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公民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转型时期群体文化和谐,主要体现在公民精神涵盖的主体广泛、公民精神的价值内涵、公民精神的发展方向均有利于各群体文化的认同;培育公民精神促进转型时期群体文化和谐,主要从进行公民教育、推动公民精神生长的主体基础.提高公民全面生活满足感与人际信任感、奠定公民精神生长的文化基础,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建设公民精神生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公民参与,推进公民精神生长的现实践行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提高公民生态伦理素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公民的生态伦理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进行生态伦理干预。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强化生态责任意识;营造生态保护氛围,奠定生态文化基础;完善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完善法律政策,明确公民权利义务,提供生态法制保障;疏通生态参与渠道,提高生态道德实践能力;健全生态评价体系,激励生态行为养成;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培养绿色消费习惯是政府、媒体、学校等社会主体宜于对公民进行生态伦理干预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公民精神是现代化的主要指标,是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而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当前的公民精神水平远远滞后于现代化的需要。通过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阐述,指出网络公共领域作为"理想"公共领域,有助于培育公民自由独立平等的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自我、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具备批判精神等公民精神,进而提出完善网络公共领域、提升其对公民精神培育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祖国认知、认同的概念集合,是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础,有着循序渐进的历史形成过程,并不断融入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特质。当前,国家意识承载着促进国民明确社会责任、建立共同理想,超越局部狭隘、促进民族团结,激发爱国情感、形成奋斗力量等重要功能,同时也遭遇了国家形态与国家观念变革、多元社会思潮侵蚀以及传统培育模式现代转型缓慢等培育困境。基于此,国家意识培育应该以推进培育内容创新、培育主体创新以及培育方式创新为主要切入点,从而增强国民国家意识,实现国家发展和人民发展同向同行的重要目的。  相似文献   

5.
从兴起背景、问题、特征与培育路径四个维度,运用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系统分析比较中俄市民社会,探讨国家转型中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互动。中俄市民社会的兴起背景相同,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法律因素。中俄市民社会发展存在的共同问题包括非政府组织作用有限、中产阶级不成熟、公民政治参与冷漠、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俄罗斯市民社会发展还存在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淡漠、政党制度发育不良、境外势力渗透和影响问题。中俄市民社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属于政府主导型,存在不成熟性和过渡性,同时中国市民社会具有自身的稳定性、渐进性、权威性特征。重视政府职能转变,培育非政府组织并发挥其功能,发展壮大中产阶层,培育公民意识,重视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防止颜色革命是中俄两国国家治理中培育市民社会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生态素养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培育和提高公民的生态素养不仅是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也是实现公民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培育公民的生态素养,有必要梳理国内外生态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向.从生态素养概念、生态素养测评、生态素养培育3个方面回顾了生态素养的研究,并对其进行述评与展望.研究首先厘清了生态素养概念的演变过程,其次从生态素养测评内容、测评量表、测评方法等方面总结了生态素养测评的方法论,对国内外生态素养培育方式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国内外生态素养研究内容进行比较与述评,并展望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中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的复杂态势.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包容性的主导政治文化,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发展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形成现代公民文化体系,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政治共识具有多重蕴涵,具有凝聚人心、增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等作用.政治共识的基础在于相互依存的利益构架、合法的政治统治、多元的社会结构以及共同的价值关涉.政治共识是可以培育的,一定国家可通过发展协商民主,培育公民社会和培养公民精神,建立社会共识形成的良性机制以及弘扬核心价值体系来促成政治共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实基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筑牢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实基础,应主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如何筑牢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实基础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与公民主体性人格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要建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需要培育社会的主体——公民的主体性人格。公民主体性人格的培育,除了通过公民的实践与外在的教育外,还必须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