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天新 《理论界》2024,(1):24-30
一般认为王船山对《老子》是批评与贬低的态度,其著《老子衍》也被解读为反讽立场,实际上船山道论亦吸纳了《老子》的观点,并作出气学视角的新诠释。一方面,解读《老子衍》需要以船山《周易外传》等著述为参考系;另一方面,《老子衍》中的命题论证亦是船山道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老子衍》晦涩的注释之中,虽然船山没有严格遵循注疏体例对老子原文亦步亦趋,但认为《老子衍》是通篇暗讽也不免失却其本意。船山试图消解老子学说流于功利的面向,同时对老子道论有所去取和转化,彰显道体本动、道无偏倚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正> 湘西草堂本《老子衍》之年代、版式、文字及镌刻湘西草堂本《老子衍》系船山之子王敔弊刻《王船山先生书集》五种之一。《书集》现藏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封面正中镌《王船山先生书集》粗笔大字,两旁镌《老子衍》《庄子解》《楚辞通释》《张子正蒙注释》《俟解》五书名及“湘西草堂藏板”六字,亦皆阔大。《老子衍》一书情况可简述为以下几点:(1)书中不讳“丘”字。按清雍正三年始诏讳“丘”为“邱”,故知此本确系其前所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老子河上公章句》为文本依据,并结合道家所言"养生"衍进到现代社会的种种形态,来探究老子养生之道的内涵及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子衍》是王夫之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现今学界部分研究 者因过度重视《自序》中存在的个别看似批《老》斥《老》的语句,夸大了《自序》在全书中的作用,故多有偏颇之论.在回归《老子衍》注文进行细读与整体性把握之后可发现,在注文中,王夫之对待老子的态度不仅不似《自序》中严厉消极,反而多有认同.以王夫之对老子思想的态度为依据,可将《老子》八十一章大致分为三种情况来展开讨论:有所拨正之处,多倾向于指正老子语言表述上的不够恰切,未能将大道的本来面目呈现清楚;和缓且基本认同之处,多指向诸如不居功、不过度执着、慎武、修身等治国理念;认同并有所发挥之处,则多表现为以儒弘道,借阐释老子之"道"来提出更高层次的理想要求,即儒家"居中""保和"的处世之法,以求实现"圣道使复"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继承了朱熹"老氏之学最忍"、被用来欺诈对手的论断,并引申之。在其儒学注疏中,直接斥责老子为欺诈之小人。但是,在《老子衍》中又不得不尊重其文本,同情地理解老子。于是,其儒学注疏与《老子衍》中对老子的评价便出现了张力。我们认为,这种张力源于他的儒家道统偏见和他缺乏对老子思想深邃性的认识。老子是从天之包容无为的角度,要求统治者仁慈、利物而不争,以感化天下。王夫之却执着于儒家的教化和儒、道的区分,将老子斥为异端小人。王夫之的矛盾态度揭示出,王夫之以儒家的人类福利教化为视角,是不能出于老子之上、切中要害地批判老子的。  相似文献   

6.
<正> 论易不言天而言乾——《外传》卷一乾论之一(原文略)想要弄明《周易》之道,首先应该弄明《周易》对于道和德两个概念的真正含义,泾渭分明地同老子《道德经》的观点划清界限,①摆脱他的影响,才可逐步深入,观其会通,神而明之,应乎万变。我在研究《周易》的同时,先完成了《老子衍》一书,把重点放在专门揭露老子思想的原形方面,与人共见,然后在我的这部《周易》中再阐述我自己的主张,与老子对立,目的就是为了这样可以使读者容易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的出土是 2 0世纪中国老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人们首次得以使用地下材料研究老子 ,老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新特点。帛书《老子》在出土之际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并出现了一批初步的研究成果。 80年代以后 ,其研究逐渐深入、系统 ,学术界对帛书《老子》的价值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肯定它确实可以订正今本的章次错乱及文字的衍夺讹倒等等 ,对于《老子》一书的复原、畅读和确解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 ,过去许多人均据通行本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语 ,论及此乃老子帝王术的中心 ,但帛书甲、乙…  相似文献   

8.
尹振环 《中州学刊》2008,(1):172-176
《老子》,是史官向侯王献上的"南面术".汉文帝离古《老子》最近,而且离战乱最近,所以,他不是用笔墨,而是用自己一生的言行为《老子》的"南面术"作注疏的.后来的唐玄宗,生长于贞观盛世之后,他对《老子》的御注御疏则更多的是从东汉以来的重生、贵生、养生、修身方面来理解的,实是对《老子》重大的负面的修改.不同时期的帝王对《老子》的不同态度,充分折射出了帝王文化与《老子》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哲学富于辩证思维,这是人所共知的。辩证法是一个译名,原出于古希腊。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与西方所谓辩证法相近似的名词,即儒家所谓“辨惑”与道家所谓“反衍”。孔子与其弟子常讨论“辨惑”的问题,所谓辨惑即揭发思想中的自相矛盾。道家则讲“反衍”,《庄子·秋水篇》云:“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反衍即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在先秦时代,辩证思想最丰富的是老子和《周易大传》,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不但在哲学方面富于辩证思维,在政治方面,也显示了辩证智慧,涉及到政治生活中的种种相反相成、对立统…  相似文献   

10.
白奚 《学术界》2007,(6):287-293
《老子古今》一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提出了 "语言趋同"、"文本改善"、"思想聚焦"等概念,揭示了《老子》版本在两千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规律性现象,提出了今本《老子》是历代编校者们有意识地不断修改加工的结果,《老子》的古本并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反而是经过历代编校者不断加工的版本更好、更合理等重要论断.二、从方法论上对古今中西的《老子》诠释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人文自然"、"反向格义"等重要概念.三、用《老子》的古老智慧思考和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问题,对《老子》的思想做出了精深的、富有现代气息的阐发.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尊道贵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登云 《学术论坛》2007,30(12):22-25
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尤其是对《老子》的思想核心问题的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论辩激烈、见解各异.文章力图从文本的思想结构,深入解剖"道"与"德"的关系,进而从老子的人生实践及其所形成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人生观等不同角度,分析老子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的真正创作意图,以此揭示《老子》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2.
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包含有今本《老子》共三十一章的内容,《庄子》一书涉及今本《老子》共十六章的内容,《韩非子》一书引用了今本《老子》共二十五章的内容,再加上《吕氏春秋》《荀子》《战国策》等著作对《老子》的引文,说明今本《老子》一书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至少已具有了其中六十四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在这六十四章中,只有三十八章是完整或基本完整的《老子》某章内容,且它们全都出于郭店楚简《老子》和《韩非子》引《老子》,其他先秦诸书所引《老子》则属只言片语或概述大意。这又说明,到《韩非子》成书时为止,《老子》一书实际只有三十八章完全具有了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今本《老子》的最后定型,应该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统一思想由丞相李斯主持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道与吾/我     
《老子》中的一组重要概念"道与吾/我"的关系在老子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一研究对于揭示《老子》的理性的"道"的概念在汉代被赋予人格神的意味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老子》思维模式,叙事结构和言说方式几个方面来探讨道与吾/我的关系,以期探寻《老子》之"道"在汉代被改造成为人格神是否存在一种理论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老子》文本解读,过去大多以训诂方法为主, “公训公有理,婆训婆有理”成了《老子》解读中的常见现象,由此带来的译文不顺、逻辑不通、意义不明等后果已经或正在显露出来.近年来在“西学”背景下的若干新方法的采用,不仅没有消除过度依赖训诂所产生的“症状”,而且又出现了另造一个“老子”的风险.运用“整体性”方法、“回到《老子》文本中去”的方法、“逻辑之优先性”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来解读《老子》,将有助于《老子》解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玄华 《江淮论坛》2011,(1):66-71
摘抄现象普遍见于郭店楚墓时代,也见于郭店竹简内部。由郭店竹简及三组竹简《老子》内部规律、思想特点可知三组竹简《老子》是性质不同的摘抄本:地位不同:甲组《老子》最高,乙组《老子》次之,丙组《老子》最低。结构、思想、主题不同:甲组《老子》上下篇结构,思想完全儒化,主题是“修道”与“治国”;乙组《老子》单篇结构,思想部分儒化,主题是“修道”;丙组《老子》无一定结构,思想尚未儒化。也无主题。以上反映三者性质不同:丙组《老予》直接摘抄自五千言,是用于修改、重组新《老子》的原始材料,乙组《老子》是修改未完全的本子,甲组《老子》是修改最完全的本子。  相似文献   

16.
竹简《老子》应为稷下道家传本的摘抄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钊 《中州学刊》2000,(1):67-73
本文认为,郭店楚墓出土的三组竹简《老子》,既非三种不同的《老子》传本,也非一种完整的《老子》传本,它很可能是一种《老子》本的摘抄本。从其归属来看,当出自稷下道家传本。理由是(1)竹简《老子》具有稷下道家和会众家的宽容胸怀;(2)竹简《老子》具有稷下道家重视术治的思想倾向;(3)附在竹简《老子》一起的《太一生水》篇,乃为稷下道家遗著;(4)竹简《老子》具有稷下道家积极、求是的学术风格。竹简《老子》作为稷下道家传本,对于我们认识《老子》乃至道家思想形成发展的演化进程将提供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一)《老子》一书是由《道》和《德》篇所组成,后世因之称为《道德经》,"道"、"德"是《老子》学说的重要范畴.但是《老子》中所谓的"道"、"德"与传统观念的道德是截然不同的,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说:"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乃是一般所说的'道德'的反面".此语道出了老之之所谓"道"、"德"的特质.在《老子》学说中提出"天法道",因此"天之道"乃是"道"的表现,而与"天之道"相对立的,则有所谓"人之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认为,这"人之道"就是《老子》当时"一般所说"的"道","天之道"则是它的反  相似文献   

18.
陆建华 《学术界》2006,(2):126-131
本文对尹振环先生证明简本《老子》非节选本、《老子》不是成于一时一人的二十六条证据提出疑义,在此基础上,说明简本《老子》是残本,《老子》的作者是老子(老聃)。  相似文献   

19.
林榕杰 《船山学刊》2010,(4):124-125
《史记》对老子记载较为简略,后人认识老子还应结合《老子》一书。《史记》的相关记载与《老子》书中的某些论述可相互印证。从《老子》等书中可以看出,老子除可说是不同于众外,还可用"少私寡欲"、"知足"、"深不可识"、"有道者"等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20.
张其淦于民国八年十月作《老子约》四卷.他从“黄老之学”的视角来注《老子》,指出:《老子》之道是永恒存在之道,无名;道常“无为”才能“无不为”.黄老无为之治,顺万物之自然本性,不可有意作为使之过或不及;“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不以“仁义”、“圣智”、“巧利”和“政法”治天下.这在近代《老子》注家中可谓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