家社会政策的新趋向。因城镇化巨大的虹吸效应,农村传统差序格局下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先赋性儿童照料资源日趋消解,农村留守家庭劳动力再生产能力不足,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政策进入公共政策领域。然而,从社会投资的视角来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尚缺乏“支持家庭”“多元共治”等理念,“事后补缺型”的制度设计难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的发展性需求,可能会通过降低未来人力资本增加贫困代际传递的风险。要实现“社会救助”向“社会投资”的理念转变,应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发展能力为根本,从导致亲子分离的制度根源入手,利用服务供给、时间补偿等“支持家庭”手段,构建政府、家庭、社会等“多中心协同治理”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公共资源,以切断先赋性弱势与“留守事件”的链接机制。 相似文献
20.
针对阜新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实地调研与图示结合的方法,总结了阜新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描述了阜新市妇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采取的措施,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阜新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建议.实践证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更好解决,需要由政府牵头,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