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2.
追寻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一直是人类不倦探求自然奥秘的基本心理动因之一。通过分析石里克关于经典物理学中的因果原理,统计研究中的因果关系,新物理学(量子理论)中的因果性的论述,最后得出现代科学必须放弃因果原理的绝对真实性而只能满足于概率性的预测这一结论,然后给予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4.
因果关系是人工智能实现从感知到认知需突破的关键问题,因果推理对于构建可解释的机器学习模型至关重要。用概率解释因果关系是一种自然主义观点。因果贝叶斯网络的运用表明,发现因果关系的人工智能归纳法面临因果马尔可夫条件的客观性解释难题。为保证归纳的因果模型符合我们理解的因果关系,因果认知理论体现了一种认知转向的非实在论立场。因果推理的认知进路昭示着概率理论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主观与客观从对立到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因果推断理论是休谟整套人性认识论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休谟对因果推断的过程进行了揭示,并指出因果推断是人们在"物象恒常会合"基础上的习惯性联想。而对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问题,休谟给予了解释,即必然性观念是人心中的一种主观信念。因此,休谟认为因果推断实质上是一种可然性推断,这也正是人的认知限度和认知过程的张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人类是一种具有因果观的存在者,这种因果观经由人的意向性介入了人化自然的实践行为,从而在人化自然的行为中扮演了必要条件的角色。从纵向的人类史视角看,人类发生了从轴心时代的整体因果观向近代科学的动力因因果观的嬗变;伴随这种因果观嬗变的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从关心、照料及守护自然到轻视、奴役及剥夺自然的转变,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从整体性关系到对抗性关系的转变。这一方面揭示出,因果观的代际嬗变参与了自然命运的代际更迭;另一方面启示着,重铸因果观不啻为改变近代自然危机的必要条件。重铸当代的和谐因果观,实质是为扭转人化自然的奴役行为实现观念上的先行革命,最终在实践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休谟的因果现是其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现了休谟对人类知识问题的思考.本文从知识论的角度探讨了休谟的因果观.休谟的因果观的实质是对人类知识的确切性提出怀疑.他的哲学体现了对独断的理性精神的否定批判.休谟哲学以经验主义为起点,以怀疑主义为方法,最终以功利主义为归宿.  相似文献   

8.
基于统计学的视角,珀尔等人构建了一套能够将预测、干预和反事实算法化的因果语言,通过因果模型表征因果知识,进而给出因果关系的形式化、数学式的定义.HP定义是一种应用性定义,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因果定义的基本要求:时序性、相关性和不间断性.HP定义可为人工智能领域表征因果知识提供方法,为确立实际原因提供一般性原则.但是,在一定模型中成立的实际因果关系须依赖于语境,模型的选择具有主观性,而并不是在普遍意义上成立的因果关系.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面临着变量是否合理的问题和非递归性因果关系表征等困境.  相似文献   

9.
因果必然性问题,关涉到自由(自由的因果性)和必然(自然的因果性)的关系问题.康德不否认自由和必然的同一性,只是否认了人认识此同一性的可能性.但是,康德并没有彻底割断自由与自然的联系.通过先验自由的直接联系,我们可以发现自由与必然的本源的统一性.通过这个本源的统一性,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因果问题,并且对康德因果问题解答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早期围绕着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问题所展开的与当时各种形式马克思主义阵营的辩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历史问题的理论探讨.黑格尔的辩证法被阿尔都塞界定为表现因果观,而《资本论》以实践形式隐藏着的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改造”,即由表现因果观转向结构因果观或者“多元辩证法”.马克思辩证法区别于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基础的传统哲学之处在于,它将认识过程中的认识对象与现实对象作了根本性区分,否定了传统哲学所固有的各种“二元对立”模式,从而实现了一场认识论的根本转移,即从同一性到差异性,从“目的论”转向反“目的论”,从历时认识走向共时认识.历史由以往简单的线性脉络走向了复杂的不平衡发展脉络,任何认识都是建立在既与的复杂整体的特殊不平衡结构基础上的.阿尔都塞的不平衡性的结构因果观意在表明各种宏大历史的终结,其对认识过程的祛魅,意义不在于揭露了意识形态本身的虚假性,而在于表明了意识形态与人们复杂的日常生活的合二为一.尽管阿尔都塞对当时各种形式的人道主义潮流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判,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历史“整体”而遁入虚无,差异或者不平衡性并非绝对性的,正是这种不平衡性构成了整体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劝惩之作,《阅微草堂笔记》劝惩的方式可分为宿命论和因果观。宿命论是唯心的,而因果观则含有唯物的成分在内。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论中休谟将因果知识定位为或然性知识;进而认为必然性是因果关系不可缺少的前提,从中引发出为何凡事必有因,为何特定因必有特定果,以及何为因果本性,何为因果推理信念本性等问题。休谟认为因果关系产生于思维习惯,因果信念产生于心灵对恒常会合的感觉印象有一种强烈和活泼的知觉,因果必然性是我们想象的习惯性转移。  相似文献   

13.
因果观念是人们从事翻译活动最基本的逻辑前提,翻译要以事件的因果分析为中心,才能使原文的因果结构在译文语言中得到准确再现。事件参与者之间的语义结构是分析事件因果结构的关键,人和事物都可以作为事件的参与者。研究事件参与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分析子句主语、宾语和介词强制成分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系统理论的第三次浪潮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来描述社会过程,尤其是描述社会系统的群体经验生成过程,过程思想则为探究这个问题提供了原则性的分析工具.过程思想构建出一种经验分析模型,强调感受经验、感受经验的传递、客观经验的突现、过程因果效力的建构等层次性特征,以系统群体经验与个体经验的关系互动为基本分析对象,为描述社会系统的群体经验生成及其原因提供一条新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因果解释与机制解释不同,前者强调“依赖关系”,后者强调“产生过程”。雷林内指出生态学因果解释是可错的和不充分的,需要推进到生态学机制解释;达登坚持因果解释必须要由机制解释替代。佩斯拉鲁则对此予以回应,认为生态学机制解释虽然能够回答机制是如何发生的,可是无法对整体因果关系进行解释,生态学因果解释可以是充分的和不可替代的。事实上,对于生态学认识而言,两种不同的解释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并且能够相互完善和补充。对生态现象进行解释时,我们可以采取综合的进路。  相似文献   

16.
历史因果律与自然因果律不同,历史学中的"因"只起一种影响或促进作用。章学诚认为历史事实包括了"言"与"事"两部分,"事"的出现是英雄与时势的结合,"言"的产生是作者时代际遇和性情气质的结合。历史事件是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反应与选择。历史事件的因果解释由后视者来完成,因此历史不断地被改写。  相似文献   

17.
考察源于两类语序的英语因果复句的汉译句732句,研究英译汉任务中英语复句语序对汉语"因果"概念表达的影响,发现英语原句语序对译句复句语序、关联标记模式、因果关联词选择影响显著.汉语因果复句表达"因果"概念是通过复句语序、关联标记模式和关联词三者配合进行综合表达,而时间顺序原则、突显识解、主观性识解三个认知机制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自制是一个古老而又艰深的哲学问题.戴维森的研究为不自制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可贵的进路.不自制是非理性的两大情形之一,它与戴维森的合理性理论、行动理论、意义理论和真理论都密切相关.戴维森通过引入行动哲学中的因果解释理论来解决不自制问题,从而一方面拓展了当代分析哲学的问题域,另一方面也消解了一个似是而非的非理性悖论.  相似文献   

19.
根据群案普查和个案跟踪所得语料,对5岁前汉族儿童习得因果复句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初步得出一些规律性结论:因果逻辑思维能力、心理认知水平、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是儿童习得因果复句的重要前提,模仿与图式固化手段的运用是儿童习得因果复句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认为 ,在确定专名指称的过程中 ,不需借助于摹状词 ,也不必了解专名的涵义。因为专名是固定指示词 ,专名指称的确定能通过因果链条一环一环的传播开来。本文认为 ,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是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