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小丰 《求是学刊》2004,31(3):105-109
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创作中的两大主题———孤独和死亡,再现了伍尔夫在描写现代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方面所达到的深度,并分析了伍尔夫在其生理状况和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孤独及死亡感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贺苗 《学术交流》2006,(5):163-166
陈染是20世纪女性个人化写作的领军作家,她将个体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以其前所未有的孤寂、凄美、绝望,传达出女性个体所独有的身体、心理体验。她思索着人的孤独,憧憬着死亡的美丽,并将其指向人的生存价值。可以说,孤独和死亡意识是贯穿陈染小说的两条主线,也是其小说所要展现的更为深远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王宗杰 《学术交流》2007,(9):163-165
在当代日本小说中,很少有作家像吉本芭娜娜这样集中、多元地在作品中阐释死亡的主题。她的小说以现代城市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当代人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适应;对就业竞争的无奈;对名牌消费潮流中的物欲愿望的反思,等等。作品阐释了后现代思潮冲击下城市青年在懒散、平凡的表象之下,内心世界的彷徨、孤独、奋争,表述了日常发生在身边的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的死亡现象和面对死亡向死而生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民歌:生命的悲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晓阳 《唐都学刊》2000,16(3):41-45
在汉乐府民歌中,歌者倾诉了感慨时世的忧愤、遭遇孤独的悲愁;抒发了面对死亡的哀伤、生命脆弱的感叹;感人命难保,须及时行乐,觉求仙虚妄,当直面死亡。将对生的悲愁、对死的哀伤、对永恒的追寻,化作了一曲生命的悲歌。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坛宗主等表象背后,与一般宋人笔记和当今文学史所显示的大相径庭,欧阳修晚年人生的底色其实是衰痛、哀恸与孤独.他外在的事功显赫,文学的成就辉煌,但他肉身的早衰病痛、面对小儿女相继死亡的精神哀恸,以及敏锐心灵所体会的生命孤独,种种忧伤缺憾却并不因此而得以抚平.论文拟藉由欧阳修诗文、书简、表状中并不完整的自我言说,对其迥异于表面风光的生命底色作深入幽微的掘发与阐释.  相似文献   

6.
孤独是主体与对象(自然、社会、信仰)相疏离的深度心理体验,个体的孤独源于主体需要与实现可能性、主体超越意识与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孤独的作用是多层面、多向度和辩证的,对城市秩序而言,孤独是建构性与消解性的统一。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孤独率先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在当今决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会的孤独不仅具有城市世界的普遍共性,其传统文化中家宗教、家信仰的抽离必然使中国的城市孤独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因此,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心理秩序、城市秩序的具体路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孤独是主体与对象(自然、社会、信仰)相疏离的深度心理体验,个体的孤独源于主体需要与实现的可能性、主体超越意识与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孤独的作用是多层面、多向度和辩证的,对城市秩序而言,孤独是建构性与消解性的统一.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孤独率先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而在当今快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会的孤独不仅具有城市世界的普遍共性,其传统文化中家宗教、家信仰的抽离则必然使中国的城市孤独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因此,有必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心理秩序、城市秩序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吴淑严 《社科纵横》2012,27(12):174-175
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认为“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这是卡森式的主题.卡森之所以执着地关注着现代社会所存在的多元孤独形态,除了有作家个人独特的创作经历、情感经验等个人原因之外,更多的则是因为孤独存在的无法根除性和社会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药科大学200名大学生进行情绪——社交孤独、微博使用问卷调查,统计微博与大学生情绪——社交孤独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1)适度的使用微博,可以缓解大学生孤独感,而长时间使用微博,则会增加大学生的孤独感;(2)情绪—社交孤独方面,男生比女生孤独感更强,但差别不显著;(3)微博的使用与大学生情绪孤立直接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微博使用时间与社交孤立、情绪孤独与社交孤独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孤独与爱,表面上看起来是无法融合的矛盾体,但在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世界里,孤独的人生、疏离的情愫,却始终纠合着爱的体会.卡森信奉爱是所有好作品的发生器,在她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爱的流动.但这种爱的投射却是如此脆弱,它映射出的是深及骨髓的孤独.结合作者生平经历,论文分析了卡森试图用一种诡谲、神秘、荒诞的方式表达出一个与爱同样永恒的人类主题——孤独,并且用爱的无能来印证人生孤独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个体的孤独与道德权威的尴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芳 《唐都学刊》2008,24(4):47-50
面对当前的社会道德生活,无论是鼓噪道德正在复苏,还是惊呼道德已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无不表明我们的社会道德已陷入异常的困境,集中表现为道德个体的孤独与道德权威的尴尬.道德个体的孤独反映的是一种内指型道德困境,而道德权威的尴尬意在表达一种外指型道德环境资源困境.积极向外寻求依托制度伦理的力量以加强外指型道德环境资源的权威性,从而解决内指型道德个体的孤独,最终实现道德个体与社会道德博弈中的互惠共享,增强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论孤独体验     
王蕤 《社科纵横》2006,21(12):110
艺术家的孤独体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审美体验,能对艺术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孤独体验成因的基础上,概括出孤独体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与爱伦·坡小说超异美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蒲松龄和爱伦·坡小说比较研究,阐述东西方文学、美学在时空观、意识观、生死观、审美观等方面的异同,各自的发展,相互的渗透,及在现当代所形成的世界性的汇合与交融。文章提出的蒲松龄小说与爱伦·坡小说相互对应的审美范围,即时空超逸美与意识飘移美、生命绵延美与死亡至上美、物我和合美与人类孤独美饶有新意  相似文献   

14.
孤独中过年,怎么办'哲学家总是对孤独情有独钟。尼采对孤独的定义是"一个值得被理解的人寻求理解而不可得",与寂寞和无聊含义并不相同。尼采还说:"谁将声震长空,必长久源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歌手却一般不会这样理解。张楚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更契合大众的心理。王菲的《笑忘书》则唱出了一种无助的潇洒。孤独是一个人的战争,想要打赢这场战争,你所倚仗的武功秘籍只在拒绝孤独和享受孤独之间。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年孤独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获得民政部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体现了民政部对孤独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李进超 《社科纵横》2010,25(9):176-178
在巴尔塔萨孤独的一生中,关注于上帝的荣耀的重要性。在耶稣会的学校里,他孤独而彷徨;在他被迫与耶稣会脱离关系之后,开始了孤独的祈祷。在曲折和磨难中,他创作出版了大量著作,发出了耀眼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17.
基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本质上是中国空巢养老问题的突出反映,更是空巢家庭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极端结果.随着中国社会的“少子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发展,在“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的双重压力下,空巢老人“孤独死”个案将会持续增多.空巢老人“孤独死”拷问着社会道德良心,呼唤着家庭亲情伦理.日本社会高龄者“孤独死”问题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中国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责任主体必须未雨绸缪,进行养老资源和养老支持的充分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8.
孤独是一种心境,每个人都会走进这种心境,每个人同样也会有这样感觉??然而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不同,理解的也就不同,十几年前我只泛泛的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孤独”一词,十几年后,经历了许多事,经过了许多分秒以后,我对“孤独”从出处、词语解释上??等等,又有许多更深、更成熟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19.
司俊琴 《社科纵横》2006,21(7):164-165
俄国象征主义诗歌大师别雷与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为同时代人,别雷诗歌中的象征意象与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中的象征意象都体现了时代赋予的孤独与绝望,但是基于东西方不同的民族与不同的文化底蕴,他们诗歌中的意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独特个性。本文拟对这一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改革、观念的更新,使婚姻与家庭领域发生着一场阴阳大裂变:离婚率逐年上升,死亡婚姻纷纷解体,获得解脱的人把目光投向新的异性,开始重新选择;那些中青年丧偶者,更没人去“守节”,一般都不再犹豫和耽搁,迅速地再婚;失去伴侣的老年人,也不甘忍受寂寞孤独之苦,勇敢地走向“黄昏之恋”。于是,再婚率增高成为当前婚姻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再婚,意味着一个旧家庭的解体和一个新家庭的诞生,这个新家庭势必带有旧家庭的痕迹,和旧家庭有难以割断的联系。再婚家庭一诞生,夫妻关系就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它牵涉到前夫或前妻,牵涉到双方的子女,甚至牵涉到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