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范式伴随着对媒介本质意义的再思索而变化,网络时代对媒介重塑了人的时空感知方式的认同与受众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使媒介学研究范式发生了由"作者-文本"向"文本-话语"的转变.网络发挥着建构比较文学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但在精神文化生态失衡的大众传媒时代,网络在打破精英塑造神话的同时,也无法抵制文化消费主义浪潮的侵袭.网络对比较文学生态话语整合与解构的矛盾,给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原本只应用于军事的网络,如今已涉足媒介传播的各个方面。面临网络媒体的强势登陆,电视这种传统的大众媒介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本文通过对于网络与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在特征和属性层面的比较,为电视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建言建策。 相似文献
3.
陈红莲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容易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网络暴力直接拷问着公众的媒介素养,全民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亟待实施。 相似文献
4.
5.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定位于精神心理层面的网络文化,突出表现在网络语言、网络 文学、网上动漫和网上娱乐等方面。网络的技术特性使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创新性等特 征。网络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崇尚平等和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中个体化媒介权及其法律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权利在法律调整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本文结合网络的社会属性、技术性探讨网络中之权利——个体化媒介权,并对该权利的法律调整提供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网络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大学生作为网络发言权的主力军,其媒介素养的培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网络话语权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受到多种挑战,介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大学生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方式、有效程度和批判能力存在不足.从网络话语的发言权、主动权、表达权、监管权四个方面入手,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8.
徐铭瞳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79-81
网络首发是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全链条再造,是中国数字出版领域的重要尝试与变革.本文对网络首发出版模式概念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指出我国当前对网络首发出版模式的认知程度仍在可持续挖掘的范畴内,认为当前的新型出版模式背景下,我国的学术期刊编辑应转变出版思路,加强媒介素养,强化网络编辑技能,加快网络首发出版模式的发展步伐,协助促进我国学术事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微博媒介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微博的出现更是给公共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并最终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微博是草根媒体中最耀眼的明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以梳理公共领域理论发展脉络为基础,提出网络公共领域的概念,从低门槛效应、交流开放平等、传播速度快、舆论放大等方面探讨微博作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媒介的可能性,同时也从微博信息口水化、公众消逝速度快、数字鸿沟、娱乐倾向方面论证微博在形成网络公共领域方面的弱势,确认微博可以作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媒介. 相似文献
10.
李维娜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Z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聊天来进行交流.网络聊天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使网络聊天语言具有了许多其它语言变体所没有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书写、词汇、句法、语篇等各个层面.本文运用会话分析理论从语篇的层面对网络聊天语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信息社会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全社会的媒介化存在。大学生是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当代大学生年轻有活力、个性鲜明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独特的话语权。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构建大学生网络公共言论责任感,有利于维护网络空间的气朗风清。本文对数字媒介时代大学生网络公共言论责任感现状及缺失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2.
13.
林凌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3-78
以保护性立法价值观指导媒介融合立法工作应该成为媒介融合立法的基本路径。媒介融合立法包括三个基本路径:以保护媒介融合发展的市场逻辑为法律基点,调整媒介融合的政治逻辑和市场逻辑冲突;从媒介迭代规律出发,调整媒介融合发展的内生性冲突;从保障媒介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调整网络媒体与网络产业的外生性冲突。 相似文献
14.
李颖凯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23-28
网络数据信息安全、网络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索网络传播规律及网络交互本质是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网络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媒介,在融媒体时代愈发突显其“元媒介”特性,是整个人类生产交换、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人际交互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此时代背景下,厘清网络的“元媒介”效应及其对文化主体的重塑及异化,有利于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网络的“元媒介”特征及其对主体的重塑和异化主要表现为网络对主体认知、行为产生的整合和重构效应。这些异化与重构现象的根源在于三组动态反应链条的交互作用:数据表象与表象思维、定向数据与主体行为、数据霸权与资本逻辑。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进一步探索破解网络“元媒介”异化与重构的现实出路,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加强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郑中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8-32
运用现象学理论对网络聊天这种新的互动行为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澄清一般公众和研究者视野中对网络空间这一实在的双重偏见和误解,并时网络聊天这种交流行为做出冷静、客观的评价,拓宽新的科技发展历史情境下的"真实"概念的认识范畴. 相似文献
16.
杜圆圆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87-89,97
采取文献研究的方法,由媒介素养教育角度出发,论述了网络原创文学是当代"浅阅读"潮流中的一股中坚力量,但其中充斥着肤浅化和庸俗化的倾向.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针对网络原创文学而言,大众应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媒介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以此来应对网络原创文学在"浅阅读"风潮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媒介形态与新尺度——“媒介分析理论”的宏大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66-69
“媒介分析理论”一反内容分析的惯常套路,注重研究媒介形态自身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考察社会的另一种角度。本文以这一理论卓有建树的四位学者,即英尼斯、麦克卢汉、利文森和梅罗维茨为分析对象,探查媒介分析理论的独创性,以引起人们对这种研究方法的重视,推进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刘霞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22-25
互联网作为复合型传播平台,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发展,在很多高校甚至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校园局域网,学生在信息获取、交际、娱乐和生活等各方面对网络形成了很强的依赖,"高校网络亚传播圈"现象逐渐形成。"高校网络亚传播圈"丰富了高校学生的人格特征,满足了他们多方面的需求,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亟待加强,应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系统实施。 相似文献
20.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33-142
为了探索网络语境中媒介沉浸对用户社会认同的影响机制,以语义沉浸、表象沉浸及情景沉浸为自变量,社会认同为因变量,自我概念与群际识别为中介变量构建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发现:(1)网络语境中语义沉浸、表象沉浸及情景沉浸分别通过自我概念及群际识别的中介作用,对用户社会认同产生显著负向影响;(2)语义沉浸对用户社会认同的影响效应最大,表象沉浸次之,情景沉浸最小;(3)语义沉浸、表象沉浸及情景沉浸对用户社会认同的影响效应,在用户的人口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该研究结论,可对媒介沉浸类型进行甄别和分类,从而实现网络空间的差异化监管、引导和治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