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行为指导"与"学生行为管理"有所不同,从"教育"引出题中应有之义的角度看,"指导"比其他影响学生成长的经验形式,更近于狭义"教育",教育实践中往往把"指导"与"管理"等混为一谈。只要学生个人行为没有妨碍别人,就同"管理"无干,但"指导"是普遍需要的。"学生行为指导"包括学生角色意识、学生自我意识、学生价值追求等方面指导。  相似文献   

2.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发展过程中,"学生消费者第一"观念和"学生发展"理念是与其专业化形成密切相关的重要理念。"学生消费者第一"观念促进学生事务全面发展,使学生事务初具专业化雏形,"学生发展"理念促进学生事务深入发展,使学生事务最终实现专业化。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级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以"任务型教学"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的课前研究、以"情境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主导学生的课堂学习、以"随机进入教学"巩固学生的课后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相似文献   

4.
正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拥有32个专业,9439名学生,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7079人,网络教育及成教学生2360人。如何教育好、管理好这些学生,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我院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思想理念、教师队伍建设、社团组织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建立打造学生工作管理特色。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学生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精心设计问题情景,促进学生"想问";指导质疑,培养学生"善问"。学生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生资助工作关系到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同时,资助工作也是育人的重要手段,是整个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助工作中,既着眼于解决学生的"经济"之困,又着眼于加强学生的"精神"支撑的"双线资助"模式,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必然选择。在"双线资助"工作中,要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长期关注,打造资助育人的辐射平台,保证"双线资助"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资助工作的效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7.
"助学课堂",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项目学习,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一种"优效"课堂教学模式。"助学课堂"主要理论依据包括课程发展理论、生本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助学课堂"的学习方式有:助学式,即教师帮助学生学;自学式,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多向式,即师生多向传输、及时反馈等。通过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助学课堂",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其善",掌握"至道"。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培养读的习惯,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外语课程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创设出适合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对象和活动目标,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通往交际目标的系列言语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于引导地位,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作为"人"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也迫切需要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心灵慰藉和人文关怀.当前很多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工作缺乏情感投入,学生工作手段、方法简单化,加上人文修养相对欠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尽如人意.作为直接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充分关注作为"人"的"学生"和作为"学生"的"人",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工作理念与方式,改善学生的生存境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让每个学生在合适的位置上自由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顺应时代风向的变化,出版《学生杂志》,以塑造"新学生"为目的,专注学生的"课艺"问题,为中等学堂学生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商务印书馆在保持文化理想与追求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为自己赢得了大量学生读者和作者,也带动了商务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到时局以及商务自身文化立场的影响,杂志主办者和学生群体对清末以来学生群体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作为启蒙者的杂志主办者对"新学生"形象的建构与作为"被启蒙者"的学生对自我的想象交互作用,共同形塑了这一"公共空间"中的学生面相,使之呈现出与清末学生群体不同的特征,也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思想在学生群体中的碰撞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无为而教"的教育理念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理论有机地结合,它既是一种思维模式,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体验感悟,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无为而教"的道德教育关心现实、尊重主体、顺应人之本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无为"中"学有所为"。在道德教育中可以通过参与式自我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体验感悟式道德教育,发挥"无为而教"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内化正确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与"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话"既表示"意义传播(meaning spreading)",也意味着(思想)解放.真正的对话,其结果是要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创新教育要通过"对话"不断捕捉学生创造的潜力,促使学生潜能的实现,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智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对话"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话能够激起学生思考问题,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注重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在对其他学生解释自己思维过程中分享科学创造的结,通过辩论、解释,促进学生对科学规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本文通过应用美术课教学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尖子生"、"学困生"、"问题生"很容易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而"中间学生"往往成为被遗忘的"灰色儿童"。然而这些"中间学生",可能是"优秀生"的后备军,也可能是"学困生"的预备队。因此,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中间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使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是联系老师和同学的纽带。但由于教育管理上的漏洞和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冲突,一些学生干部出现了"学生"与"干部"角色错位及"干部"与"服务者"、"执行者"之间的角色内冲突,使其难以成功实现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角色转换。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矫正和解决上述角色的错位、冲突,就必须转变观念,完成学生干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部门型"向"全局型"、由"守旧型"向"创新型"、由"片面型"向"全面型"的转变,使其更好地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沉闷、乏味的现状,加大其实践教学力度是必要的。教师要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并结合"原理"课程的不同内容进行生活探讨式、视频讨论式、学生自主授课式等多元化实践教学,为学生搭建"原理"课程的实践交流平台。此外,还应建立在学生的期末测评中加入"原理"课程实践表现优异的分数奖励机制、学生自主命题的评价机制,从而增强学生对"原理"课程的参与感,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和理解"原理"课程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诗教学可通过"导"、"学"、"评"三个阶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导"阶段中,可让学生自查资料做课前准备,教师或创设教学情景,或提问题,或范读。"学"阶段中主要有"读"、悟、述、品、评、诵"等教学方法。"评"阶段,即考评学生鉴赏创新的水平,通过学生朗诵诗歌作品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基本完成了从理想课程形态到文本课程形态的过渡再到实践课程形态的转变,但在学校课程实践中"理念先进、课程完备、课堂依旧、江山未改"等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其原因在于,新课程改革存在着明显的重"课程"轻"课堂"、重"教材"轻"教师"、重"学科"轻"学生"的取向。实践证明,理想的课程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特别是师生的课堂教与学行为才能得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的未来改革应当确立"课堂(教学)中心"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实现从"课程"到"课堂"、从"教材"到"教师"、从"学科"到"学生"的转变。为此,要求做到:深入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充分尊重、相信和依靠教师,重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尊重学生主体,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和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20.
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汲取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将着重探讨语文学习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