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从肺病患者的角度对鲁迅与加缪的生命历程、精神世界、文化取向和创作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认为,正是因为漫长而痛苦的肺病体验,使得两位作家在被隔离的状态中,成为各个时代和国族的局外人.对于个人承受的可怕命运,鲁迅和加缪没有屈服,他们从各自的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资源,并对其进行具有现代性的改造鲁迅从<隋唐演义>中获取了肩住闸门的悲剧英雄的意象,而加缪则从古希腊神话中获取了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的故事,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
在鲁学研究的历史中,鲁迅总是以最彻底的反孔反封建的形象被认同.然而,鲁迅精神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传统继承,它从《周易》文化中可以找到源头,在儒家的思想中得以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翻译,产生了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鲁迅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最重要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和改革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鲁迅一生用熔铸着民族传统经验和个体生命体验的思想,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不可取代的精神资源,而"海洋"元素也可视为理解其创作与精神的新思路.从地域空间来看,浙江绍兴、南京、日本仙台、厦门、广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鲁迅的足迹,面海而居的环境与对生命人生的思索相遇,使其精神世界更加敞开,作品中多样的"海洋"物象更是开拓了他的创作视野.从精神层面来看,鲁迅有着开放探索、追求个体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正与海洋文化精神具有某种同构性.尽管鲁迅一生似乎并不热心"海洋",但这并不妨碍他生命中与"海洋"的邂逅,以及文学作品与精神气质中浪漫的"海文化"气息,以此可以窥见"人间鲁迅"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加缪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他将存在主义的思想完美地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此,通过对加缪代表性作品的研究,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分析、探讨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想和其作品中的荒诞世界,从而揭示出加缪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对指导后世的创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敦忠 《学术界》2006,(1):125-131
现代文化学将人类文化划分成精神文化和知识性文化两个层面,鲁迅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深受儒家道德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呐喊》、《彷徨》中主要表现为:强烈的道德自省精神;独特的忧患意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世情怀;重精神而轻物质的价值取向。鲁迅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性改造和现代性转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小说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更为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思想家,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脚印、精锐的精神启迪和巨大的身影.鲁迅的许多作品已成为民族的经典,思想的启示录.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重读、深读、细读,把握鲁迅的精神实质,可以为当代中国大国文化的建设提供精神指引和思想力量.为此,有必要拓展我们的文明视野和知识积累,将鲁迅的精神、鲁迅的作品,与中国历史、文化、文明联系起来,展开渊博而精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黄万华 《东岳论丛》2005,26(4):9-14
抗战时期是形成鲁迅传统最初的也是最有力的时期,它在战争文化的背景上和时空的近距离观照中对鲁迅作出的解读,尤其是对鲁迅精神的理论解读,极大影响了日后鲁迅会在哪些层面上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全民抗战的时代环境,强化了革命领袖对鲁迅精神的权威诠释,也使战时中国文学对鲁迅的解读集中于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但同时,作家们丰富而独异的战时人生体验催生着对鲁迅精神的个性化解读,使鲁迅精神活跃于作家们的文学生命中,鲁迅精神由此成为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郭艳娟 《齐鲁学刊》2004,(3):155-158
《第一个人》的写作是加缪创作的一次未完成的精神返乡。作为加缪创作的最后的杰作,《第一个人》的精神返乡是加缪走出"局外人"的孤独和冷漠,走向"纯洁时代"的精神王国的一次艰难的精神旅行。《第一个人》重返故乡的"寻父"意向预示着加缪在精神上渴望从自己的诞生地寻求教益,从而摆脱那种无乡飘泊的精神危机的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鲁迅精神的内核是他的自由精神 ,从文化心理方面看 ,鲁迅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无所顾忌的个性自由和奋然前行的自由意志。这是鲁迅区别于他人的自由精神——来自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 ,对西方营养的大量吸收。  相似文献   

10.
孤独的精神探索者——鲁迅与张承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角度分析了现代作家鲁迅与当代作家张承志在追问“意义”时的精神形态和特质乃至文化心态的相似性及其现实意义 ,并进而深入探讨了它们的差异性及其形成的动因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1.
地中海的海水与阳光赋予了加缪贫困与幸福交错的生活体验,而古希腊哲学的影响,最终使加缪继承了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形成了一种尊重普遍人性、热爱生活与生命、讲究节制与均衡的"地中海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了加缪的整个思想体系,成为加缪人道主义的文化内核,也是其创作的文化根源及哲学归属.  相似文献   

12.
本文质疑鲁迅思想与近现代人类“民主———自由”文化有着逻辑矛盾的观点,力图探寻鲁迅思想内在的、统一的逻辑构架。在社会历史观的角度上,青年鲁迅已经越过人类文化演进的表象而直取其背后的生命自由意志与“自由—独立”精神;作为一个决意投身文艺的人,鲁迅重视人的精神觉醒、精神创造力量的思路是一种回归其生命本根的思路;而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史而言,鲁迅瞩目人之自由意志、“自由—独立”精神的觉醒的思路关注的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远远没有得到正视的重大问题,看取的是一个民族不断通向新的历史文化进程,包括通向“自由———民主”文化历程的生命本根。  相似文献   

13.
黄健 《学术探索》2014,(6):142-146
依据文化人类学理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因此,价值观是形成作家文化人格的根基,作家的精神信仰则是形成其文化人格的核心要素。进一步说,作家的文化人格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精神特征整合而成的,一是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成的精神图式,二是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成的精神图式。这两个方面的精神图式又分别由血脉人伦情结、社会道德情感、宗教意识、哲学观念这四个层面的精神内蕴建构而成,鲁迅文化人格精神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探究和建构鲁迅文化人格的精神结构,能够充分体现出中西方价值观的交融以及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中国文化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怀中 《东南学术》2006,(3):131-135
本文从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的文化建设切入,概括出鲁迅与中国文化的文化品格,即开放型、批判型和创新型。鲁迅的开放型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汲取世界上属于全人类的积极文化成果,来建设中国新文化,并把中国民族文化介绍到外国。鲁迅的批判型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历来采取批判的态度,进行理性思考,避免了在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两极性”和“单向度性”的片面性,即拒绝外来文化的传统主义,和抛弃传统主义的“全盘西化”的两个极端。鲁迅的创新型文化品格,首先是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其次是鲁迅学术著作的创新,他把文化创新精神提升到关系时代进步、民族命运的高度,同时,他把敢不敢汲取外来的东西,加以创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弱盛衰的标志。鲁迅的文化思想深刻之处,还在于认识到培养新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试论越文化对鲁迅的生成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文化是中华多源文明中最古老、最优秀的区域文化之一。本文在分析和梳理这一区域文化的品质特点时,着眼于越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对鲁迅的生成性影响。本文的结论是:鲁迅崇实疾妄的思维方式、独立叛逆的人生姿态、刚硬坚韧的精神气质和深刻犀利的文章风格,是对越文化的品质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家为现代学术展现的是他们各自的精神现象,而鲁迅为现代学术乃至现代文化提供的则是丰富的精神资源;鲁迅思想中历时性的矛盾和共时性的龃龉,正说明了鲁迅精神资源的复性构造.鲁迅之为精神资源与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经典性意义并不完全重合,它必然存在于人们的不断言说与不断阐释中.新世纪的鲁迅研究应当在较为宏观的意义上确认鲁迅作为现代精神资源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吉鹏 《殷都学刊》2010,31(3):44-46
鲁迅曾经被毛泽东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精神是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被称之为民族魂。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变换,人们对于鲁迅精神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出现了杂音,那么鲁迅精神是不是过时了?鲁迅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到底还有没有作用?价值多大?本专栏以"鲁迅精神与现代社会"为讨论专题,目的是唤醒人们重新认识鲁迅及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许可 《东岳论丛》2024,(1):109-114
1920年中国新文学诞生之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鲁迅的作品及其精神思想传播到殖民语境下的中国东北、台湾地区,对当地的文学文化、思想政治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的思想体系和创作实践具有反殖民内涵。在对鲁迅精神资源的汲取上,两地从启蒙与国民性批判、左翼文学和乡土文学三个重要方面受到共同的启发与借鉴,并以在地化的形式将其转化为殖民抵抗的精神资源。尽管具体语境、过程与方法各有不同,但都对鲁迅的精神思想资源进行了本土化转化与价值重释,最终致力于反抗殖民统治、表达民族意识。鲁迅精神资源在这两个地区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鲁迅研究和殖民地文学研究的视野向更深更广的层面迈进。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文化观十分丰富深刻,本文着重论述了鲁迅文化观中关于中国新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传统文化既要澄清和改造,又要"择取"和"承传";对待西方文化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新文化建设重在"立人",在于重塑"民族魂".文章进一步阐述了鲁迅的这些思想对当前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启迪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为文学创作主体,通过他深刻而独特的小说和散文作品,直接为新文学的成果建设和文体设计、语言策略设计做出了基础性的、决定性的贡献,使得汉语新文学能够从与传统文学的断裂中,以及与世界文学的相对关系中自立自强,独树一帜.而作为文学行为主体的鲁迅,卓越地开辟了汉语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以外的文学行为,包括以文学主体进行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功业.此外,鲁迅还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汉语新文学历史发展中非常独特的文学存在主体,他所构成的文学信息场是中国现当代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是新文化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