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内主要发达城市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出发,详细地分析了重庆目前信息产品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来重庆市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当代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技术的理解,运用产业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在信息产业产业链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从产业链纵向2横向构成及其动态变化等三个维度上分析了电子 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特点。希望能对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企业的定位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竞争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是制造业强市。全球正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 ,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制造业、改造企业 ,应成为南京赢得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南京要加快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竞争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是制造业强市。全球正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制造业、改造企业,应成为南京赢得竞争优势的重大拽略。南京要加快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相似文献   

5.
进入90年代,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及信息设备制造业在内的信息产业,仅信息类的刊物就达到了1000多种。1999年2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信息产业部部长吴传基在会上介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时指出:1998年全年通信业务收入完成2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4%;通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9.2%。新增增加值占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4%提高到4.9%,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茹莉 《中州学刊》2005,(6):70-72
制造业信息化是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为此需要政府、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产品供应商和中介服务组织共同努力,以防范风险的产生,确保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信息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西部的重庆、四川和陕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相对发达,实证分析表明,这些地区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但由于在经济中的比重较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至于整个信息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带动作用在某些方面还不是太明显。在西部开发的新阶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对实现西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息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西部的重庆、四川和陕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相对发达,实证分析表明,这些地区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但由于在经济中的比重较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至于整个信息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带动作用在某些方面还不是太明显.在西部开发的新阶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对实现西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志丹 《浙江社会科学》2012,(2):34-38,57,156
本文从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与产业链上融合、区域内的融合以及信息服务业带动提升制造业,制造业支持促进信息服务业等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融合互动的机理,并提出了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带动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的对策是:盘活用好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力;开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投入;加快开放步伐,带动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竞争中赢取主动。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美国一些大型制造业企业过度离岸外包拉长了产品的供应链,增加了组织内部远距离管理、协调的难度,同时也导致国内制造业就业减少,产出下降,制成品贸易赤字居高不下,这不仅削弱了美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的能力,而且也威胁到美国昔日制造业强国的地位。美国制造业回归使得企业能够将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重新联为一体,促进了隐性知识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加快了产品创新的速度与商业化的步伐,提高了市场响应能力,为美国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应对发展中国家在成熟产业中的成本竞争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内的创新挑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一个区域竞争力的强弱。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南昌市制造业竞争力的分析表明,南昌市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相对而言,传统产业竞争力较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较弱。十大重点产品制造基地竞争力较其他行业略强,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南昌市要优化环境,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品制造基地,通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来提升南昌制造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产业内贸易及其在广东的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俊 《学术研究》2003,(9):60-63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广东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由广东利用外资的特点和收入分配的特点所决定的。广东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制造业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双向强化系统。坚持双向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在与先进国家 (地区 )的产业内贸易中坚持“以点带面”的演进思路 ,正确处理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的关系 ,是广东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主导产业是能够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起引导推动作用的产业。装备制造业符合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生产率上升率和较强的产业关联度。辽宁选择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主导产业,既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基础。辽宁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重大成套装备和重要装备产品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不可替代地位;二是拥有一批国内同行业的"领头"企业;三是具有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发展装备类新兴行业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关联法研究福建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状态,得出福建省制造业与物流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关联度不高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需求方面、供给方面、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分析福建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分别从制造业、物流业和政府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一国或地区实力的支柱。大庆制造业不仅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没有自己的名牌产品,而且制造业占GDP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低,对地方经济的辐射与拉动作用有限。因此,发展大庆制造业是对大庆经济发展规律的再认识、再深化,是大庆经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完善,是大庆工业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是全市思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6,(4):43-47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不甚乐观,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欧美频频开展"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国制造业海外收购遇阻等多因素交织,影响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为积极应对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大调整,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十年内将中国由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大而不强、颠覆性的信息革命、企业对信息化改造态度不一等诸多困难。针对门类众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中国制造业,本文提出以执着严谨的工匠精神守护传统制造业、提升核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工业2.0、3.0与4.0齐头并进等若干转型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的变动将对我国的制造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中国制造业处在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中国制造业如何发展将对我国未来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将导致出口利润下降,我国企业将缺乏产品和设计优势,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业中出现一些不良制造与不良技术现象,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要求我们形成一种新的中国制造业文化,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还在于它对人的主体性建设和主体性发展的意义。文化不仅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生产出好产品,也能生产出好的人格、好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但是,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投资拉动型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难于消除、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本与风险较高、高端生产要素培育与集聚机制不完善、基础创新与合作创新不足、区域配套能力弱等等.政府要构建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动力体系,根据区域传统装备制造业基础去选择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培育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途径,支持现有骨干企业主攻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以及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