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过,本文对丝绸之路在我国西北、西南、东南三个区域内的路线形成与发展作了考释、揭示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连通的网络关系。目的在于展示自古以来,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如何频繁接触、水乳交融和密集荟萃的,从而显示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外关系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的一切对外交通线,都被誉为“丝绸之路”。中国西北部沙漠中的丝绸之路早已闻名遐迩,而中国西南部的一条隐藏在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中的丝绸之路,长久以来却鲜为人知。作者对西南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在中印文化乃至东南亚文化的交流进行了论述。认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形成早于西北丝绸之路,且西南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东西方文化及南北文化交流的中间区域,起到了历史文化的地理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3.
蔚兰的大海,围绕着我们的国土。从东北到西南,我们的祖国有绵延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自古以来,我们的人民就熟悉海、热爱海。“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我们民族崇高博大的胸怀;“乘桴浮于海”把我们的文化传向远方,是我们古哲人的善良愿望,“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对着那缥渺的海市蜃楼,我们的祖先曾产生过多少幻想和传说。因此,对于海上交通,  相似文献   

4.
宋朝与高丽朝之间的海上航路,是中韩两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发展,宋丽海上航线先后经过由山东半岛的登州(今山东蓬莱)至高丽翁津(今朝鲜海州西南)航线变迁为宋明州(今浙江宁波)到高丽的礼成江碧澜亭(今开城西海岸)航线.宋丽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体现了两国物质贸易的繁盛,也承载着两国人文往来和精神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与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与信息时代的关系究竟怎样?这是必须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公平公正、互利互补的商贸往来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海丝之路是世界诸多国家人民共同努力开创的交流发展之路。强调共识,加强沿线国家互动与交流,这是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使命。针对当前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现状,建议加强国内外合作,促进福建海丝历史研究,保护、利用物质遗存,开发海丝文化旅游,面向华人华侨,重视海丝文化的传承教育与宣传。  相似文献   

7.
轴心时代和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具有世界性和总体性的两个重大现象,一为精神突破,一为实践行动。轴心时代是人类面对精神困扰时反省、思考并构建伦理“金规则”的思想觉醒时代,是塑造人类精神与世界观的大转折时代,也是后世“思索历史”的坐标;丝绸之路是人类在世界“十字路口”的方向选择和面对发展困境时向外探索、拓展和交流交融、互利共赢的历史实践。两者的共同点是不同文明体和国家从各自实际出发却在客观上具有了联系性和感知到更多共通性,且都产生长远的历史后效。轴心时代的认识高度和丝绸之路的行动强度共同奠定了人类发展的新向度,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征程。将二者互为参照研究,则可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现象,其理念和经验作为文化和历史遗产对当今全球化时代有重要的启示性和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文化交流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要充分发挥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功能,重视借助国家和对口援疆省市的力量,积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新疆文化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型文化交流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共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是在作者数十年来撰写的有关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文章和讲演稿中精心挑选、合理分类、有机组合而成的一部专著。该著为邓小南先生主编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未名中国史丛刊"之一,2015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中英文目录、前言、正文、索引和后记。前言部分对全书做了精要的概括。正文分为五编,第一编为丝绸之路,包括《丝绸之路与古代新疆》《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几度繁荣、几度衰落,其对构建中西交通、发展中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张骞通西域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发展起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从304年刘渊称汉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这是作为经济文化交流渠道的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唐代的繁荣强大正是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结果。蒙古征服中亚、西亚,统一中国,海内外交通畅通,丝绸之路重现往日繁荣,中西亚各民族仰慕中华文明,故西域人华化甚盛。元末以后,丝绸之路进入了衰落和几乎中断的时期,东西方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之路。我国"一带一路"设想和建设,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给丝路各国带来振兴的希望,使沿线各国人民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对宁夏地区的影响陈育宁中国早在汉代以前,就和南亚、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等地,经过陆路交通开始了丝绸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对于张骞开辟的这条沟通欧、亚、非大陆、起过巨大历史...  相似文献   

12.
希腊化时代的妇女与东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化时代妇女的社会和家庭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它是东西文化汇合交融、妇女经济权力增长、城邦衰弱、古典价值观崩溃和新的哲学思想兴起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希腊化时代妇女地位的考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特征是双向的,在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的同时,东方文化也对希腊人发生了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辽金虽为契丹和女真族建立的中国北族王朝,但在其入主中原汉地的过程中,其本民族的文化形态,由于频繁且持续不断地与汉民族的儒家文化形态相冲撞和融合,从而,辽金王朝,亦呈现出儒化的特征。此种现象,美籍德国学者魏特夫谓之“涵化”。①随着辽金与高丽宗藩朝贡体制的确立,双方在政治往来的同时,亦展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史料的匮乏和分散,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几乎仍是一片空白。而韩国学者李龙范先生所撰《丽丹贸易考》②和日本学者丸龟金氏所撰《高丽与契丹、女真的贸易关系》③,尽管均未涉及辽金与高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米兰沙 《西域研究》2015,(2):134-136
<正>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伊朗学中心主办、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协办的"中国和伊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8~9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共有来自中国、伊朗、德国和日本的近20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提交了15篇学术论文。在两天的议程中,与会学者主要围绕着1.波斯语文献、历史和文学;2.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伊朗语言、文化的交流;3.波斯文化在中国穆斯林群体中的影响;4.近代中国—伊朗外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史的研究非常重要,记得我们的老师翦伯赞先生曾经说过:“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艺术是历史的灵魂。”他还告诫我们:“不要把历史写成一个无灵魂、无生命的东西。”可是,现在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和教学,大多主要讲政治史、阶级斗争史。近几年虽然也增加了  相似文献   

16.
隋炀帝以采取畅通丝绸之路之策,加强隋朝与东西方的联系。为了畅通丝绸之路,隋炀帝实行开放政策,不仅派专人负责对各国使节和商贾进行管理,还加强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基本情况的了解,开通商贸中心市场,搭建与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研究总结隋炀帝开发丝绸之路经济的经验教训,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可以为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亚洲"心脏"阿富汗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地带,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纵深布局的关键一环。基于无边界理论视角,审视中阿文化交流先行战略必然性,建构其互利共赢机制,不仅关乎中国外交与国家安全战略、关乎中阿关系,而且关乎阿富汗民族国家文化重建、关乎中亚地区和平稳定与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坐客满堂,视钩各异” 《楚辞·招魂》在极力铺写“六博”赌戏热烈紧张之时,为什么突然插进这么一句:“晋制犀比,费白日些”。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汉〕王逸《章句》(简称王注)说:“言晋国工作簿棋箸,比集犀角以为雕饰,投之(白高)然如日光也”。这个显然是望文生义的解释甚至控制和影响了现代的一些注解:“晋国所制作之博箸之器,以犀比刻之,(日费)然有光如白日也”。“犀比,可能是犀角制成的另一种赌具。这两句是说,除了六簿而外,还有这种玩意,大家玩起来,费了整天的时光”。  相似文献   

19.
古代巴蜀与南亚和近东的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夏商时代,在富饶的巴蜀大地上,就已诞生了古代文明。近年来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早商时期城址的发现,中晚商时期大型青铜雕像群、金杖、金面罩的出土,正是巴蜀文明形成的几个重要表征。古代巴蜀不但曾经产生过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和城市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至少从商代起,就发展了与南亚和近东文明的关系,成为中国西南的国际文化交流枢纽。有关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中西文化交流史、中西交通史等研究;特别将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到公元前一千年代末的一千多年之间,欧亚几大主要古文明频繁的接触和往来,对于世界文明联为一体的最初萌芽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之隔,二千多年前,中日两国就有了友好往来。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日本经济文化交流更显频繁。(一)据《文献通考》卷324说:日本人“初通中国也,实自辽东而来,”“至六朝及宋,则多从南道。”日本与中国南朝约60年间往来共有八次。我国劳动人民因避乱或谋生大量移居朝鲜,也有不少东渡日本,有的自东冶(福州)出海,经夷洲之北,过琉球到达日本。他们为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