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李渔在中国小说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渔是清初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但长期以来,学术界更重视对其戏曲理论与戏曲创作的研究,而对其小说创作,特别是其在中国小说史中的地位则有所忽视。甚至有些权威著作,评价也不够公允、确切。本文在中国小说史的总体观照下,从李渔与他的前辈与后人的比较入手,在指出李渔小说种种局限和不足的同时,从李渔小说的“社会反论”问题,李渔第一个完成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立创作问题,以及李渔的小说观念、李渔小说独特的喜剧风格、李渔对话本小说形式的革新与推进等五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李渔对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贡献,从而肯定了其在中国小说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李渔的小说,与在他之前的中国古典小说相比,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作家小说创作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了,即作品出现了作家自我形象的寄寓。无论是《十二楼》还是《连城壁》莫不彰示这一独特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小说直到李渔才比较清晰地在作品中出现作家之自我形象,这与中国古代小说长期以来形成的创作传统密切相关,与小说作家创作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颇有关系。李渔之后无论是吴敬梓《儒林外史》塑造的杜少卿,还是曹雪  相似文献   

3.
李渔小说戏曲创作的“神引”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李渔在他的小说戏曲创作中 ,呈现出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这种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铸成了他小说戏曲异形同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李渔小说戏曲的“神引”式结构。这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明清小说戏曲作家的一种共同的创作思维程式。  相似文献   

4.
曹去晶与李渔,一个在清代前期从事长篇小说创作,一个在明末清初进行短篇小说创作,两人的作品在体制、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诸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很显然,曹去晶在创作《姑妄言》时借鉴了李渔小说。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与李渔都是话本小说大家.一方面,李渔的创作明显受到冯梦龙的影响,有些话本从人物到情节都存在模仿冯梦龙作品的痕迹,并受冯梦龙的启发,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梦想塑造自寓性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李渔话本与冯梦龙话本的差异大于相似,冯梦龙是话本体制规范的建立者,而李渔则是体制规范的突破者.两人的话本创作于不同的朝代,所体现的思想观念相去甚远,在婚恋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两人话本的教化方式也大不相同,冯梦龙的话本是寓劝惩于故事,李渔的话本则是用故事来证明某种教化观念.  相似文献   

6.
李渔以戏曲、小说创作及戏曲理论奠定了其文学史地位,其诗名反受遮蔽而不彰.李渔诗歌流畅浅近、清丽绮艳,颇有意趣和特色,呈现出宗中晚唐的趣向.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李渔的思想经历和文学创作理论等是形成这种趣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李渔认为小说与诗文不同,诗文是做给读书人看的,所以贵典雅,小说是做给读书人是不读书人同看的,所以贵浅显。由此出发,李渔的小说创作始终体现出为大众的艺术特色,往往具有情节奇特、结构单纯、语言通俗生动而富有情趣等特点,鲜明地体现出民间化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李渔短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能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这得力于他在小说创作中的创新求变,使小说篇篇都有它的新生命,令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李渔重视文学的创造性和通俗性.但在创作实践中,由于他把小说与戏曲等同,致使他的小说未能跳脱其戏曲理论和传奇创作中只重人物外在生活、只重“舞台效果”的窠臼;由于其刻意求新的创作精神混杂在刻意迎合小市民趣味的创作意图之中,导致他的小说思想和艺术格调不高甚或流于低俗.  相似文献   

10.
运用叙事学有关原理,在李渔小说代表作<十二楼>中可以发现其"倒叙--正叙"的叙述途径,这一叙述途径不仅存在于全文结构上,而且也存在于小规模层次上.这一叙述途径的形成,有话本结构的影响,也有戏剧叙事手法的影响,后者突出了李渔小说的创作特色,使他的小说表现出情节集中、富于节奏感、视角多变、情节曲折意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人们重视李漫的戏剧理论,却轻视他的小说创作,这对于文学研究无疑是一种缺憾。由于李渔传世的戏剧作品并不多,所以他的创作理论更多地体现在短篇小说之中。李渔的短篇小说创作较早地表现了文化审视的自觉精神,对封建本季封建家庭关系和社会人情关系的畸形与霉变,作过深刻的批判,对资本主义萌芽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了生动的表现,因此,具有独特的社会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渔家班在清初享有盛名,它对李渔戏曲创作、戏曲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目前研究中,其成员组成、存在时间、戏曲活动等基本情况仍模糊不清。本文对李渔留存的诗、文、词、小说、戏曲及李渔友人诗文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年表形式对李渔家班作若干的考述。  相似文献   

13.
李渔著作等身。生平创作戏曲、小说十余种,各种诗词一千余首,其它杂著多种。他一生以著书为乐事:“予生无他癖,惟好著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铲除。”显然,这是由他的文艺观决定的。本文试对李渔的文艺观作简略的探讨。劝善惩恶寓教于乐李渔十分强调文学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在爱情婚姻上的重欲轻情,对现实矛盾和人类真情的虚化,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解构,是李渔小说喜剧化的内在精神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影响了他的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15.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具有浓厚的喜剧氛围,作家和读者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皆能体验到一种重要的喜剧性情感,即旺盛生命力所带来的快感。李渔的小说情节多是沿着愕然大惊继而释然大悟这一基本轨迹一波波层出不穷、张弛相间的喜剧性节奏展现出生命力动态的持续平衡。他还凭借自身的丰富经验和机巧智慧,激发喜剧灵感和生命活力,使思维幻想化、趣味化,在设计与解决尖锐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展示出生命力的活跃与强大。李渔小说中的人情、事理又常以新奇为特点切入人们的心灵,充分调动读者紧张、兴奋的心理机能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当前“李渔热”的基本情况 李渔(公元1611~1680年),是明末清初重要文人,祖籍浙江兰溪,出生并成长于如皋,成年以后迁移各地,主要生活在江苏浙江地区。李渔在文化方面有很多成就,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把李渔看作一个文学家,重视他在小说戏曲创作和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李渔在指导戏曲演出实践、建立戏班培养演员、外出旅游、休闲养生、营建园林、养植花卉、布置居室、美食烹饪诸多方面的成就受到全面重视,他已经被看做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文化人。  相似文献   

17.
李渔 《十二楼》的叙述干预, 表现出他对白话小说的叙述格局中叙述者的控制地位的着迷与自信。他对白话小说的叙述方式的大胆探索与突破, 虚幻地满足了他作为文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他在自己虚构的时空中麈尾清淡, 名士自我得到了张扬, 《十二楼》的叙述干预,是晚明士风在清初的空中楼阁中的余响。不“尚拘执”①的叙述干预, 标志着文人白话小说家已经从史家意识的压迫中走出来, 小说创作心态得到了解放, 小说创作艺术也就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劝惩教化和娱乐趣味并存是李渔小说的特色,在清初这位优秀的拟话本作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的体味到劝惩的意味,但在劝诚的字里行间,不失娱乐的趣味。然而,李渔在力求兼顾二者的同时却偏离了文学创作的主旨,这成为李渔小说的局限,导致其小说无法接触到社会现实或社会历史的本质性问题,从根本上逃避悲剧,从而很难溶进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李渔所处的时代,中国古代小说开始更多地出自于作家的独立创作,雅俗文学融合的趋势加强.从俗文学所面临的合法性焦虑可知,这种融合的背后隐藏着一些思想史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李渔的小说<鹤归楼>文本的细读发现,在表面的"劝世"意图下,俗文学自觉引入雅文学思想资源的同时,不自觉地将其征用为自身传统的一部分.换言之,雅俗文学的融合过程,也是两种文学传统相互改写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李渔的十种曲不仅在戏曲技巧方面有突出成就,也能够反映出李渔人格的多面性。结合其他的创作和编辑作品可以看出,李渔戏曲在娱乐性之外还蕴含着他的处世态度、对家国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审视。李渔在复杂心态的支配下选择"隐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怀有"经世"之才,积极思考政事,并且提供了不同于官方的历史视角。这些多角度的投射提供了全面认识李渔的途径,也提供了认识李渔戏曲创作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