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果将唐五代时期花间曲词看作文人之间、文人与民间情感能量互动行为中的"符号资本",那么花间词则可以看作是当时特定社会时期的流行文化符号。文章运用社会学互动仪式链理论,探究文人在"笙箫歌舞"的江南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微观情景中,在填词的社会互动的仪式链的交换情感乐趣中,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选《花间词》这一"符号资本"流行的传播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2.
微观社会学中,际遇者之间的互动仪式组成了宏观社会网络的链条关系——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情感 能量(EE)是个体参与互动仪式的结果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其他际遇者的成本。被忽视幼儿是性格内向敏感、逃避同伴交往的 特殊群体,失败的互动仪式中自信、热情、愉悦等情感能量的丧失直接影响其同伴关系发展。依据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 斯的互动仪式理论模型,观察记录一名被忽视幼儿在不同事件流中的内在情感流动与外显行为特征,确定幼儿丧失EE 的具体 互动环节,提出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关系的操作性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3.
口头史诗说唱的叙事以仪式化的出场为起点,其承载的价值观念与认知态度的“共同体”意识的联结,使说唱叙事具有情绪传导和情感动员的意义指向。说唱仪式的空间构建与听觉符号的程式化复诵以及情感动员的共同作用,形成观念与情感的象征意象和“沉浸”行为的交互空间。聚焦于中国三大史诗,从仪式、程式和情感三个方面论述口头史诗说唱的叙事空间和“共同体”意识构建的情境创设、结构表征和意识生成,以此来揭开史诗传唱的编码方式。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诉求,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而以情感能量为核心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能在沉浸式的互动仪式中有效聚集各民族成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情感能量。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尝试性地从互动仪式链视域下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认知之维、价值彰显之蕴、实践理路之策,拓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视域,期冀在实践中能够“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教师和家长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可分为哭闹型、粘人型、恋物型和生理失控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分析,入园焦虑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是,过度焦虑会严重影响入园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是幼儿入园之后的主要活动场所,接触最为频繁的教师将会在幼儿分离焦虑的缓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视阈,以期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出更加有效的应对幼儿入园焦虑之良策。  相似文献   

6.
振兴乡村、传播乡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媒体时代,乡土影像在“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双维度上积蓄情感能量,并通过互动仪式链引发网络用户的共鸣。在自媒体情境下,乡土影像遵循着乡土记忆的唤起、乡土特色的互动、乡土情怀的共鸣、乡土现代化的期待这一逻辑线索完成了情感传播的过程。乡土影像互动仪式链中产生的情感共鸣能够引发用户对自我身份、社会身份以及虚拟身份的三重认同,进而拉近了城乡的情感距离,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条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国家需求、符合人民需求的创新式道路。  相似文献   

7.
幼儿分离焦虑不仅影响幼儿身体健康,而且早期的过度焦虑会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一直是幼儿教师、家长、教育研究工作者包括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现场观察、访谈、比较等多种研究方法,归纳、分析了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分类和表现;发现幼儿分离焦虑在强度和表现形式种类上较以前有所减弱,主要以有声的分离焦虑为主;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发生的过程呈现多样化、反复性;根据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并从幼儿园、教师、家长三个层面提出了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深圳市某幼儿园新入园小班32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绘本教学活动、过渡环节的绘本分享、读书角绘本自主阅读等方式,进行为期三周的安全感建立、适应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建立的三阶段的干预模式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以绘本为载体的干预方案能有效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并从中探索小班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现状的特点,形成可为同行参考借鉴的绘本干预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方案。  相似文献   

9.
梯玛仪式“玩菩萨”中的剪纸、绘画使用了大量的形象性符号,包括剪纸天门、天梯、天钱、纸人纸伞、穿衣儿粑粑、神案等,考察其在堂中各自的位置、数量、用色及形式,从艺术形态学和美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梯玛自己的解释和在仪式中的具体作用,同时与其他民族民间同类剪纸做比较,对“玩菩萨”仪式中的图像符号做深入的分析。并以“求子”一节为例,分析符号组成空间,符号在特定的空间情境中产生意义,阐明民间神圣符号在组成仪式空间情境中的作用,研究剪纸、绘画等符号在空间情境中意义的转换,体现出民间艺术、民间思维中象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幼儿睡眠、如厕、进餐、穿脱衣物、语言沟通、主动表达需求、洗漱、整理物品等八个维度设计问卷对幼儿的独立性进行调查,发现城区新入园幼儿的独立性发展不是很好,存在着不少问题,会导致幼儿出现入园焦虑,造成幼儿入园适应困难。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条件下符号学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问题意识、符号智慧、符号逻辑、文脉分析四个方面,论述了基于互联网的“现实-符号世界”与“镜像符号世界”双重社会景观及其价值传播的问题,说明对此类问题的深入研究需要具有符号学的视野。只有在思维方式上完成从事实到符号的思维转换,养成符号学智慧,才能更好地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互动仪式链及其符号的情感能量问题、文脉分析、符号底层逻辑等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语境中,遗产旅游与身份建构和民族文化认同之间关系密切。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唤起植根于旅游者的心理意象、情感能量和文化记忆,从而维护和强化道德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文章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分析遗产旅游与文化认同的内在关联,认为遗产旅游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与互动仪式链呈现耦合状态,并作用于主体塑造、情感能量、集体兴奋和行为实践。遗产旅游的互动仪式有助于创新旅游体验,凝聚认同符号,激发情感依恋,汇集情感能量,塑造文化认同。在新的发展阶段,遗产旅游需要嵌入创新性互动实践,借助于数字技术优化文化遗产场景,在互动仪式中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角色区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幼儿的个别化学习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采用马赛克研究范式,并结合观察和访谈教师以探究“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角色区环境特征。研究揭示了“儿童的视角”下班级角色区环境的图景:材料应漂亮、丰富、可互动且有幼儿元素,主题应能体验社会情感并符合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空间布局应兼顾封闭与开放,环境布置应整洁、情境化、可互动,规则应生活化、直观化。因此,应注重材料的互动性、美感和数量,增加环境中的幼儿元素;重视角色区的社会情感体验和幼儿主体性彰显,关注幼儿经验和思维特点;空间布局要兼顾封闭和开放,注重环境布置的整洁、情境化。  相似文献   

14.
[摘要]仪式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它由一系列的符号或符号系统作所构成,这些符号或符号系统通过仪式的操演而不断地发挥其功能,并被人们赋予了十分丰富且深刻的文化意义。人类学家对仪式的象征符号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本文以贵州省亻革家人的“哈戎”仪式为个案,运用象征人类学中的象征符号理论,从维多克·特纳所提出的“支配性象征符号”和“工具性象征符号”两个理论模式出发,对亻革家人“哈戎”仪式场景中象征符号的含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绕三灵”仪式是云南大理白族历史悠久且规模庞大的仪式,一年一度的仪式期间融合了白族宗教信仰、白族歌舞表现、白族生活特色与白族服饰等众多文化现象,具有极其强烈的民族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云南大理白族女性的服饰文化是“绕三灵”仪式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展现了白族女性对于“绕三灵”仪式的文化观念。“绕三灵”仪式在大理民间为期四天,期间聚集了以村民、准备祭品者、“莲池会”成员和仪式表演人员为主的白族女性,白族女性服饰呈现了不同群体身份下的文化差异性。白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差异性受到心理文化和物质生活的影响,进而表现为具有装饰之美、宗教信仰之美、身份认同之美、功能之美和技艺之美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诗人面对历史遗迹往往触景生情,有一种时空穿梭、情感进发之感慨,他们往往置身于两个“情境”中,一个是“历史之情境”,一个是“现实之情境”。而这两个“情境”往往又形成鲜明的个性对比,诗人从中领悟到了历史变迁、社会盛衰的现实,种种情感交织碰撞,使得作品字字凝练,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的小说中,通过地理符号的写实绍兴、书写符号的情境绍兴、情感符号的意象绍兴、文明符号的写意绍兴四个维度的构建,把故乡绍兴的政教人伦、自然风物、民俗事象、方言土语、生活模式、人物性格以及对故乡的情感等等,投射、移植到了作品之中,从而构造出了一个完整的“绍兴形象”.并通过绍兴形象反映历史大变局中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路径选择,成为民族历史的文学之镜.  相似文献   

18.
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对其活动主体体验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探险旅游者游记和人物访谈报道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险旅游中互动仪式情感体验过程及情感能量生成机制,结果发现:在探险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目的地要素及旅游群体内成员交互,通过群体对话形成外向性互动仪式,通过自我内部对话形成内向性互动仪式;情感能量在内外向性互动仪式过程中得到积累,构成了探险旅游情境下的内外向性互动仪式链。研究将旅游过程(前、中、后)和内外向性互动关系综合纳入旅游者情感能量生成机制中,展现了旅游者活动和情感能量变化过程,对探险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听觉化的话语修辞文本,仪式音乐具有可溶性、伴随性、渗透性的属性特征,这些特征与情感的波动起伏存在着“异质同构”的相似性。研究以新世纪以来国庆阅兵仪式中的阅兵式音乐与群众游行式音乐作为观测对象,认为仪式音乐可被视作一种“组织符号”,在与仪式场景、仪式器物、仪式操演相互印证、相互契合的展演实践中,音乐文本通过具有意向性的编码与排列组合,将个体的生活经验及想象与国家意象进行巧妙融合、勾连,从而询唤出某种特定情感。在仪式情境所渲染的“能量场”中,仪式音乐表征出特定的意义所指,将政治仪式所内蕴的主流价值进行隐喻性传达,构筑起“散布性支持”的文化资源,成为当代政治生活中进行政治动员、政治教化的重要柔性工具。从学理与实践层面审视仪式音乐与情感动员的内在互动逻辑,可以为理解中国式语境下音乐与政治传播实践的关系提供一个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随机抽取A市公办、民办幼儿园中100名幼儿、100名家长及200名幼儿园专任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性体育舞蹈教学法实验对照测查并观察对5~6岁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幼儿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更显著提升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教师及家长在关注幼儿健康体能及锻炼的同时,应尊重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规律与特点,专任教师应优化“情境性”教学策略,注重“体验-感悟”人际互动模式,挖掘与整合情境性体育舞蹈的课程资源,从而激发幼儿高级社会情感的萌生与表达,以达到特定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