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个现实性问题。我们必须建立和创新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的培养机制,具体途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规范和扶持大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强公民建设的环境,完善学校制约机制,切实推进大学生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本文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成长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学生公民意识薄弱的成因,并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公民意识教育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当代大学生存在缺乏公民意识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公民意识教育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当代大学生存在缺乏公民意识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武强 《管理科学文摘》2009,(19):203-204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学校是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公民教育实现公民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公民意识是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但是由于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对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公民意识淡薄。提出根据实际安排公民教育的内容,用用多种教育方法,提高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6.
积极开展地方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弘扬我国文化精神,强化社会的文化底蕴,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一、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信息素养的内涵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能力之一。为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世界各国都积极开展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形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联动、各具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以下通过文献调研和整合,在充分把握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来体察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张海玲 《办公室业务》2013,(19):233-234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作为有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地点,应加强对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以利于大学的健康成功,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对中职生进行公民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守法的公民意识,以形成一种公民文化是提高中职生法律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论文在阐述公民教育、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是构成公民意识等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具有认识事物早而操作能力差、参与意识强而合作意识弱、重视自我效率而缺乏奉献精神等新特点。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入学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常规环节中创新工作方法。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情况,创新工作思维,广开特色教育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的心坎里。  相似文献   

10.
只有培养合格的公民,使社会成员真正具有社会主人所拥有的意识与素质,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的科学、健康发展。说到公民教育不能不谈我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封建专制性质的文化,它与公民文化是相对立的。这种文化对我国社会成员公民意识的形成具有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这里主要谈一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对公民意识的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医学院大学生是未来人民医生,他们道德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千万公民的健康。因此,在当今复杂社会的新形势下,对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相关工作者能引起重视,从而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2.
李艳  杨源 《决策探索》2014,(12):48-49
党的十八大报告顺应我国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观念,提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融汇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也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现代社会培养的公民,应该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公民素质。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主力军---大学生,其公民意识的强弱与公民能力的大小,能否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国家公民素质,承担起现代社会中的公民责任,是我国高等院校是否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所以,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青年大学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行为选择的基本遵循,作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3.
感恩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德育应重视大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并引导学生培养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大学生成为知恩图报、能自觉担负责任和义务的全面发展人才。  相似文献   

14.
公民意识是社会公正、和谐的关键,把公民意识的培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构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健康的公民意识,即认清自己的权利、义务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的因素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人”的培养过程中,应该重视公民意识教育渐渐成为一种共识.中职学生是中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公民意识状况既具有一般中学生的共性,又具有中职学生的个性.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生公民意识的要求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针对一些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道德滑坡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信誉度,我们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巧妙激发其感恩情感,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使得高校各类案件案发率不断升高,这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弱点是分不开的。因此,高校必须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但是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安全保卫工作的需要,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对于遏制高校的案发率、维护校园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涂纯英  王飞 《决策与信息》2011,(11):162-162
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有其特别的含义与现实价值。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式微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从革新感恩教育理念,倡导立体多维教育观念等方面提升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自2008年电视调解类节目不断涌现并迅速走红后,由于其容丰富、生动直观等优势,深受广大观众的关注,其所具有的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价值也引起专家和政府的重视。本文以电视媒体为例,深入探讨电视媒体调解的功能和做法,寻求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公众法治意识的提升来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
  一、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概述
  国内学者在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模式设计上,可分为宏观方面的“客体外生型培育模式”和微观方面的“主体内生型培育模式”。“客体外生型培育模式”强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完善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1“主体内生型培育模式”则强调要从公民个体层面,将相关的法治理念和精神诉求深植于公民的人格系统,形成一种内涵有法治意识的公民文化,而后又将这些价值观认同或公民文化转化为外在的行为模式。2笔者认为,无论是外生型还是内生型培育模式,在公民法治意识培育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公众的认同,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及有效的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需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而认同是公民法治意识形成的前提和关键。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认同是个体对规则本身的意义认知,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唯有认同“人”才会不折不扣地遵从和执行制度规范。因此,如何实现大众对规则的认同,是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学生网民既可能是网络健康文化的主要创造力量,也可能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制造者和受害者。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出发,探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扩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