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名农民工在物业公司担任保安,因讨要加班费被公司开除,2007年7月4日,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判决某物业公司分别支付原告袁先生等4人加班工资3,400余元;还同时支付未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解除劳动关系一个月工资850元和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850元。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企业改组、转制、承包、租赁等经营形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企业为了减员增效,合理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有关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但由于个别企业法定代表人法律意识淡薄,处理程序不合法,在理顺劳动关系时急于求成,滥用除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既违反劳动政策法律法规,也给企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
咨询台:我是地质行业的一名职工,现有一问题不清楚,特向贵刊咨询。我单位由于重组改制,一部分职工与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这些职工中,在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前,按地质行业地发[1987]401号文件规定为特殊工种,且特殊工种工作累计时间达到10年以上。解除劳动关系后,他们的养老保险在当地社保机构继续缴纳。请问:这些职工可否按特殊工种办理退休,领取养老金?  相似文献   

4.
泸州某企业退休人员冯某,从2004年9月起,采取私刻公章、伪造工资表等手段,先后为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袁某、李某、罗某、朱某等4人骗办特殊工种提前退休。2005年2月,冯某再次以同样手段为另外两名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申请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时,被当地劳动保障部门退休审批人员发现,并报公安机关侦察告破。目前冯某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相似文献   

5.
在实践中,解除劳动关系案件比较常见,占据了劳动争议案件的一半之多。在解除劳动关系的案件中,企业败诉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如何扭转企业在解除劳动关系诉讼中败诉的局面,我们还得从败诉的原因开始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化市面对去产能工作的严峻形势,积极应对,扎实平稳推进去产能失业人员再就业,截至目前,共计为1124名解除劳动关系人员集中办理了《就业创业证》,为482名去产能解除劳动关系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38人.  相似文献   

7.
新冠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劳动关系领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基于非理性趋向任意行使劳动合同解除权,无限凸显其"经济人"单方意思表示,无视其作为"社会人"对整体利益的需求弹性。归根结底,《劳动合同法》预告解除等法律规范缺乏对行为人解除行为的必要限制,传统理论对合同解除权形成权属性界定在实践中被盲目适用,劳动关系主体之间利益平衡被当然打破。为此,有必要对劳动合同单方解除事由正当性进行审视,以解除事由类型化作为根本着力点,建立双重责任制度合理规制劳动合同解除权,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提升。  相似文献   

8.
现行法中,事实劳动关系的解除并不适用劳动合同解除的规则。事实劳动关系可以区分为因劳动合同违法而生的事实劳动关系和因未签书面合同而生的事实劳动关系。现行法对二者的解除做了区分处理:因违法而生的事实劳动关系可以随时解除,并且用人单位一方违法致合同无效时,应支付经济补偿;因缺乏书面形式而生的事实劳动关系当事人并不能任意解除,只有在补签失败后才可以解除。如果非因劳动者原因而补签失败或者补签失败发生在一个月过渡期满之后,则劳动者可以主张经济补偿。现行规则以刚性的书面形式要求为前提,并不符合书面形式制度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9.
《中国劳动》2001,(3):13
广东省汕头市去年底提出理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实施意见,明确今后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后不再安排进中心,而是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原已进中心且协议期满的,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期满(含期满后没有及时终止)的,依法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尚未到期的,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按解除劳动合同有关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10.
今年6月30日,一家已关门停业的超市的唐某等10名员工到金堂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称,在该超市工作多年,单位未给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单位违法与其解除劳动关系等,要求该超市依法支付其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为其办理各种社会保险。监察大队遂依法立案调查。经查,唐某等人分别于2002年8月起,先后到该超市上班,超市与她们未签订劳动合同。2005年7月,超市与唐某等职工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而社会保险一直未予办理。今年6月27日,该超市由于经营亏损,关门停业,并于当日通知唐某等职工与单位结清工资,解除劳动关系。超市以关门停业为由拒…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劳务派遣的劳动关系解除制度存在解除方式规定不明确、解除程序规定不全面、经济补偿标准和计算方法不合理、缺乏纠纷处理机制等问题。因此,立法机关应制定统一的《劳务派遣法》,对劳务派遣中劳动关系解除制度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保证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国内一些企业将工作多年的老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而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劳动派遣合同,然后派回原企业上班,这些企业的"逆向派遣"做法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劳动派遣方面的一些经验,提出解决我国在劳动用工领域出现的逆向劳动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事人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解除条件的情况下,单方行使解除权解除劳动合同的,为法定解除。从性质上讲,法定解除权属于形成权,解除权人只需在具备法定解除条件的情况下,将解除合同的单方意思表示送达对方当事人,即可发生合同解除的效力。法定解除是劳动合同最为重要的解除方式,对劳动关系双方尤其是对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劳动者一方影响甚大。然而,从我国现行立法规定看,尚留下不小的有待完善的空间;从实践中反映的情况看,因对劳动合同法定解除问题认识错误或者理解不一而产生的争议为数不少;从理论研究的状况看,对劳动合同解除制度尚缺乏较…  相似文献   

14.
案情简介张某原系某食品公司职工,1993年与该食品公司建立劳动关系,从事食品加工工作,由于生产经营困难该公司决定于1998年10月8日停产,该公司于停产前解除了张某的劳动关系并由车间口头通知张某,未出具书面解除通知,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该公司未给张某办理社会保险。2010年8月,张某以该食品公司1998年解除劳动关系未书面通知为由,认为其与该食品公司的劳动关系一直存续,向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投诉请求督促该公  相似文献   

15.
<正>《劳动合同法》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相似文献   

16.
案情 蒋某等10余人原系三台县一饲料公司职工。2005年4月该公司更换董事长后,蒋某等人以不适应公司新的管理体制为由,向公司提出书面辞职申请,经公司董事长审核同意后,蒋某等人与公司签订了《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  相似文献   

17.
公告     
孙孝全 《劳动者》2004,(1):33-33
目前,企业职工中,有很多人对终止劳动合同与解除劳动合同认识不清。印象中终止劳动合同与解除劳动合同似乎没有多大区别,总认为劳动合同的终止就是解除,最终结果都是劳动关系的终结。因此,一些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一些  相似文献   

18.
<正>案情简介■李某与某公司因解除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向仲裁委提出了仲裁申请,称2012年2月3日,公司以书面形式解除双方劳动关系,系违法解除,请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某公司辩称,公司并未与李某解除劳动关系,李某于2月3日签署离职申请后离开公司,系自行离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一些企业在停产歇业后未及时与劳动解除劳动合同。部分职工又与其他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从而出现了同一个劳动双重劳动关系的现象。这种不规范的劳动用工行为,既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负担.又违反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此,应采取以下办法:一是监督与处罚并重。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依法纠正用人单位招用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劳动》2014,(4):42-45
<正>案情简介张某于2008年4月1日进入某公司工作,签订劳动合同期限至2013年3月31日。2012年12月1日,公司通知其劳动关系将在2013年1月1日解除。2012年12月10日,张某突发疾病死亡。张某家属认为,张某突发疾病死亡与公司通知其劳动关系解除直接相关,故向公司提出了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等要求。公司则称:张某于2012年12月10日死亡,依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双方劳动合同系劳动者死亡而于2012年12月10日终止,并不属于用人单位解除。故不同意张某亲属的请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