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荣辱观教育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定历史时期对公民进行的一项思想道德教育,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对于促进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丰富和发展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促进各民族道德文化的交流和认同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中要注重与少数民族自身的荣辱观念相结合,注重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民族院校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常盛不衰,主要在于它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道德至上的价值标准,与时俱进、整合创新的精神,注重现实、重视身体力行的务实精神,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些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独具魅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养料和来源.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国家、民族 ,法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取向都各不相同 ,这就给不同的民族法文化打上了特定的印记。我国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是其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法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从透视我国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入手 ,阐述了由于道德取向而产生的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品格 ,分析了其产生的深层次背景 ,并就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资源在现实社会中的利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浅谈中西文化传统的几点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无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和传统的差异,分别呈现出一元性与多元性、以人为本与宗教至上、整体和谐与个体自由、重视道德与强调法制、注重实用与崇尚科学等特点.撷取不同文化传统之精华,结合时代特点,走交流、融合和创新之路,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和文化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藏族传统道德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主要是封建农奴制经济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残存着原始公社(主要在某些牧区部落)和奴隶制意识形态的遗迹。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传统道德的各种成份中渗透着宗教道德的色彩。藏族的传统道德是具有鲜明的突出的特色的。今天,我们要从事藏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注重藏族传统道德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的精华,保持传统道德的民族特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核心价值体系时,应该以继承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我们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主要文化载体是传统的道德文化,传统道德文化的民间世俗化和学术神圣化使之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认同度最高,而且最为稳定并具有高度超越性的文化形态。齐鲁道德文化是传统的主流道德文化,其核心部分“五常”,具有与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念相沟通,并向现代主流价值观念体系发展转化的潜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化,具有泛道德主义的倾向,即一切的评判标准基于道德.以道德相尚,道德就无处不在.五德的广泛应用,是中国文化中泛道德主义倾向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国家,在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中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和复杂化导致价值观变化,重视个人伦理道德而忽视公共伦理道德动摇了传统道德的根基。加强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应该讲求谦敬礼让的"仁爱"思想,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培养"知耻"的道德品质,树立朴实无华的"立志"教育理念,重视、倡导道德主体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架构完善更加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作用。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构建路径不仅强调促进价值观的转化认同,还注重坚定文化自信以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更应最终落脚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民族文化有其鲜明的特色。鄂伦春人的民族传统培育道德,生产的狩猎活动凸显道德,文化上传承道德,禁忌和不成文习惯法维系道德。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不仅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也塑造着鄂伦春民族美好的品行。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伦理文化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合形成了各个民族,同时形成了不同民族的道德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民族的道德文化及价值取向既有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共性,又有每一个民族的个性,即除了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主流价值观以外,还存在着各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传统价值观。系统地、全面地研究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揭示不同民族道德、文化、伦理的关系,既是一个新课题,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四川比较文化研究会(筹),于1989年元月29日至31日,在我院召开了首届比较文化学术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52篇,主要就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 1.关于文化研究的视野。有的同志从地理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在陕西、山西、河南、关中,其发展走向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在文化研究的现状上,有的同志认为不应只注重官方记载、古书典籍,忽视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及中国历史上的朝贡文化。有的同志认为应当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别的文化比较研究,以揭示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是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历史的精神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神体现。在今天,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必然根植于包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是构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的思想基础之一;少数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党员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其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理性分析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党员传统美德消解的原因,构建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党员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现代化的现实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德育现代化具有现实转换的价值。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是实现其现实转换的实质。实现其现实转换的目标是 ,德育现代化必须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 ,塑造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途径是加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 ,使其在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上得以升华 ,实现现代的创造性转换 ,变成具有现代生命力的美德。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土家族灿烂的民族文化、优良的民族特性以及古朴淳厚的民族风习.挖掘和提炼出土家族一系列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珍贵遗产.同时她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略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包括中国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认识甚至比汉族政治家和思想家还要深刻和精辟.许多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推崇"孝"和孝子,看重和强调道德和品行,重视和强调"诚信"的意义和作用,强烈呼吁和期盼出现大一统局面.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思想文化中之所以会出现汉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孝"、"德"、"诚"和"大一统"等思想观念,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孝"、"德"、"诚"和"大一统"等是各个民族普遍认可和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其二,有的少数民族本身就与中原汉族有着比较密切的渊源关系,保留着汉族思想文化的基因;其三,少数民族的政治家都比较重视学习和吸收汉族的思想文化;其四,一批汉族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少数民族政权的上层人物,在思想、文化、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对少数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五,少数民族在与汉族长期交往中深受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先生无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还是在晚年的国学讲授中,都极为重视道德的锻造和坚守。早年主张革命道德说,并将佛学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目标是建立革命道德说而进行排满革命;中年以后,逐渐回归到传统道德学说,尤其回归到儒家道德学说;晚年通过讲学活动,以保存中国历史经典,以延续中国民族文化、民族血脉、民族气节和道德,抵抗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19.
儒家道德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是儒家道德文化的纵向传递与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横向传播的对立统一,是中原汉民族文化外在驱动与少数民族文化因素内在结构适应性变迁的交融与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少数民族对儒家道德文化认同的方式而实现的.因此,儒家道德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承过程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和因民族差异而具有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白族先民落籍湘西七百多年来,利用神灵约束、训诫激励、戏剧娱乐、文学欣赏等强化本民族的传统道德教育,传承弘扬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与土家、苗、汉等民族融洽相处,和谐发展,形成了湘西北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教育方式,为加强少数民族道德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