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当今如何保护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不被损坏和消亡,是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任务。该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机制方面探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一种内生性制度体系,其实施既是一般性的制度变迁过程,又是在多重委托-代理结构下由国家向区域的扩散性制度创新过程。"锦标赛机制"已被用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也是生态文明有效实施的可选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深,生态文明问题日显重要,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科技和法律这两把利器,因为科技能够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手段上的支持;而法律则能够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民族发展、国家未来以及公民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全面配合。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除了宏观层面要发挥政府的指导性作用和社会的协调性作用外,微观层面还需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作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能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和辅助作用,还有利于维护公众生态利益,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但是,我国公众参与制度正逐渐陷入困境,法律上的缺失是导致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的重要因素。就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而言,在公众知情权、参与决策权、救济机制、参与意识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要为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提供法律保障,可以通过“生态文明”入宪与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完善公众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健全公众参与救济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法制意识等措施,促使公众合法、积极、有序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的道德与法律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与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两种主导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道德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前者是内心自觉的,是基础性的。如果单纯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对保护环境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只有这两种外在与内在性因素的同构与融合,才能切实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生态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伦理与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两种主导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道德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前者是内心自觉的,是基础性的。如果单纯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对保护环境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只有这两种外在与内在性因素的同构与融合,才能切实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生态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特别是构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法律体系。尽管我国在短短的30余年内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多层次、多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但从各项法律法规的立法理念、目标和内容、相互关系以及实施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已有的环境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梳理和修订,以构建和完善其法律体系,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第一,应统一立法理念、目标和内容,使其更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要求;第二,应理顺各项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构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法律体系;第三,应强化环境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保障其有效实施;第四,应加强司法机构和司法主体建设,提高其独立执法的能力;第五,应加强环境教育、强化公众监督和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需要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基于人类理性的人的环境行为的边界是法律,法律必须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理性总结。人的环境行为和规制环境行为的法律必须统一到生态文明的视野之下。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海洋生态环境仍呈不断恶化趋势.为此,从长三角地区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出发,针对现阶段海洋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建立有效的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已经成为重要基础和先要条件.通过调查绍兴市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而对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作分析,以期充分发挥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作者分析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完善东北地区环境资源保护法制机制的举措:转变环境保护立法的理念,完善地方的环境立法,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建立地方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国际社会进行的诸多努力中,最卓有成效的当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选取京都三机制中,与发展中国家直接有关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作为讨论对象,以当前该机制在中国井喷式发展的现状为背景,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风险的成因及应对之策,能对这一国际环境法律新制度进行较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信仰本民族宗教的少数民族应该和信仰其他宗教的民族一样,在宗教信仰自由方面受到同样的法律保护。同时在法律保护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本民族宗教和邪教、封建迷信,宗教神职人员和本民族知识分子,本民族宗教和宗教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行业协会是由单一行业的竞争者所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在推动区域合作中具有比较功能优势,应该从立法指导思想上尊重社会自身调整、市场自身解决问题的机制,对于行业纪律与惩戒的权威性子以确认,形成行业协会与政府机制的互补关系,行业协调与司法机制的互补、替代与支持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资本为理论框架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指出社会资本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一定关联,社会资本的存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壮大社会资本,包括加强对各社会主体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完善生态管理体制和培育民间环保组织,努力增进政府同企业、公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模式上的善治转变。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已成当务之急。鉴于此,本文在对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价值分析和主要发达国家实施生态农业补偿政策及其取得成效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提出了全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自治权的法律保障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和健全自治权的法律保障机制,是涉及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使自治权能够真正得到全面落实、正确适用的重要手段.法律保障机制是自治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修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点之一.自治权的法律保障机制应由法律解释机制、审查监督机制、平衡争议机制、违法制裁机制构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资源保护问题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资源是支撑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不可代替的重要资源和关键因素.世界各国都在从多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对国内的水资源进行保护.目前,中国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对中国水资源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问题所在,并从法律上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现今人们在重视国家制定法意义的同时,也逐渐审视少数民族法文化的历史进步性问题,并已开始保护既存的优秀的民族法文化的工作。这一工作虽任重而道远,但其价值却是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一是自觉按自然生态规律办事;二是客观评估"人"的作用;三是高度重视当代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抽象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在公有与私有、全球与区域、当代与后代等矛盾之中展开的。它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