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全球化、多元主义、文明对话——这些词汇在今天显得并不陌生,特别是在“9·11”之后,如何对待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如何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来寻求宗教冲突的化解之道,业已成为宗教界人士和当代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享誉海内外的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保罗·尼特代表的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宗教多元主义的基础上,力求把宗教的他者与苦难的他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伦理为宗教对话的中心和进路,强调宗教的伦理化;以实践为宗教对话的首要和原则,凸显宗教的入世性和实用性;并呼吁和引导各宗教积极进行伦理一实践的对话,共创宗教和谐和生态-人的和谐等。这些观点与中国宗教有诸多契合相通之处,对中国宗教对话、宗教和谐乃至社会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5,(3)
"儒教之争"事关重大,关系到如何理解儒家、儒学或儒教的本质,如何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如何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如何进行中外文化比较、世界文明对话等等。宗教概念问题是整个儒教之争的理论症结所在,而"比较方法"与"文化自觉"则成为贯穿整个儒教之争的两个深层问题。全面梳理以往的争论线索,客观评论各派的论争焦点,深入探讨现存的概念、理论,尤其是方法论问题,有助于推动今后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4.
逻辑与宗教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文化交流与融和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和谐世界,已成为时代强音。在各种形式的文明对话中,宗教对话无疑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德国著名天主教神学家、宗教对话的倡导者之一孔汉思(H ans Küng)被广为引用的名言:“当今世界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广泛对话就没有宗教的和平”,可谓醒世至理。“宗教对话不仅范围广泛内容复杂,而且实属一种跨宗派、跨信仰、跨文化、乃至跨意识形态的艰难尝试。”[1]然而,无论是哪个层面、哪种形式的对话,既然都抱…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宗教对话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宗教对话不仅是一个关乎教义和理论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苦难和责任的伦理实践问题.基于全球苦难和全球责任的伦理实践构成了新的宗教对话的出发点、动力和支柱.事实证明,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现实世界是可行的和富有成效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当代全球化的人类社会扮演着令人注目的角色,其中当代世界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或多或少都与不同民族—宗教之间的误解、误读和摩擦、冲突相关联。因此,积极开展和探索宗教对话的新资源、新途径、新观念,就需要不断开辟具有人类普遍价值的参考资源,从而为文明对话的努力前景提供比较可取而可行的路径,是宗教学界和理论界共同的责任。本文在以中国宗教的传统为个案的基础上,梳理了宗教对话和文明对话的现实性、可能性,以及为营造和谐发展社会具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约翰.希克是西方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在宗教哲学理论上有重大贡献。他提出的宗教多元论对促进当今世界宗教对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宗教对话范式对目前我国神学思想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宗教研究采取的是一种"以文化代宗教"的策略.这种研究模式几乎主宰了三十年来的宗教研究论著,但是也呈现了宗教文化的化约论、功能论以及局限于精英阶层的知识论倾向,最后以"弱文化范式"的形式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人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但忽略了不同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的多元社会中,宗教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都具有彼此认知的义务,它们应当参与"互补性的学习过程".宗教文化必须经过"拯救性的社会化",才能进入公共对话的空间,才能进入公民文化的建设领域,并且,宗教文化只有获得公民文化的身份,才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意义上,科学和宗教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观念上都是对立的。现在,科学和宗教的发展对这种对立提出了挑战。科学和宗教的界限要求二者相互对话、共谋发展;共同的人类文化背景为对话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羌族释比文化的基础是万物有灵与自然崇拜,它与发展成熟的汉族宗教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发生着横向不平衡的共生关系。在近百年的全球化进程中,羌族释比文化亲和汉文化,对话西方基督教文化。以对话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生态环境与生存机制,在不平衡的对话中守护与建构、体认与再生。形成了与他者宗教文化的辩证平衡发展。这是羌族宗教文化的历史、重建、发展的特征。对于全球化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发展与共享,提供了一个多元宗教文化共生、共享发展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李国红 《兰州学刊》2011,(2):192-195
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儒释道三教为典型和代表所展开的宗教对话其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有一个宗教实现了制度化,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权威并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在一个国家性的意识形态权威所主导下的宗教对话,其最终的结果是不同宗教最终走向融合和统一。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宗教权威由天上落到地上,使宗教实践从外在仪式制度到内心体验,彼此封闭独立的个人成为宗教的基础,这就使传统的宗教对话形式和结果不再可能。  相似文献   

12.
段玉明 《学术探索》2011,(5):98-105
伴随儒学独尊、佛教传人、道教兴起,“三教”在伦理本位、形神因果、夷夏之变、仪礼教法几个方面展开了长期的论辩。经过约五六百年的对话,儒释道终于从相争走向合流,逐步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新文化格局。此一过程启示我们:在多元宗教的背景下,回避冲突、引人暴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化解宗教冲突还是应走对话的道路。以中国古代儒释道对话的情形论,功能似合流与本位似合流或是宗教合流的两种途径,可以有效地化解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13.
和谐宗教关系是构建和谐新疆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有助于促进宗教管理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宗教的理念和观念的转变,有助于宗教管理的完善与改进,有助于促进宗教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松潘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区域.这个地区,以汉藏羌回四个民族为主要人口,集中了中国宗教的几乎所有型态,这些宗教形态不仅共处一地,甚至同居一庙,并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参与的盛大宗教活动--黄龙庙会,诞生了融合各民族宗教信仰的"黄龙真人"形象.这对于我们思考今天的多宗教共存、对话与社会稳定的问题,以及筹划这一地区的文化旅游和文化建设与管理等,都提供了积极的参考和广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严格地说,宗教哲学实际上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术界过去一直没弄清楚"宗教哲学"是什么.自缪勒提出"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的宗教学定义后,作为宗教学的一个部分的宗教哲学的发展才逐渐步入正轨.以往的宗教哲学普遍有两个问题:从内容上看,往往是站在某个神学立场上的护教论;从研究方法上看,视野是单一的,以某一宗教为背景,最为典型的就是"基督教的宗教哲学".那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宗教哲学是如何理解、如何研究宗教哲学的?单纯用他的<宗教哲学>一书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16.
宗教冲突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国际关系中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信仰多元化的时代,宗教和解和对话已经成为关系到国际关系、世界和平、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问题.宗教和民族冲突的解决需要新思路,包括民族和宗教宽容,国家对宗教信仰采取中立立场,尊重民族自决,避免以武力来解决民族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而对话的基础不是具体的信仰本身,而是信仰之上的普世伦理和重叠共识.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处境中的宗教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过程中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矛盾导致了民族主义和宗教复兴运动的掀起,使宗教发展呈现出矛盾态势,对世界的稳定与发展构成现实威胁.宗教对话是避免宗教纷争、使全球化进程与宗教发展进入良性互动轨道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极其复杂,二者在历史上曾有过激烈的矛盾冲突,但作为人类两种不同类型的意识形式,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与宗教将在相当长时期里同存共生,它们之间进行对话是可能的。引导科学与宗教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对话,将有益于促进科学与宗教和谐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西方宗教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外在礼仪向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转变过程,与此相应地,宗教观也经历了一个从信仰主义到自然主义再到人本主义的演进过程,人的主体性原则及其与之相关的非理性原则成为20世纪西方神学或宗教哲学的主导原则,"人学"研究进路成为20世纪宗教观理论思考的共同取向.上帝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彼此关联、彼此定义,上帝与宗教贯穿于世界与人生之中.以马丁·布伯与雅斯贝尔斯的思想为代表的"人学"的宗教观本质昭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即个体性的失落和主体间的疏离,因而成为主体反省意义上的哲学对于宗教深刻反省之后的理性表达,并传达出人作为"超越的存在"是指向上帝的"存在"、与上帝"对话"关系的"存在"--"人学"和宗教学正是在这一点上找到了契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目前人们比较关心、学术界讨论得比较多的几个方面分析探究了宗教信仰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宗教是否是道德的来源、基础、保证等,即所谓的"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否"信仰宗教,道德就高尚"的问题;宗教与道德是否"不可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