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用绿色建筑思想来审视蒙古族传统民居的演变,发现蕴藏在其中的绿色含义,挖掘蒙古族民居与住区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技术、适宜技术和可能利用的新技术.以求在继承民族文化与传统的前提下,实现草原住区生态平衡、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蒙古族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要研究与蒙古族文化具有孪生关系的蒙古学;要研究影响和制约蒙古族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现实状况;特别要从蒙古族文化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出发,认真总结蒙古族文化发展战略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蒙古族文化研究提供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在比较蒙古族建筑历史与现状和阐述其成因、特点的基础上,探寻出蒙古族建筑中体现出的文化适应与变迁。同时总结提炼出蒙古族建筑中的元素精华,为他人的研究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特殊的社会文化生态,散杂居蒙古族有着独特的地域、身份和文化认同,散杂居民族特征非常明显。作为移入族群,重庆蒙古族形成了对族源地和居住地的强烈地域认同观念。同时,重庆蒙古族还体现出以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民族认同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重庆蒙古族固然体现出对国外蒙古族民族属性的认知和认同,但同时也强烈关注到国籍与族籍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巨大差异,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之一。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内涵,是在农业文明时期,通过畜牧业生产方式而体现的蒙古族牧民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外延,包括种类上的“五畜”和时空上的界定。时间自蒙古民族形成到清朝末期,空间以蒙古高原为轴心地区。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天命论思想作为古代蒙古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蒙古族族源传说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把蒙古族族源传说置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中进行探源,可以看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蒙古人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根源为天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青海蒙古族当代小说创作主题为主线,在阐述20世纪80年代青海蒙古族小说创作基本概貌的基础上,总结得失,并对青海蒙古族当代小说创作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尚色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文化元素与符号表达。蒙古族在其日常生活中崇尚白色、蓝色、红色和金色,这些颜色除了出现在其民族的美术作品、日常生活器物与服饰以及传统建筑蒙古包上之外,也反映在其城市建筑的色彩上。在蒙古族占主导地位的境外城市乌兰巴托,城市建筑色彩的蒙古族特色比中国和俄罗斯的蒙古族城市更多体现了蒙古族尚色习俗。通过对蒙古国乌兰巴托城市建筑色彩的分析,说明城市建筑色彩对构建民族城市风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节日民俗是反映蒙古族牧业生活特征的文化形式。动物是蒙古族文化起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文以动物这一视角作为切入点,对那达慕盛会进行个案分析,从动物学溯源的角度力图挖掘蒙古族文化与动物相对独特的关系,剖析了动物元素在蒙古族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蒙古族节日民俗中蕴涵的动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和谐相处的一种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0.
综观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原理的普及和文学民族性的理论探索、蒙古族当代作家作品批评、蒙古族诗学理论研究、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宏观解读等方面尤为突出。要想构建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语境,探索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首先,必须强调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独立地位和健全品格。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不应像过去的批评那样追随于作家的创作之后,成为蒙古族当代文学作品的附庸,而应具有超前性和预测性。其次,必须强化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格局,多元共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事实,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11.
我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河北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些地方。绝大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民都使用着本民族语言,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兼通汉语,青海省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藏语,新疆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维吾尔语,还有少数蒙古族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而转用了其他民族语言。 蒙古语言文字不但是蒙古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而且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其他省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文化流传至今,仍然具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其特征有蒙古族文化与汉、满、藏族文化的互补,民间文化与作家文化的长期共存。蒙古族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让这种文化延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3.
青海蒙古族盟旗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盟旗制度是明清到民国时期在我国蒙古族地区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权组织形式,青海蒙古族地区也实行了这一形式。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其内在的原因,但青海蒙古族所处的以牧为主的生态环境与以地域为本的盟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相适应性,最终成为青海蒙古族社会衰退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族源传说起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把蒙古族族源传说置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中进行探源,并指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蒙古人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它产生于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以前的前历史阶段,在天命所生型族源传说的雏形上逐步发展成为诸类型的族源传说。从族源传说所反映的经济文化类型来推断,它传承于蒙古人脱离狩猎生活过渡到游牧社会,氏族制解体、早期封建关系得到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是重庆第四大少数民族,大都为元代蒙古人后裔,于元末因战败被追赶逃至四川、重庆等地定居下来。在回顾近年来重庆蒙古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重庆蒙古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以推动重庆蒙古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和西南散杂居蒙古族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是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游牧经济曾经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牲畜、自然与牲畜的关系,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蒙古族游牧经济具有游动性、均衡性、分散性、脆弱性等特征。考察和研究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特征有助于重新认识内蒙古或其他牧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既是蒙古族古老部族的概念,又是地域地理概念。科尔沁文化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草原文化多元一体中的一个重要区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科尔沁蒙古族民歌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主流和代表。社会的变革促使它演变与发展,并给后人留下了传奇和永恒。  相似文献   

18.
伴随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居室配套中的软装饰,家纺产品市场空间巨大。本文力图寻找蒙古族风格与现代家纺产品的结合点,以及可操作性方法。探索具有内蒙古地域特色家纺产品的市场前景,以及开发蒙古族风格系列家纺产品对促进旅游业和建设企业草原文化内涵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开发蒙古族风格系列家纺产品的市场导向和推广方式。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草原文化是蒙古族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研究其蒙古族民歌历史背景和色彩区划分及重要价值,是了解科尔沁文化乃至蒙古族草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开展蒙古族心理研究是发展民族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是由我国民族文化多元性和民族心理的差异性决定的。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掌握人类心理活动规律 ,丰富现有的心理学理论 ,发扬蒙古族优良传统 ,提高蒙古族教育素质 ,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要确立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收集和整理民族心理资料 ,培养大批民族心理研究人才 ,加强与各个毗邻学科的联系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