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4年的1899年,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作的《武士道》在美国出版后,武士道也像樱花一样,作为日本的象征而名扬欧美诸国。伴随着日本举世瞩目的近代化成就和经济奇迹,伴随日本成为东方的战争策源地,武士道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熟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社会的"武士道热"一浪高过一浪,数学教授藤原正彦的《国家的品格》一书,甚至提出要以"武士道"和"物哀"来提升日本的国家品格。本文拟通过考述武士道的源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武士道精神。  相似文献   

2.
一、各家的看法 对于东巴文字创制时和发展中是否受到汉字启发与影响的问题,各家看法不一。 唐兰先生说:“世界上旧有的及现在还存在的文字,种类很多。其中有些是和中国文字(指汉字——笔者)有亲属关系的。中国西部有椤椤(指彝族——笔者)么些(指纳西族——笔者)等文字……”唐兰先生的意思是汉族的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之间有着亲属关系。李静生先生认为:“纳西先民创造的文字不可能与汉字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日本现代法哲学思潮源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当代日本法哲学中的新康德主义法哲学、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和法社会学思潮源流的考察 ,可以揭示出当代日本法哲学三大流派的渊源和相互关系。当代日本法哲学的三大思潮在诞生时具有同根同源和相互影响的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将法哲学作为一门科学而从不同角度、侧面对法的本质问题和法的现实功能所做的不同方法的研究。日本的现代法哲学虽然充满了国际色彩 ,但缺乏体系性和对本国法律文化的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律令体制解体后,从班田收授法中解放出来的农民阶层迅速成长起来。而从农民中崛起的在地领主阶层成了日本中世社会形成的基本要因。在古代社会末期的动荡中,领主阶层为保障对土地的权利,建立起武装组织,走上武士化的道路,并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中,逐渐以土地所有及其生产物的分配为基础构建起稳固的主从关系,最终发展成稳定的武士团。作为领主阶层的完成形态,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进出中央政界,最后夺取政权,揭开日本中世封建制社会的帷幕。  相似文献   

5.
马文化传入日本有两次,第一次是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第二次是五世纪后半期。马文化是在日本没有马的情况下传入的,其背景值得研究。第一次马文化的马具有两个明显特征,马鞍分A型和B型,都发源于朝鲜半岛南部。A型可能属鲜卑系,B型因资料缺乏,尚待研究。两型马鞍的差别并不单纯是前后关系,呈现出马文化向日本传播的复杂背景。日本早期马具起源何处?通过中国辽西出土的马具证明与中国东北地区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日本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285年,汉字、汉籍从朝鲜传到了日本,结束了日本无文字的历史。在以后的五百年中,汉字成了日本的通用文字。随着汉字在日本的普及,日本开始用汉字来注日本语的音,经过一系列的简化,形成了注读日本语音的注音符号——片假名。而后又创造了平假名,从而形成了日语片假名和平假名两大系统。这两套字母都是从汉字脱胎而成,但它标志着在公元八、九世纪日本已有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日本文字使用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表记方法。从起源上看,借用中国汉字,采用混合表记法,不仅在短时间内丰富了日语的词汇,完备了其文字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使日语具备了超出其他语言的受容性和融合力。日本的文字和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促进了"和魂"与"汉文化"和"洋文化"的融汇与改造,从而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8.
日本在汉字传入以前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的传入,对日本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使其在使用和假借汉字的过程中逐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中包括平假名、片假名,还包括表现日本文化特色的国字。严格的说,中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两个使用汉字的国家。本文主要考察了汉字在日本最初的用法,论述了假名的产生过程以及日本国字的释义,对与中国汉字相关的几种日本文字做简要、基本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字的历史分期和发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5年开始,我研究一个理论课题:汉字在人类文字中的历史地位.这不是褒贬古今,不是占卜未来,这是认识自我.这里略谈我在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我的初步探索,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有文字的和无文字的社会--对记忆的记录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文字之前 ,集体记忆就已经以实物的、礼仪的和传统的方式存在。文字的产生不仅使得记录和储存成为可能 ,而且也极大地扩展了文化内涵的外传空间。为防止文化传统在交流中丢失原意 ,古代文明发展起了特别的阅读文化 ,强调对文字文献的集体学习和注疏阐释 ,并通过强制记诵的方法把社会教育的内容灌输到学习者的头脑中  相似文献   

11.
一、日本人与汉字古代的日本是个只有语言没胡文字的国家。大约在四世纪初,汉字经由朝鲜传到日本。日本人接触汉文汉字后即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除积极学习掌握汉文外,还试图用汉字表记日语。汉字本来是表记中国汉语的文字。它是以甲古文为原形,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演化而成的表意文字。汉语的语序、语法、发音都与日语完全不同。用表记汉语的文字来表记日语,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了。但是,古代的日本人并没有因此而却步。为了能够顺利阅读汉文,使用汉字,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缩小汉字与日语之间的差距。在阅读汉文方面发明了  相似文献   

12.
古代日本没有文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使用汉语言文字作为其交流的工具。在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通过吸收和借鉴汉字的草体笔画及正楷的偏旁部首,逐渐地发明了假名。假名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民族文字的诞生。由汉字和假名为主组成的日本语,加快了日本的文明进程。汉语言文字在日本古代文明进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发展"这一术语几乎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在世界各国使用频率非常高。厘清这一术语在中西方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下的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变化,可以动态地把握其形态,既便于理解"发展"与"development"在不同时代的真正内涵,也便于理解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20世纪及21世纪人类的诸多开发实践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反思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探讨指导实践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探索与人类的生活及生存息息相关的发展理念的方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六日致日本增田涉先生信中说:“《域外小说集》发行于一九○七年或一九○八年,我与周作人还在日本东京。当时中国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想加以纠正,才干起来的,但大为失败。第一集(印一千册)卖了半年,总算卖掉二十册。印第二集时,数量减少,只印五百本,但最后也只卖掉二十册,就此告终。总之,在那年(一九○七或八年)开始,也就在那年结束,只出了薄薄的两集。余书(几乎是全部余书)在上海和  相似文献   

15.
中日文化交流渊源流长。本文从日本五个历史时期(古代,镰仓、室町时代,江户幕府时代,明治维新以后)论述了汉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文章指出在长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民族从学会使用汉字,到大量吸收儒家与佛学的思想,不断地从汉文化中汲取营养。即使在明治维新以后,提倡向西方学习,也随处可见受汉文化影响的印迹。日本在学习和借鉴汉文化中,创造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日语文字体系的宽容性与日本的国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语文字与其他语言的单一文字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多样性。外来语在日语词汇中所占比重之大、来源之广在世界上颇为罕见。这表明多样化的日语文字体系在借用外来语方面具有极大的宽容性。外来语数量的多寡,与一个民族国际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尽管借用外来语的能力同时涉及文字等语言层面和文化等非语言层面两方面的因素,但是就语言层面而言,日本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踏上汉化和欧美化的道路,沿着国际化道路不断向前迈进,以至形成今天多元文化共生的局面,主要归功于日语所特有的、可兼收并蓄且适应跨文化交际需要的多样而宽容的文字体系。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的源流和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存在”为轴心的思想 存在主义是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一种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想流派。 这个流派尽管被人们统称为“存在主义”,实际上其中包含着各种内容颇不相同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由此而有德国的“存在哲学”、法国的“存在主义”等提法。不过,他们都宣扬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企图“在‘存在’这个概念的名义下,使现今活着的人们发现和领悟作为与事物不同的人所特有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国汉字和字母书写系统(表音文字)之间的比较,展示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典型所具有的属性。本文首先运用了认知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的观点探讨了汉字的“意象”和“全息”;然后对一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传统观点(如汉字比字母文字复杂、落后)进行了讨论;最后文章提出汉字有其存在发展的理据,应充分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
当我们读德国小说家E.T.A霍夫曼的小说的时候,读英国小说家勃朗蒂姐妹的作品《简爱》或《呼啸山庄》的时候,读美国小说家爱伦.坡、福克纳或卡波特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作品中都有一些神秘离奇、阴森恐怖的东西,使我们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在文学上,一般把这种充满神秘恐怖,气氛令人压抑的小说称为哥特式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