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政治新秩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政治新秩序俞正梁在冷战后的国际社会里,各大文明正在经历着沧桑之变,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东亚经济腾飞、社会治理、道德整合所起的作用,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贡献,决不限于东亚地区或经济领域。如果对...  相似文献   

2.
关于古代东亚封贡体系和东亚国际秩序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试图从观念-制度-体系-秩序四个层次入手,对天下观念、封贡制度、东亚封贡体系及东亚封贡秩序四个概念的逻辑关系做出解读,以期理解传统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关系.具体来说,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发展成为秦汉、唐宋及至明清时期的册封-朝贡制度,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封贡活动逐渐制度化和常态化,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系,构成了东亚地区的传统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3.
关于古代东亚封贡体系和东亚国际秩序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试图从观念—制度—体系—秩序四个层次入手,对天下观念、封贡制度、东亚封贡体系及东亚封贡秩序四个概念的逻辑关系做出解读,以期理解传统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关系。具体来说,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发展成为秦汉、唐宋及至明清时期的册封—朝贡制度,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封贡活动逐渐制度化和常态化,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系,构成了东亚地区的传统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3,(2)
近代以来东北疆界的变化,直接关系到19世纪末以来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与大国势力博奕,进而成为直接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的主要外部影响,大都来自于俄、日、朝等东亚国家,而东北地区也正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逐渐成为在整个东北亚地区列强势力最为集中因而最具国际性或东亚性的一个热点区域。到20世纪上半叶,东北地区历史与当时的东亚史才呈现出了全面的密切关联与互动的趋势,东亚因素实际上成为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历史变化的最直接外因。中国东北是从19世纪末的近代历史时期以来,才成为东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开始逐步具有东亚性并成为近代东亚地区最具有"东亚性"的一个区域。从克服一国中心主义的全球史乃至东亚史视角而言,中国东北近代史既是东亚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90年代日本构筑东亚经济战略的总体思路90年代日本构筑东亚经济战略的现实背景是:(1)东亚地区在现阶段日本国家战略的转换过程中居于重要的地位。(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使日本在东亚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战略抉择。(3)日本构筑新的东...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于1999年4月29—30日举办了“第三次中日青年论坛:世纪之交东亚地区焦点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日两国40多位年轻学者出席了会议。中日学者围绕东亚地区的未来秩序、安全热点、各国外交、中日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坦诚、热烈的讨论。一、东亚地区的未来秩序与会学者认为,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以来,东亚国际关系进入了重新定位的转折期。本地区的未来秩序尚未成形,其前景依然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东亚各国在利益考虑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分歧与对立,尤其是缺乏相互信赖。因此,东亚地区形成一个和平与稳定的…  相似文献   

7.
东亚佛教的未来不是梦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佛教文化》杂志主编何云(北京100031)我之所以要仿流行歌曲的词来作笔谈标题,是因为在二十世纪末的东亚主流文化里,佛教文化还常常容易被人们认作非主流的微弱声音,还会被当作“梦话”视之———比如说,当我...  相似文献   

8.
近代初期,亦即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一段时期,是东亚历史上经历重大转折的非常时期。此前,东亚地区是一相对独立存在的国际社会:中国文明处于中心地位,朝贡是相对稳定的国家关系纽带。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殖民扩张,最早是在中国发生了鸦片战争,随后日本...  相似文献   

9.
论日本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新发展及其趋势中国国际包装技术贸易公司郭蕾日本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是其全球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大战后,日本曾长期推行“脱亚人欧”的对外经济战略,把欧美作为其全球经济战略的核心,东亚地区并不占主要地位。但进入90年代...  相似文献   

10.
东亚地区是东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传统的东亚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应为中国的儒家文化。在纷繁复杂的东亚传统文化中,儒学一直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儒学不但对东亚地区古代社会发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东亚地区近现代社会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样属于一个东亚文化区的中、日两国,虽然在近代以前的漫长社会中,都崇尚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同样都遇到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但近代化的结局却出现了成败两种截然相反的后果。这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必须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与现时代(笔谈)编者按:本刊自去年六月开辟“东亚佛教文化研究”专栏以来,陆续受到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和大批读者朋友的殷切关怀,谨在此深表谢意!本期奉献给读者的是三位日本专家和两位北大学者的文章,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就以传统佛教文化的内在...  相似文献   

12.
东亚合作中的中日经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东亚经济合作的特征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 ,集中表现为区域内相互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及区域内生产的国际化。东亚区域内的直接投资 ,深化了产业内及企业内的国际分工 ,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从而在区域内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循环机制。 80年代至 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一 )区域内贸易的增长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东亚各国 (地区 )出口商品层次的提高及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 ,东亚地区的贸易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现为东亚区域内贸易的飞速发展。区域…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有关海洋领土争端的爆发与升级,外界开始质疑中国的外交政策,刻意抹黑中国的形象。中国东亚政策的制定与发展延续着自身固有的逻辑,遵循着中国大战略—中国地区战略—中国东亚政策三段式发展脉络。文章认为,中国的东亚政策依然坚持和谐与发展的战略理念。尽管国内有学者呼吁对中国大战略进行适当调整,但原有"韬光养晦"的战略实质,即"谦虚谨慎"的精神并未改变,这是因为东亚政策与中国地区战略及背后的大战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然而,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国内、国际两方面的挑战,其东亚政策难免会受其影响。所谓中国东亚地区政策的改变,这只是中国对外界的应然之举,是"转变"与"不变"的平衡体。  相似文献   

14.
中日佛教入世精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佛教入世精神的比较研究郭青生中日两国的佛教同属东亚佛教文化圈,建立在相同的基本经典的基础上。公元六世纪以来,日本的佛教就开始受到中国佛教的影响,其主要宗派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中国。因此,中日两国佛教有许多共同之处。然而,由于两国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数字贸易的蓬勃发展,围绕数字贸易规则主导权所展开的规则博弈已经成为国际经贸秩序重构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数字贸易是与传统的货物及服务贸易密切关联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区域化导致数字贸易发展的区域化,进而产生了相关贸易规则的区域化。美国和欧盟率先构建了"美式模板"和"欧式模板"的数字贸易规则,意图锁定低技术国家的数字贸易发展空间。东亚地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外部竞争的加剧,凸显了形成"东亚模板"数字贸易规则的必要性。RCEP的成功缔结生成了"东亚模板"的雏形。但是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局的双重冲击,东亚经济合作面临严峻的局面。中日韩作为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经济大国,应维护合作大局,谋求进一步深化合作,探索符合东亚整体利益诉求和发展模式的数字贸易规则,推进以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数字贸易规则"东亚模板"构建。  相似文献   

16.
战后东亚的依附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 ,东亚地区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与其对美国为首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依附密切相关 ,而东亚在战后面临的国际环境变迁以及地缘政治重要性则是这种依附之所以能够发生的根源。这种依附在四个方面给东亚带来了发展的基本要素与独特的机遇。然而 ,由于东亚的发展是在依附中产生的 ,就使得东亚的依附性发展具有双面性 ,一方面依附促进了发展 ,另一方面发展也隐含了结构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东盟与东亚:微妙的“东亚地区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金融与经济危机以来 ,表面上东盟没有在自身建设与扩大对外关系方面有所后退 ,但却一直徘徊在十字路口 ,实际进展有限 ,甚至一直面临着深刻的长期危机。东盟一些力量困则思变 ,正在探索重建东南亚地区一体化的新目标、新制度、新规则。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东盟变革的关键组成部分 ,东盟不仅在试图平衡内部所谓新老东盟成员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 ,而且推动以东亚为框架的东南亚与东北亚合作 (即东盟加中日韩 )机制。通过与中日韩的联系 ,东盟显然是为了从外部获得新的刺激经济复苏的动力 ,重新增加东盟的吸引力。东北亚三国接受了东盟作为东亚地区化的发起与组织者 ,也尽可能地利用东盟的现有机制 ,形成了形式上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框架。在这种东南亚与东北亚“相互利用”的情况下 ,谈论“东亚地区主义”的言论空前增加 ,似乎“东亚”终于在成型 ,但实际上“东亚地区主义”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概念 ,在可预见的未来 ,东亚地区仍不可能组成任何意义或者形式的“集团”。中国不要在东亚地区合作问题上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必须深刻体认与把握地区合作的微妙性 ,在“东亚”发挥好自己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外开展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利用文献信息。中国学的兴起必然带动美国图书馆对中国文献的收藏。美国对中国的研究不断升温,其东亚图书馆也伴随着对东亚地区研究的重视程度而不断形成和发展,数量迅速增加,藏书也各具特色,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教学人员、学者和政府决策人员及时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提供了必要的文献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地域集团化又以新的发展势头正在加速改变着经济全球化格局,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从国际贸易制度,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调整传统的国际贸易秩序和运作模式。东亚地区作为地域集团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正在受到地域集团化的冲击和挤压,因此,东亚经济一体化已成了摆在东亚各国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战略课题。但是,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东亚地区尚不具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在这种形势下,优先定位国别间的贸易自由化将是东亚各国重要的战略抉择。中国、日本和韩国作为东亚地区三个有影响力的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文化联系还是地缘政治,都存在长期稳定进行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由于政治、经济方面的明显差异,以及共同理念上的错位偏离,短期内,中日韩不可能实现制度性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但可以肯定地说,中日韩最终完成制度性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将为东亚经济的统合或经济一体化构成坚实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东亚一向是“安全困境”表现十分突出的地区,维护东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是东亚各国的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的存在并不能保证安全合作的顺利实现。目前,影响东亚安全合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主义的权力因素,又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制度因素,还有建构主义的认同因素。权力、制度、认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影响着东亚安全合作的进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