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孵化器",在欧洲多被称为"企业创新中心,是一种受控制的工作环境,这种环境是专为培育新生企业而设计的。在这个环境中,试图创造一些条件来训练、支持和发展一些成功的小企业家和盈利的企业。 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为中小科技企业服务的企业孵化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  相似文献   

2.
钱智  吴也白  朱咏  宋清 《科学发展》2021,2(2):88-92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基本定位为各地在沪的研发中心、孵化器和人才窗口,其运行总体上体现了"研发、孵化环节在上海,成果转化和生产环节在苏浙皖"等特征,同时也承担一定的招商引资功能.应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密切跟踪观察,适时出台必要的政策措施,扬长避短,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杜明 《现代交际》2013,(12):210-211
高校就业工作事关学校生存发展,事关学生成长成才。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学有所用、学生受用、学以致用?这需要全面加强高校就业工作实践的改革与创新,坚持“以生为本、质量立校、立足行业、全心服务、全程指导、科学发展”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紧密突出“三个结合”,即“招生、培养、就业”相结合,“毕业教育、就业教育、思政教育”相结合,“校园市场、网络平台、行业资源”相结合。全面实施“五个促进”,即“有力保障促就业、全心服务促就业、创新创业促就业、全程指导促就业、科学管理促就业”。  相似文献   

4.
未来一个时期,上海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新定位、新要求,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立足国家战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3个基本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聚焦科技前瞻布局,聚焦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创新生态优化,聚焦新兴产业培育,聚焦人才激励机制,努力促进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推动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5.
周继洋 《科学发展》2023,(4):106-112
上海演艺新空间的发展成效,充分彰显原创内容“孵化器”和商业演出市场“摇篮”的作用。相较于大剧场,小剧场前期的投入和运营成本较低,驻演可节省在不同演出场地间辗转产生的拆装、运输和吃住行费用。小剧场驻演这一被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让演出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显示出其韧性与活力。加大对演艺新空间的支持,为剧目驻演提供更丰富的空间载体,将为上海演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6.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坚持“六个结合”:即体制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区域特色与国际标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市场导向的创新相结合;建设“四个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相结合;现有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坚持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区域协同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董航 《职业》2023,(9):45-47
<正>兵器工业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1+5”战略,把人才优先发展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完善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通过“强机制、建平台、育人才”三方面举措将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成为高技能人才创新创效的“孵化器”,创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5个、省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0个,其中有4名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分别当选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有11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  相似文献   

8.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一轮发展要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按照“四个面向”“四个新”“四个第一”的工作要求,以“筑基、垒台、立柱、架梁”的战略思维,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创新基础培育、创新条件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和创新体系能力形成,加快构筑新阶段上海创新发展的战略优势,加快实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级,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9.
开展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受应试教育等弊端的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精神不强。对创新存在着“畏难”心理,影响了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效果。要通过改革某些不合理的教育教学制度、改革课程体系和建立导师负责制等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克服创新活动中的“畏难”心理,培养创新精神,推动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在解决问题方面“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棒}生,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