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当时在邢台一带诗歌创作也呈现出繁盛局面,收录到<全唐诗>中的邢台籍诗人就有近四十位,他们以自己出众的诗才,为唐诗的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西诗歌创作中的物我关系,近年来已成为诗歌创作所普遍涉及的又一深刻理论问题.从物我关系角度分析中西诗歌,可阐明诗歌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特点,并揭示中西诗歌境界之分别和共同规律,即,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大凡诗歌皆可依此分类,中西皆然.  相似文献   

3.
唐宋以后,元明清的诗歌创作继续向前发展,各个时代皆有自己的创作和理论特点。尤其是清代,不但诗歌创作有显著的新的特色,而且其创作成就也超过了元、明:几可与宋代诗歌创作比美。 (一) 元诗的发展演变大致以延祐为界。延祐之前是前期阶段,延祐之后是后期前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中国诗歌的感受力是天人合一象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从出世、入世、形象思维方式三方面进行论证,并且详细地阐述天人合一下出世、入世、形象思维的变化.本文认为天人合一思维对我国诗歌创作影响是深远的,几乎涉及到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贵州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中,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几年,是至为重要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国内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贵州的诗歌创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诗人、诗作的大量激增上,而且也表现在诗人的诗学观念、审美心理结构和诗歌的内容、形式、风格技法等多方面的巨大发展变化上.  相似文献   

6.
现存的《诗格》虽对其作者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书中内容对诗歌创作有十分重要的学习和借鉴的意义.此文将从诗歌创作的情与意、作者自身的文学积淀和对诗句的转化能力以及诗歌创作的技巧三方面来阐述《诗格》之格法.  相似文献   

7.
宿月 《西域研究》2012,(3):107-114,140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乐舞南传并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在南朝时,西域乐舞通过西域各国的直接传播和北朝各国的间接传播,逐渐被南朝人民接受和喜爱,深入到南朝人们的生活中,也影响着南朝文人的诗歌创作。到陈代,边塞乐府诗创作数量逐渐增多,边塞诗豪迈雄浑的风格融入到绮靡纤弱的南朝诗风中,在陈代边塞乐府诗中常提及来自西域的乐器胡笳,胡笳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诗中,为南朝的诗歌创作带来了别样的艺术风气。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当时在邢台一带诗歌创作也呈现出繁盛局面,收录到《全唐诗》中的邢台籍诗人就有近四十位,他们以自己出众的诗才,为唐诗的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道路,是从沉郁到振奋,从振奋到低沉,这种创作道路,形成了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是忧伤、悠长的境界,灵巧、晶莹颤动的组合。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基于现实治理之立场,本乎儒家"诗教"之主旨,诗歌创作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因此,他的诗歌创作首先是他政治家品格和胸襟的从容展现.同时,范仲淹辗转各地为官,浏览了诸多大好湖山,诗人将对景物的欣赏和仕途挫折带来的情绪波折,都寄之诗歌,显示其生活审美情趣的丰富多彩.范仲淹为人刚直不阿,充满浩然之气.这股浩然之气贯注到到诗文创作中,形成其鲜明特色,但范仲淹日常待人却极其平易,其诗歌总体风格与之相似,皆以"平和温洽"见长.  相似文献   

11.
梵呗、转读对中国音韵之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转读与四声的发现有密切关系。沈约等人把四声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提出著名的声律理论。发展至唐初,产生了齐梁体格,完成了从古诗到近体诗的过渡。近体诗的发展与胡乐也有关系。中国古诗历来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这是格律诗声律理论的民族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文会友"是中国古代文人交往的基本形式,是文人高雅雍容、文质彬彬的品格风度的体现.它根源于传统礼乐文化,从礼制发展到礼俗,蕴藏着歌诗为礼、缘情放言、"群"而可"兴"的诗学美学内涵,并促进了古代诗歌形态的发展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在中国古代诗学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健 《兰州学刊》2007,(8):145-147
南朝自梁代开始,宫廷逐渐接替世家大族成为诗歌创作的中心,并主宰诗坛一百多年.宫廷创作中心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其中的集体创作方式对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推动了形式技巧的发展和完善,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人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一个地域的文学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相应时期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地理因素、思维与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建国五十年来,青海诗歌创作也正是由于其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加之五十年来曲折的社会政治发展历史,与其它区域诗歌创作相比,呈现出自己特殊的品味,有它自己独到的审美个性。本文试图从青海当代诗歌创作的民族性、宗教性、当代性、开放性、地域性出发,探讨青海当代诗歌创作的内在审美价值和青海当代诗歌发展的基本走向。1:民族性与宗教性。青海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在这块沃土上生活着汉、藏、回、蒙古、土、撒…  相似文献   

15.
从物象到心象的蜕变──论曾有云的诗歌创作敏歧一案头放着6本诗歌集子,禁不住用手掂了掂,沉甸甸的──有云近40年执著追求的结晶.如果理一理有云诗歌创作的轨迹,并大致加以分期的话,《东风集》和《血凝的红豆》当是一个时期,《人生是爱》、《全质响箭》、《秋恋...  相似文献   

16.
史伟 《兰州学刊》2007,(6):131-134
诗歌创作中的所谓"时文故习"或"时文习气",是元初诗坛一个重要的、值得关注的现象.该论文就何者为时文,何者为"时文故习"或"时文习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就"时文故习"或"时文习气"对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诗法理论的渗透和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细致的分析,认为"时文故习"或"时文习气"对于诗学理论、诗法理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诗歌创作模式和篇章结构的起承转合的方面,这样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其中科举制度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7.
“知人论世”作为中国文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批评方式,涉及研究作家作品时要参照其生活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唐代文学家权德舆的诗歌创作受其家乡润州地域文化影响比较大,在诗歌意象上较多地使用练湖,在诗歌语言上学习楚骚文学的语言艺术,在诗歌风格上借鉴齐梁体诗歌的创作模式.权德舆诗歌创作所取得的成绩与他家乡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为历代遗民中颇具特色的士人群体,南宋遗民诗人在共同的悲愤忧患与隐匿遁世的心理激发下,将先贤杜甫与陶渊明作为吟咏效仿与精神寄托的对象.于是,宗杜与祖陶式的诗歌创作便成为其心理认同的外化.遗民诗人的这种心理认同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有力诠释了“客观存在决定诗人心态、心态特征影响诗歌创作”这条基本的文学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9.
江淹是南朝著名文人。他生于刘宋,卒于萧梁。一般把他看作齐、梁诗人。齐、梁时代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这时候的诗歌创作与批评产生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新变因素,这对后世诗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由于诗歌创作与批评风气的转变,齐、梁两代的诗人在风格上一般都有绮艳纤  相似文献   

20.
抗战爆发后,很多进步作家投入到抗日救亡的爱国文艺创作中,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的王统照也毅然以笔为枪,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史无前例的战斗中。而这个时期,王统照的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早期的婉约浪漫转变为气势磅礴的战斗诗篇。本文将简要评述抗战时期王统照的诗歌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