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中职生在出国留学之前,要先做好留学规划,明确自己的留学目的,结合目前在国内所学的专业和本人兴趣爱好选择留学的专业和院校。同时,要做好留学语言准备,并尽可能准备好个人的留学发展规划,在留学中要合理平衡学业、实习与业余打工的时间安排,有计划地为将来就业准备;毕业后可以视当地和国内就业市场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做出有利于自己就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21世纪》2006,(12)
有不少人通过留学国外,最终把自己“办”了出去,过上了海外华人的生活;也有不少人先把自己“办”出去,然后享受当地人的待遇,到学校读书。两条不同的道路,殊途同归,各有风采。如果是你,权衡利弊,你会选择哪种方式呢?下面是本期网上调查的结果,515人参与。先移民还是先留学  相似文献   

3.
当出国留学的人数已经累积超过80万时,学成之后的去向便越来越现实地提到了每个留学生和准留学生的面前。你想留下的地方,人家未必能够接纳你;能够接纳你的地方,你又未必想去。加上个人发展的考虑、就业前景的预测、家庭与亲情的牵扯,种种因素使得他们在作出留学计划的同时,也对自己学成之后的去向有了一个初步的考虑。参与本期“国外学成之后的去与留”网上调查的有177人,他们的考虑和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调查的选项为多选,所以其结果不具有惟一性。1/3将定居国外作为留学目的调查显示,在177个投票人当中,有63人认为“出国留学…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的国际就业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在留学期间的国际就业,主要形式是打工,目的在于获得国际社会的经验和解决部分留学费用;一是毕业后,在留学所在国谋求职业发展,有一段国际就业的经历,从而提高自己回国就业时的职业竞争力。因此,留学生在国外留学期间要有国际就业意识,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国际就业形势,并分析就业的变化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做到毕业即就业。在欧洲留学期间大多数留学生应关注那些对人员技能要求不高、流动性比较强的服务性行业方面的就业信息,这主要是为了寻找打工机会。同时,在欧洲的我国留学生在毕业前需要了解和分析国际就业信息,如了解就业所在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和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就业差异等信息。当然,也需要了解一些国家针对就业压力采取的就业市场改革措施、教育改革和提高本国国民就业竞争力等情况,这样就能把握好未来国际就业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青年学生的求学与参加实际政治,二者孰先孰后,关系如何处理,构成了近代一种特殊意义的学术观.围绕1923年蔡元培之子蔡柏龄留学比利时学习工科一事,国内主要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学术观,从中可以窥见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以及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青年学生的求学与参加实际政治,二者孰先孰后,关系如何处理,构成了近代一种特殊意义的学术观。围绕1923年蔡元培之子蔡柏龄留学比利时学习工科一事,国内主要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学术观,从中可以窥见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以及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本期网上调查共有1375人参加,他们的答案印证了一些人对留学所面 对的风险的猜测,也可以看出大多数 人或多或少地对留学可能出现的风险 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 其实留学同做其他事情一样,有 风险也很自然,只是需要在做决定的 时候考虑好这些风险我有没有办法应对、能不能承受,如果答案肯定,走就是了。留学业内对这种“三思而后行”的做法有个术语,称之为“理性留学”。 出国时的踌躇满志与小心应对风 险的准备,两者并不矛盾。 多数人自信可以承受留学风险 在参与调查的人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留学的风险很多,准备承受最…  相似文献   

8.
尽管国内高等教育升学率达到了50%~60%,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学生升学的需要,同时我国现代化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国际型人才,因此,我国学生留学的前景依然看好。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留学对我国留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有利。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的内外贸业、IT业、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外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相应的产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选择留学专业已经呈现出多元、实用的状态。为此,记者通过2006年秋季国际教育展了解了有关国外大学提供的专业情况和就业前景情况,以供准备留学的学生参考。丹麦:南丹麦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余飞向记者介绍说,南丹麦大学可以提供机械电子学、制造和管理、化工工程、现代人工智能等专业的本科课程,其中机械电子学专业涉及到设计、客户调查、软件编程和数模技术,学生毕业后可在当地找到相应的工作。上一届毕业的两个同学现在在丹麦的一家公司从事机床控制台的编程和销售工作,月收入很高,至少一两万元人民币。丹麦在中国也有企业,回国也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收入也不菲。  相似文献   

9.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这似乎是永远也说不清的问题。然而,日前西班牙《趣味》月刊的一篇文章给出了答案,该文章还就“孰先孰后”这一永恒话题作出一系列解析。  相似文献   

10.
国际留学的目的是什么?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国际就业。现在,我国留学生前往世界各地留学,就要了解所在留学国的就业特点和就业发展趋势,这样有利于自己留学国别的选择和留学专业的选择。从本期开始,本刊邀请上海现代管理研究中心跨国教育研究所杨寿林专家就国际就业的有关情况向大家做介绍,供准备出国的留学生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职毕业生怎样成为国际型"灰领"人才,从邦德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看,中职毕业生先进人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再出国深造是一条捷径。因为中职毕业生的外语基础不如高中生,有些毕业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不佳,要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成功留学是有困难的。而先从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开始实施留学计划是一个明智的办法。实施留学计划第一步:通过考试和评估,到  相似文献   

12.
师至洁 《21世纪》2007,(4):24-25
留学,有时候可以改变一个人生活的轨迹。名校的优秀毕业生出国留学后的发展就是与众不同。北京大学,是很多学生想往的地方,从北大毕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就业不愁。但是,身在北大的人大多数不会这么想,更高更好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与曾毕业于北大、现任北京凯摩100公司技术总监的汤劲武约采访,  相似文献   

13.
亦侃 《21世纪》2006,(1):12-13
留学,从过去只是少数人能实现的奢望变成更多寻常百姓的选择,着实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一种标识。更令人欣喜的是,喜欢追逐潮流的中国人已经不再盲目地追赶留学的“时髦”,而是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这种考虑的基点是什么?影响你选择留学的因素又是什么?本期的网上调查可窥一斑。8  相似文献   

14.
数字     
正85.41%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11月26日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指出:2013年,我国留学回国人数达到35.35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41%,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就业。蓝皮书同时显示,63%的留学回国人员具有硕士学位,30%为学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仅占6%。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的印象中,新加坡是个小国家,但是,新加坡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为了吸引人才,新加坡面向全球展示其良好的就业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新加坡提供了优厚的留学条件。除了留学费用低廉外,当地就业是一个主要优势。按照新加坡有关政策,各国的留学生到新加坡就读五所公立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或者是三所公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都有机会申请学费资助。学费资助占到学费的70%至80%。不过,享受学费资助的留学生,毕业后必须在一个新加坡  相似文献   

16.
图说万象     
限——某地"五一"前夕修改的汽车限购政策,将限购进行到底:不仅对增量限制,还对存量进行限制。在越来越多国内一线大城市加入这一阵营后,有更多人担心自己所在的城市也会如此,这居然成为近期一些城市汽车销量不降反升的原因之一。先将就——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700万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记者调查发现,不少"90后大学毕业生"开始以"隐性就业"方式应对当前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17.
知音 《21世纪》2007,(2):48-49
校友嘉宾:吕萍,2003年从浙江理工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留学,在法国克莱蒙二大语言中心五年级毕业后回国,现在京城一家著名网站工作。(http://blog.sina.com.cn/u/1264469843)有朋友向笔者推荐说,有一位刚从法国回来不久的“海归”,对留学的感受很特别,愿意与人分享她的体会。电话打  相似文献   

18.
覃彪喜 《社区》2008,(20):15-15
大学生究竟凭什么区别于技校毕业生并进而区别于一切没有渎过大学的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位张小姐写的关于自己毕业求职经历的文章。 大学临近毕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者选择回国就业。在接受了外国教育与异域文化的熏陶后,不少人回国之初会经历一个对本国母文化的“再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中个体所遭遇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即是学者们所称的“逆向文化冲击”。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试分析海外留学高校教师归国后,在文化“再适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对的方法帮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回国后的生活,借此希望引起各方对这一群体的归国后文化适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在威尔逊、古德诺等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研究之后,"价值中立"理论指导了西方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但是,"价值中立"理论在二十世纪70年代遭到新公共行政学派抨击。公务员在执法过程中很难保持价值中立,在行使权力时,公务员个人具有自由裁量权,这样,他对于责任的履行就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此时,出现了个人伦理决策的问题。公务员个人伦理决策就是对价值观出现矛盾时,进行整理排序,做出孰先孰后的决定。行政工作的复杂性是难以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