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顾随《倦驼庵稼轩词说》是一部很重要的研究稼轩词的论著。这是作者自己词作创作经验和宋词鉴赏方法的结晶。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重点分析了《稼轩词》主旨美:"诚"和"高致"。这个"诚"就是辛弃疾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和生命热望;"高致"则是作者心胸精神的自然流露。二是分析稼轩词艺术美:灵动妙悟,注重词汇、句式和词义之间的圆融和谐。三是他为读者欣赏阅读稼轩词指出方法:尚友词人,了解词人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世传辛弃疾寿韩(?)胄的两首词《清平乐》(新来塞北)与《西江月》(堂上谋臣),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已指出非稼轩所作.因为他没有举出充分证据,所以未受到后来学者的重视.现在为稼轩词编集者仍都收录了这两首词.其实,细察词的内容、风格,证之以稼轩事历、史料,是完全可以肯定非稼轩所作的.  相似文献   

3.
辛稼轩是我国南宋时的伟大词人,从他现存的620多首词来看,无论其思想或艺术都明显地受着庄子的影响。过去研究稼轩词的学者往往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因此,认真探讨一下这个课题,对研究稼轩词将会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辛稼轩的咏物词具有独特的个性风神,他将身世经历,风神志意灌注于物象之上,通过情和物的结合,寄托了家国之思、政治愤慨、俊逸风神和闲适情怀。辛稼轩的咏物词同他的其他题材的作品共同陶写了英雄志意。  相似文献   

5.
关于稼轩词风,前人有“豪迈”、“豪放”、“豪壮”、“豪雅”、“慷慨纵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悲壮苍凉”(刘师培《论文偶记》)等各种说法.任何理论概括都是以牺牲大量的作品为前提的.仅从“豪”的一面来认识稼轩词风,显然是不全面的,南宋人就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刘克庄《辛稼轩集序》云:“公所作大声镗塔,小声铿(钅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其后多有从豪、婉两方面来评稼轩词者,蔡嵩云《柯亭词说》云:“稼轩词,豪放  相似文献   

6.
稼轩在词中广泛运用对话叙事方式,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古代女性和作者自己的形象;他将人与非人性质的客体对话范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自然界。稼轩词的对话艺术是对《诗经》以来诗词对话叙事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作者个体生命存在方式的独特显现。宣泄郁闷、超越孤独是稼轩不但与人之间,更多地与自然界动、植物进行对话的缘由。稼轩词对话艺术对戏曲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辛稼轩的咏物词,过去很少有人论及,似乎稼轩不善咏物。其实不然。辛稼轩不仅写了大量雄浑奔放的爱国词,“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同时还写了不少“赋梅”、“赋自牡丹”、“赋木樨”、“赋水仙”和“赋杜鹃花”之类的咏物词。这类词至少有五六十首,约占稼轩词的十分之一,在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清邹祗谟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大致看来,稼轩咏物词是形神兼备,重在取神的。比如赋牡丹,他说:“对花何似?似吴宫  相似文献   

8.
过往治宋词者言及刘过《龙洲词》的艺术风格,意见互有牴牾。黄昇将《龙洲词》纳入辛派藩篱。他说:“改之,稼轩之客。训多北语,盖学稼轩者也。”而另一些论家却以为《龙洲词》非可刚于稼轩藩篱。《四库提要·龙洲词提要》说:“(刘)过词赠辛弃疾者则学其体,……余虽跌岩淋漓,实未尝全作辛体。”刘熙载说:“刘改之词……虽沉著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近代的况周颐说:“改  相似文献   

9.
稼轩词中大量的典故意象所含人物的崇高美和儒雅潇洒之美是稼轩主体品性美的反映。但这种崇高美和儒雅潇洒之美只是其表,"志士失职而志不平"和杜鹃啼血似的慷慨悲壮才是稼轩典故意象蕴涵的内美本质。典故意象之大量运用对稼轩词的主导美学特质具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1.内容上奠定其用典之词情感基调的作用;2.形式上的"陌生化"效果和抒情话语的多样化特征。3.对其用典之词既慷慨悲壮又含蓄蕴藉的意境具有构境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辛派词人"是词史上一个重要流派,此流派称谓从最早的稼轩词风格指称"稼轩体"、"辛体"、"稼轩风",到之后的"苏辛派"、"辛派"、"辛派词人",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趋势.从指称的变化过程看.它一方面反映出由辛弃疾所开创的这一独特词风渐被同时代人及后人认可,并在创作上体现出有意的推崇和仿效,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这一领域已愈来愈多地得到词学家的关注并在研究上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1.
刘克庄辛派词人辨明见人们都把刘克庄归入辛派词人。但只要我们考察一下后村词在当时的地位,与辛派词人的关系,后村词是否学稼轩词以及前代词评家的态度等,就可发现刘克庄并非属于辛派。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资料来看,最早评价刘克庄创作成就的要算叶适,他在《题刘潜夫(...  相似文献   

12.
用典是稼轩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评论稼轩词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涉及这一点的。自稼轩词问世八百年来,对其用典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该臧该否,词论家们却一直各执其说,纷争不已。从今天能见到的史料来看,第一个对辛词用典提出严厉批评的,是南宋豪放派鼎足之一的刘克庄,他写道: 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掉书袋”之讥,似乎成了后世否定稼轩词的定评。然其论不免武断,同为南宋豪放派后劲之刘辰翁就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词至东坡……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这样,在对稼轩用典的态度上,二刘就各持一端。自此,论者便分成两派,由宋至元、至明、至清。金之元好问、明之陈霆、杨慎,均从刘辰翁而褒之。杨慎的《古今词话》说:“若在稼轩,诸子百家,行间笔  相似文献   

13.
有明一代,《草堂诗余》盛行,但仍有许多词人热衷于追步辛稼轩。与宋、元比较,《全明词》对稼轩词的接受面更宽,接受度更强。事实证明,在推动稼轩词经典化过程中,明人并未缺席,且为清初稼轩词风的流行作了铺垫。究其原因有三:词学理论的转向、豪放词风的延续和时代因素的影响。从明词与稼轩词关系入手,可为进一步深化对明词的认识、重新估价明词的历史价值找到一个新的观测角度。  相似文献   

14.
北宋著名词人中,有的很擅长题序写作,有的却只是偶一为之,或从未涉足。这种对于题序态度的反差是宋代两种词人——音律家的词人和文学家的词人的分野,同时也是两种词体观的反映:视词为一种音乐形式还是一种文学体裁?南宋这两种词人从表象上看都热衷于题序,但其题序特点所反映的深层的词体观则不同,重视题序的姜派词人其实是音律家词人与文学家词人的合体。  相似文献   

15.
稼轩词用韵     
考证稼轩词用韵特点,前已有鲁国尧先生的《宋代辛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一文。拙文根据一九六四年我所排比的《稼轩词韵谱》,着重对某些合韵现象,以及与鲁先生观点不同的地方,做一些分析讨论。 辛词基本上是平上去通押的,本文引例举平以赅上去。平声以摄为纲,其次序为:果假遇蟹止效流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入声独立,专章讨论。《韵谱》所根据的材料是《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出版。词中韵字的确定,主要根据清万树《词  相似文献   

16.
论稼轩诗     
他人之词 ,也许是“诗余” ;稼轩之诗 ,却是“词余”。平心而论 ,无论数量或质量 ,稼轩之诗远逊于其词。与词比较 ,稼轩诗似乎少一点纵横的英雄气 ,多一份哲理与平和 ,分明打上宋诗重思辩重理趣的烙印。然而 ,与稼轩词一样 ,稼轩之诗 ,也是其理想追求与严峻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梁启超评陆游诗云 :“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赖聊以诗鸣。” (《读陆放翁集》)稼轩之诗 ,亦当作如是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稼轩诗的精髓与神韵  相似文献   

17.
在词的产生之初,词的文学语言只是音乐语言的附庸,在当时词人的意识里,"调即是题",词调名同时兼具词题的功能;随着北宋中期词的观念的巨大变化,词的文本自身的社交功能和阅读功能逐渐增强,词人越来越多地"调外标题",继而"衍题为序",词题和词序被词人较为普遍地运用,这也是词逐渐脱离对音乐的依附、成为独立的韵文体制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8.
词学界对于辛稼轩的研究已深入到其文学创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稼轩的文学创作也由词到诗到文 ,展现出全方位的探索景观。辛稼轩雄踞于词坛峰颠 ,既有对前人的吸收和接纳 ,同时也有对后世词人的启发和引导。因而 ,在稼轩之后的词史中 ,许多人笼罩于“稼轩风”的“晕圈效应”之中。刘须溪的词作篇目在宋人中仅次于辛稼轩 ,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成为宋末辛派词人的“光辉的殿军”。本文试图以须溪“文本”为基点 ,从须溪词的比兴象征与须溪以文为词的特征两方面 ,对须溪从词体和词体精神上接受辛稼轩的作词艺术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稼轩词中的梦词有78首.约占稼轩词总数的12.4%;从内容看感叹人生如梦、无奈归隐的梦词有37首.占总梦词的近50%.深入解读稼轩梦词,有助于了解词人从儒家积极入世思想转变为佛道归隐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稼轩词好用典。在稼轩笔底,经史百家,佛经道藏,笔记杂谈,神话传说,古人、古语、古事,层见迭出,供其驱使;妙趣横生,挥斥自如。人们读了以后,很自然地会把稼轩和东坡联系起来,感到这是苏辛词在语言艺术方面的突出特色。这里想就稼轩词的用典问题提出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研究辛词的专家和爱好辛词的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