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最近读到广西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太平天国史丛书》之一——华强著《太平天国地理志》,受益良多,深感该书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有补缺之功。昔司马迁作《史记》,有河渠书,班固撰《汉书》,有地理志。嗣后历朝正史,多具地理篇,其或缺载,后世学者往往为之补苴。  相似文献   

2.
一、河洲《周南·关雎》“在河之洲”,《毛诗》传、笺“河”字元说.朱熹《诗集传》:“河,北方流水之通名.”实误.西汉以前,“河”仅为黄河之专名,不作通名用.“黄河”两字始见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二》谓史表本无“黄”字,此“黄”字亦为后人所加,“不知西汉之前,无谓河为黄河者.”故“河”由专名变为河道之通名,最早也当在西汉以后.虽如此,后世以“河“作为黄河之专名者仍多  相似文献   

3.
戴震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考据大师,他在哲学、声韵、训诂、天文、历算、制度、名物及地理沿革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校勘《水经注》,撰写《水地记》,编纂《直隶河渠书》,编修《汾州府志》及《汾阳县志》,并提出较系统的修志理论,在地理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黄河图在清代河患治理和河政运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乾隆中期,河南段黄河出现严重河患,河臣河东河道总督张师载治理黄河,绘制呈奏黄河图,向乾隆帝、朝臣汇报河务信息,并为清廷进行黄河河政决策提供依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彩绘本《豫东黄河全图》是乾隆中期河南黄河河患治理情形的集中体现,直观反映了清代黄河的管理制度和治理方略,表现了清代的河政运作和文书流转方式,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方志,源远流长,演至唐宋元明,体例渐趋完备,自后历代承先而创新有之。潮州为中国一定之区域,故其《志》亦随风而有所发展,惟因世变时移及战乱所扰而佚而毁没,所传世至今者不多,致世多不知潮州方志究有多少?最古者如何?笔者乃试就残存文献予以初步探索,终得隋《潮州记》至民国《潮州志》共二十八种之发展史辙,并略试探其发展与创新之略焉。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方志源远流长,其内容之丰富,卷帙之浩繁,在世界各国是无与伦比的。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现存方志有8500多种,这是我国的文化宝库,重要的历史文献。《禹贡》和《山海经》是最古的人文和地文地理。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是现存记载有关吴越风土人情,具有地方志的雏形。《隋书·经藉志》:“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隋唐地方志多达一百余种,有地方志总志、区域志,如陆广微撰《吴地记》、唐林谞撰《闽中记》等。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一书,内容丰富,体例完善,从《德行篇》至《仇隙篇》,分36门类,共1130条,记录汉魏至晋宋间人物的遗闻轶事和社会风尚,历来被誉为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 该书的作者,《隋书·经籍志》及《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均为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然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中却提出异议:“然《世说》文字,间或与裴郭二家书所记相同,殆亦犹《幽明录》《宣验记》然,乃纂缉旧文,非由  相似文献   

8.
东汉末年,荀悦受命以《左传》体即编年史体,重新整理纪传体《汉书》。建安三年,荀悦开始撰写《汉纪》,至建安五年完成。由于《汉纪》据《汉书》而成,乃中国第一部断代编年体史著,故历来不乏探讨两书关系的论著。《汉纪》在史体方面开创先河,但论者鲜有全面探讨《汉纪》与《史记》、《汉书》关系者。其实三书皆记西汉一代历史,而其中所记内容又多有重复,故本文拟通过比勘《史记》、《汉书》与《汉纪》,以补校今本《汉纪》,并据以订正《史记》与《汉书》之讹误。  相似文献   

9.
试论刘昭《后汉书志》注的史料价值范学辉南朝梁人刘昭不仅最先为范晔《后汉书》作注,且以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补范书无志之阙,使一代名著得以完善,实堪称范氏功臣。刘昭注《后汉书》侧重搜集、补充本书所失载的史实,“集后汉同异以注范晔书,世称博悉”,①惜已...  相似文献   

10.
新序校証     
汉代之散文,首推《史》、《汉》,然刘向之《新序》、《说苑》,其在文学生中之地位,亦不容忽视。关于《新序》之政治意义与艺术价值,笔者曾著有《新序试论》一文(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年第三期),略加论述。惟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马总《意林》,《新序》原三十卷。据各类书所引,则其文在隋唐之世,已驳杂不纯(笔者对此另有考证),至北宋曾巩校书时,更巳散佚太半。故曾巩序云:“故臣既惜其不可见者,而校其可见者特详焉。”可知曾巩所校,实北宋残本,编为十卷,流传至今,曾氏之功,殊不可没。然十卷虽经曾氏详校,仍多纰谬。自清代迄今,如卢文弨昭之《群书拾补》、石光瑛之《新序  相似文献   

11.
《越绝书》是我国著名古籍。它历来既备受重视,又多有争论。有人认为,这部书是我国最早的方志,也有人说不是。关于卷数和书名解释也颇不一致。至于作者和成书年代,更是长期争论不休,迄今犹未有统一结论。本文不揣浅陋,也拟就此类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一、卷数与书名问题《越绝书》,《隋书·经籍志》首见著录,作《越绝记》,共十六卷。两唐《志》称《越绝书》,仍作十六卷。《宋史·艺文志》沿称《越绝书》,但改作十五卷。自此以后,有些书,如宋王尧臣《崇文总目》、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及《四库全书目提要》等,著录时,均作十五卷;但有些书,如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及清姚振宗和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等则仍作十六卷。现刊各本均作十五  相似文献   

12.
汉置徒河县,展辽西郡。多年来史学界关于徒河县的位置一直存有几种说法:1.在营州(今朝阳市)东北。2.文锦西市女儿河北岸的邰集屯汉城址。3在锦县《今锦州市》西北。4.在锦州市。决于梁平说。。用V汉书;地理志》狐苏条载:“唐就水至徒河入海”。可见徒河县起码应近于人海口处,而《太平衰牢记》谓在营州东北,不可信。关于第二说,《读史方舆记要》及《通典》均载:“徒河城在营州东百九十里”。尽管我国历史上记方位有着。“东包括东南”的特点,但就锦西邮集屯汉城址的地理位置已超出了以营州作参照的东向的最大范围,说它是南向…  相似文献   

13.
明无名氏《土官底簿》一书,为研究明代土司制度的史料之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备载明正德以前诸土司官爵世系,承袭削除。观其命名与缮写之式,疑当时案牍之文,而好事者录存之也。”故“是编调虽俚浅,而建置原委,一一可征存之,亦足资考证焉。”作者曾将书中所载广西诸土官的袭职年代与《明实录》中土官朝贡时间相参证,知是书所记大多确实可信。因此,此书对研究明代土官的传袭,具有十分重要之价值。然该书流传已久,传抄错误难免。作者搜集《明实录》、诸本省志、府志及县志材材,对书中年代、  相似文献   

14.
《古小说钩沉》的成书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辑校的《古小说钩沉》专收唐以前散逸小说,凡三十六种。古小说中成本流传的书如《山海经》、《穆天子传》、《说苑》、《新序》、《吴越春秋》、《越绝书》、《汉武帝内传》、《博物志》、《拾遗记》、《神异经》、《十洲记》、《搜神记》、《后搜神记》、《冤魂志》、《续齐谐记》、《燕丹子》、《西京杂记》、《飞燕外传》、《异苑》、《启颜录》、《汉武洞冥记》、《世说新语》之类,概不阑入。鲁迅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刘应麟与梁廷枏先后著成纪传体南汉史,而旨趣不同,所著之书亦表现出不同之面貌。刘著《南汉春秋》,意在“以纤琐见长”,故所重一为“广搜”,一为“分析”。梁著《南汉书》,旨在“成一家言”,故竭力从事于整齐体例、考核异同,并别辑《南汉丛录》《金石志》《文字略》为一书,不使与纪传正文相杂。从“以纤琐见长”到“成一家之言”,反映出一种治学路径,二者皆不可或缺、各有价值,与章学诚由“记注”到“撰述”之理论设想具有相同精神内核。在“成一家之言”成为著述者普遍追求之学术环境中,刘应麟不妄作史而甘为“纤琐”之态度更为可贵。  相似文献   

16.
(一)王献之论羊枯羊姑在西晋诸大臣中,以德望名冠一时;《晋书》本传说,羊氏“世吏二千石,至站九世,并以清德闻”。他立朝以“贞患无私,疾恶现佞”著称,外镇则能获誉于与他相对峙之敌匡将领,孙吴大将陆抗“称枯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死之日,“巷哭者声相接”,连“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他死后,称颂声仍不绝如缕,如李充之《翰林论》,孙楚之《故太傅羊枯碑》,李兴之《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短平成侯羊公碑》,习凿齿之《羊枯陆抗两境交和》等,或说他“文为辞宗,行作世表”,或说其“志节言行,卓尔不群”,皆同…  相似文献   

17.
廪君巴迁徙走向考田敏直接记载廪君巴迁徙走向的古代史料惟“楚子灭巴,巴子五人流入黔中”一条,这一记载首见于唐梁载言所著之《十道志》,因《十道志》一书早佚,此载今只散见于一些史籍所引,主要有二:《太平御览》卷171引之曰:“故老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  相似文献   

18.
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中,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描绘山川景色文字,其中《江水注》中对长江三峡的一段记述,更是受人称道,被当作郦道元的代表作。但经过考证,这段文字并非郦道元的手笔,乃是引自盛弘之《荆州记》。盛弘之是南朝刘宋时人,《宋书》无传,仅《隋书·经籍志》记“《荆州记》三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下简称《游》),在记游之后,发表了两点感想。第一点感想先是论述了“志、力、物”三者在成就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指出:“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中语参》认为,这一句“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只有‘尽吾志’,才能作到‘无悔’无‘可讥”’,显然,《中语参》把它理解成议论性的文字,并且认为它是一个关于治学的话题。笔者认为“尽吾志”的“吾”字应该理解成“我”,这句话不是议论…  相似文献   

20.
《管子》“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的军事谋略战化军《管子》一书极为重视战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战争的重要性,认为“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参患》)另一方面又强调战争的危害性,认为“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