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海子的诗歌文本和诗歌理论为依据,从哲学角度透析其中的精神内涵,着重探讨其与尼采、雅斯贝斯、海德格尔哲学观点的内在联系,从诗性、神性、人性的不同方位探索海子的诗歌理想所达到的深度,从而确立海子诗歌的哲学立场和人文品位,使海子研究有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2.
3.
韩小龙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4-109
海子并非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超验的、宗教的世界中,远离尘世。海子的诗风深受梵高的画风影响,崇尚纯粹的艺术,用生命的代价换得艺术的纯真,把对生命形而上意义的期盼作为艺术旨趣的诉求。海子是一位用生命为诗歌殉葬的诗人,他的内心世界里有着浓烈的宗教情怀,虽然,他不是一个很虔诚的宗教徒。海子的宗教情怀在他的诗歌中有着尽情的体现。在生死观问题上,海子迷恋上了藏传佛教有关人的生死轮回学说。诗人凭着满腔的宗教精神去企盼着拯救人类精神的祈望,这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宗教式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丁伯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4):125-129
作为先锋派诗人的代表,海子诗歌中的意象创新表现在以"水"为主体意象和与之伴生的辅助意象所建构的个性化意象体系上.本文旨在探讨其诗歌中的"水"意象的传统继承与个性创新. 相似文献
5.
汪树东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4):61-65
海子已经成为境遇最为独特的中国当代诗人。他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影响巨大,但该诗的内在精神陷于分裂。这种分裂与海子对精神乌托邦的迷恋有关,也与现代性思维方式有关。中国当代诗歌必须超越精神乌托邦的致命危机,也要超越沉溺凡尘俗世的诱惑,要重建在凡俗世界而不属于凡俗世界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6.
余慧琴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37-45
麦子与麦地形象在海子诗歌中不断复现,构成了一个意象系统,寄寓和熔铸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多层面的思考和想象。"麦子/麦地"之于海子,首先,意味着延续肉体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层面的需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恩情怀。其次,"麦地"被海子想象为所有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麦子"和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交相辉映,二者存在着一场深刻的精神对话。再次,麦子/麦地也是海子生命灵魂的化身,凝聚了诗人孤独的生命体验以及他对灵魂复活的信念和想象。第四,"麦子/麦地"作为诗人海子对自身存在意义进行哲学式"痛苦质问"之场所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子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中国诗歌大师之一。他的诗歌语言多用押韵、重复等手法,在内心自然态势的作用下善于对语言规范的把握与具体字词的精雕细琢。海子诗歌的美学意义表现在古今融会贯通的取向与中西结合的立场、对平凡事物与生活气息的努力挖掘及在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气息的努力过程中塑造了一个勇于承担与自我牺牲的王子形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龚自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3)
郑州大学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龚自强认为:海子饱满的一生是其饱满的情感的产生之场。海子天才的资质使得他在江南乡村、爱情生活和玄想之界得以施展他天才式的丰富恣肆的情感。海子的情感丰富、饱满、充盈,读海子的诗感觉就像饱满的雨在身边、眼前、心里下着,同一种姿态,无声无息,不停不止。海子的死可以从他情感 相似文献
9.
论海子诗歌的生命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146-149
海子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独特的生命意象序列。透过多种奇幻诡谲的表现形态,生命意象呈现出三层含义:一是个体生命的真实跃动,二是生命群体的共振共在,三是对本真存在状态的追求。通过对生命意象序列进行深入解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诗人海子开阔宏大的生命境界和悲壮惨烈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0.
海子对现代诗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追求生命的高远、浪漫、炽热,开辟了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海子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精华,又充分发扬本民族诗歌传统。海子诗歌的主题也围绕着古今中外众诗人的探索展开和发展,其中田园情结、基督式博爱、神性的召唤等主题元素阐释了海子与中西方诗人先贤们在思想层面、精神气质和语言形式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易崇辉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2):50-54
在一个意义与价值衰败的黑暗的时代,海子以太阳之子和诗歌王子的抱负,决心用史诗再造意义和价值,重新构建一条新的文明之路。然而再造的空前热情与重构的举步维艰之间的撕扯,最终驱使海子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诗歌典范和诗歌期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忧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1):119-124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教材成为“诗歌典范”,显现了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在历史延续中的强势。这一“诗歌典范”的树立,曲解了诗篇本意,简化甚至扭曲了诗人形象,并无视或舍弃了海子诗歌创作中“异端”和“新创”的东西。这样的“诗歌典范”培养着人们的“诗歌想象”和“诗歌期待”,影响了人们对新兴诗歌现象的创造和认同。这一“诗歌典范”的塑造方式竞能大获成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并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13.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2):18-24
深渊圣徒情结是海子诗歌创作的重要情结。深渊是对人类面临的生存暗夜的隐喻,面对存在的深渊,海子自命为圣徒。海子将深渊圣徒分为母性气质和父性气质两类,这两类圣徒海子都分别扮演过。大地乌托邦时期,海子奉行的是实体即主体的诗学观,希望能从存在中发现被遮蔽的真相,从心灵中寻回被隐匿的神性,从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两个方面重建诗意栖居的家园,代表成就是麦地诗歌,充满母性气质,但家园的虚幻性质并不能使海子获得真正的慰藉。太阳乌托邦时期,海子转向个人内心的原始力量,沉醉于酒神的狂欢状态。圣徒变身超人,酒神杀死日神。诗人希望通过太阳史诗的宏大写作,一方面以艺术的方式贴近真实,另一方面实现自己成为诗歌皇帝的梦想,充满父性气质。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在存在的虚无面前,海子先后都败下阵来,最后,幻象的死亡变成了真正的死亡。 相似文献
14.
李守普 《青春男女生.妙语》2010,(2)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是为了什么?——海子《春天,十个海子》我知道海子是在书中,见到海子是在梦里。 相似文献
15.
袁媛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3):31-34, 58
海子赋予桃花意象两重现代性意义,一重是对历史、现世的痛苦的透视,另一重是对时代、生命的温暖的关怀,先忧后乐,忧乐圆融,这正是海子的诗歌心灵。因此,当把“春暖花开”与海子诗歌中的桃花意象联系起来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丰富内涵就得到极大的展现,它将忧乐圆融的中国文化关怀和安事逸乐的尘世生活期待诗意地结合起来,表现出灵明清秀的东方诗学的诉求。 相似文献
16.
以梦为马--海子抒情诗的诗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静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4):61-64
海子是一个天才诗人 ,也是一个纯粹的诗人。海子始终不肯放弃他的诗歌理想 ,为此不惜放弃世俗的幸福 ,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海子抒情诗中的孤独、痛苦、死亡意象源于其生命情绪的“悲剧意识”。他生活和成长的那段历史 ,使每个追求思想出路的人 ,都陷于希望与失望、呐喊与彷徨、悲观与乐观之中 ,有着太多的困惑与不适应 相似文献
17.
18.
真的太快了,一晃就是二十年。我还记得刚听说海子逝世的消息时,那种复杂的心情。那一年承受痛苦的不只是诗人,甚至一位诗人的逝世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记得我当时几乎是经过一番很理智的思考,然后决定不去关注这件文学界的要事。 相似文献
19.
金松林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32-38
在20世纪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进程中,海子的创作是一种积极的诗歌探索和实验。然而,在80年代中后期新的诗潮波涛汹涌之时,他却很快与主潮疏离,以不被理解的方式投入了气势恢宏的史诗创作,并通过对乡土世界的激情抒写,在诗歌中构建了一个唯美的农业乌托邦,以此来展开他对日益匮乏的现代生活的审美批判。这些看似重返"前现代"的方式,对于阐述海子其人其诗无疑是一个富有意味的纬度。 相似文献
20.
杨林昕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6):78-82
海子诗中大量的田园意象,代表了古典精神与现代精神、乡土中国与都市文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海子是80年代先锋诗歌的代表人物,从1984到1989年的5年时间里,海子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其中尤以抒情短诗著名,他的抒情短诗大量运用“田园”这一意象,它传达与昭示了多种文化的结合,完成了当代中国最具价值的精神与文化追求,使理想主义不会因为人类对物质金钱的狂热追求而土崩瓦解,作为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信仰,必将成为现实以及未来的一个永恒的生存与文化话题而存在下去。为此,海子以惊人的才华,将古代精神与现代精神、乡土中国与都市文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在精神与文本上为我们留下了难以估量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