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康熙驻跸亭位于孔林主体建筑享殿之北和孔子墓东南,是清代康熙帝在位二十三年到孔林瞻拜祭祀时休息的地方,康熙年间,为示皇帝祭孔驻跸之处以建亭纪念。亭立于四级台阶之上,方形歇山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心理研究的视角来看,秦始皇东巡,是在关东士民与秦人存在显著心理差异与心理隔阂的历史背景下,秦王朝为消弭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而采取的经略关东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始皇之东巡既是政治之旅,也是文化之旅。虽然东巡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为建构秦王朝的国家认同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秦始皇东巡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东巡刻石首次以官方文书的形式,确立了坚持国家统一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要求,其历史意义应当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康熙一生,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征讨噶尔丹叛乱,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他的征战筹边诗即真实地反映了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代表着康熙帝诗歌的最高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学遗产。这对于认识康熙带的文韬武略和进步思想、认识全国各族人民为正义事业而团结一致、英勇斗争的献身精神,都有重要意义。康熙帝又是“北方诗派”的一名特殊诗人,他的诗歌除了具有“北方诗派”的共同特征外,又有其独特风貌和内在风骨。  相似文献   

4.
康熙南巡诗反映了南巡的目的和意义:治河安澜;察吏安民;游历山川。在国家统一的形势下,这是进一步巩固政权的需要,反映了治国重心的转移,并由此清王朝进入了盛世历程。因此,这些南巡诗不仅可补史料之不足,更有其重大的历史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上官周曾受诏进宫为皇帝作画的传说由来已久。一说上官周是《康熙南巡图》的主要绘制者之一;另一说他是《乾隆南巡盛典》中的插图作者。本文通过考查《康熙南巡图》及《乾隆南巡盛典》的成书状况,结合史实和文献资料证明,相关美术史论著关于上官周是《康熙南巡图》主要绘制者之一的观点,以及叶德辉关于上官周是《乾隆南巡盛典》绘制者的记录都缺乏史实依据。释成鹫的相关诗文表明,上官周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接到皇帝的诏书,但在成鹫的规劝下,毅然放弃了进京为朝廷效力的机会,力辞不应。由此,亦印证了民间关于上官周为"宫廷画师"传说实有"出处"。  相似文献   

6.
康熙四十二年秋冬之际,康熙帝巡幸西安,以往被看作是经营和抚定蒙藏边疆之举,从西巡的主要内容来看,一是考察吏治民风,属于对内行政,也是儒家治国理念中强调的,借以表达对儒家治国政治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是练兵阅军,强调军队的战斗力,表明重视骑射的清朝国策。康熙帝通过密切君主与臣民关系、祭奠山川与名人树立了认同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的勤政爱民的圣君形象。无论是西巡的内容还是表达的意义,都在展示以儒家政治文化治国的象征性,阐释着统治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清代康熙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在反贪倡廉、肃清吏治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措施,他的廉政思想和主张对于康熙帝整肃吏治和康熙朝的大政方针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陈廷敬在其一生的宦途中,尽管以清廉著称,但是仍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挫折,那就是发生在康熙年间震动朝野的张沂贪黩案。陈廷敬因为和张沂是亲戚而受到了牵连,但很快就被洗雪。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陈廷敬始终奉行清正廉洁的做官准则,他的清廉作风被世人所公认,因此取得了康熙皇帝的赞赏和信任,成为康熙帝最倚重的大臣。  相似文献   

8.
林兴珠是清初抗俄斗争中,名震中士,使敌丧胆的福建藤牌兵的统率者.其抗俄事迹散见于《清圣祖实录》和《广阳杂记》等书中.林兴珠,福建漳泉人,正史无传,生卒年不详.他是明朝遗将,吴三桂余部.吴三桂叛清后,他在湖南任吴军的水师将军.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林兴珠降清,同年五月清朝授他为建义将军,封侯爵.林兴珠降清后,积极为清朝平剿吴三桂出谋献策,深受康熙皇帝器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帝在北京景山召见林兴珠.时值沙皇俄国大规模侵略我东北和西北地区,我国军民奋起抗俄斗争的关键时刻.前线急需优秀的指挥将领和训练有  相似文献   

9.
自康熙元年 ( 1 6 6 2 )至康熙二十二年 ( 1 6 83) ,清中央政府与台湾明郑当局对峙 2 2年。康熙二十年 ( 1 6 81 ) ,康熙帝抓住国内“三藩之乱”平定、郑军败退台湾、郑经死去以及清福建水师恢复等有利时机 ,作出进取台湾的战略决策。决策后 ,康熙帝令施琅独任攻台主帅、抓紧进取台湾的军事准备 ,并确立“相机进攻”、“剿抚并用”进取台湾的方略。施琅遵旨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武力攻克澎湖 ,随后即以和平的手段收取了台湾本岛 ,完成了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0.
康熙十八年明史馆开局是清代史学、政治、文化、学术、文学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就诗歌史意义而言,它与博学鸿词科考试、冯溥对诗坛的整饬一道,促进遗民群体分化,增强了文人的王朝认同,对文人思想心态与诗文创作、诗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明史馆开局目的、意义及其与博学鸿词科关系的认识中,学界主要存着两种论断,一种观点以为明史馆开局是博学鸿词科考试目的,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康熙帝惩于后者收效甚微而采取的措施。实际上明史馆开局是一种历史偶然现象,一些清朝官员企图用修纂《明史》的难度来削弱康熙帝对考试录用人才的器重,因而这两种论断均失之武断。虽然倡议者的初衷偏离了康熙博学鸿词科的宗旨,然而明史馆的开局客观上却有助于康熙博学鸿词科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