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宁 《文史哲》2004,(6):53-58
《狼来了》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它来源于伊索寓言《牧童与狼》,是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但若引入故事结构相类似的第三个文本《三声枪响》,并予以存在论性质的解读,就可与《牧童与狼》及《狼来了》建立一种有趣的比较关系,其中有关"撒谎"的道德主题被改写成"自我欺骗"的存在主题。由此而生的对儿童的同情,则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从《牧童与狼》到《狼来了》的流布过程中,一个道德"劝戒"故事如何变异成道德"恐吓"故事,其中充斥着对身体的训诫和治理。  相似文献   

2.
王健平 《快乐青春》2011,(10):61-63
孙思邈是唐代名医。他除行医治病外,还喜爱游山玩水,结交朋友。 有一年春天,孙思邈外出游览,他在路上遇见一个牧童,牧童捉住一条小青蛇在玩。那牧童挥着手里的鞭子,不住地抽打着那条小青蛇,小青蛇被抽得遍体鳞伤。  相似文献   

3.
“牧童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种掠夺式的经济模式,它对生态环境已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认清“牧童经济”的危害,关注环境保护事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横向:一、松鼠桂鱼;二、牧童骑黄牛;三、操场;四、津巴布韦;五、独怆然而涕下;六、学生会;七、偶数;八、后年。纵向:1.无独有偶;2.牧场;3.而今而后;4.儿童;5.骑虎难下;6.牛津大学;7.生不逢时;8.松赞干布;9.桂林;10.鲨鱼。  相似文献   

5.
谁答钟弱翁     
南宋诗人刘克庄编的《千家诗》中有一首《答钟弱翁》的七言绝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署名“牧童”。诗后注释对作者略而未谈。作者到底是何许人?是姓牧名童者,还是一位放牧童子?如果是个牧童儿倒是合于诗意的。你看,绿草  相似文献   

6.
来代,四川有位杜处士,性喜收藏书画。藏品中有,一幅唐代画牛名家戴嵩的’斗水牛图》,歌视为至宝,贮以锦囊,装以玉轴,常以随身。一日,风和日丽,社处士将此画挂在室外晾晒,恰巧一牧童路过,见画后不禁大笑起来。杜处士莫名其妙,询问其为何发笑?牧童指着画说:我不位画,牛可见得多了。牛打架时.力气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胜当中。而这幅画上的斗牛,尾巴也得者高,岂不可笑?社处主认为牧童说得对。艺坛巨军苏东坡听说此事后,将其记录在《题戴嵩画牛》中,并深有感慨地指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从此以后,戴嵩…  相似文献   

7.
《清明》诗与杏花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家诗》里有首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寥寥二十八字,却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雨中行役的图画。不是么?在淫雨绵绵的清明时节,我们的诗人一肩行李跋涉在异乡的泥泞山径上。凄风苦雨,冻馁交加,他是多么想歇歇脚、打打尖、暖和暖和身子呵。可是哪里有沽酒的人家呢?从这句问话里,我们不是可以感觉到他那急切、焦虑的呼唤吗?接下去,作者用“牧童遥指”悠然一结,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更加广阔的画境中去。言近而意远,构思是很巧妙的。牧童土生土长,早已习惯于斜风细雨的牛背生涯,当然也不会有背井离乡、前程何处的怅惘情绪。他是安然的。从他那从容伸出的鞭梢望去,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片杏花成阵的村庄。这就把整个画面延伸到遥远的空间去了。一动一静,一苦一闲,相映成趣,可谓诗情画意一片浑然了。它与杜牧的另一首《江南春绝句》,同样为人盛  相似文献   

8.
清明     
正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让人们认识先辈、修正自己、弘扬正气、带动后人。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  相似文献   

9.
在花红柳绿的山乡,最动听的是采茶女那宛转的情歌?在苗青水亮的田野,最悦耳的是牧童那悠扬的笛声?不,是铜管乐,是那雄壮粗犷的管乐之声,激动你的心,扇起你的情,将你牢牢  相似文献   

10.
陈文红 《云梦学刊》2006,27(4):109-111
由于对风格的认识及其所体现的具体内涵不同,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风格可分为多个时期,其中1930-1949是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创作的雏形期。这一时期使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真正的钢琴艺术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牧童短笛》便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南北文化的融合对唐诗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南北诗风经过长时间的冲突、碰撞和交融,到了盛唐初期,当时占据诗坛主要地位的北方诗人群体和吴越诗人群体的交游创作体现了这种融合。而王湾作为北方诗人群体的一员,他的诗歌既有北人的豪迈雄壮,又有南方诗风的清新秀丽,体现了这种大趋势,也预示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朱学东 《云梦学刊》2001,22(1):47-51
杜甫生活在具有浓厚浪漫气息的盛唐诗坛,生前不为时人所重,诗名不彰,与之交往唱和的众多著名诗人竟无人称赞他的诗歌;传至中唐,受到了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和韩愈等人大力推崇,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无法逾越的丰碑;传至晚唐,诗人学习杜诗和批评杜诗,纪念、凭吊并神化杜甫,从而把杜甫推向诗歌的神坛.  相似文献   

13.
元初,陈与义诗风(主要是在江西地区)的流衍情况,是其时诗坛一个颇可值得注意的现象,这是元初江西诗风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和重要方面,刘辰翁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推阐作用。其原因则在于:一方面陈与义"清俊"的诗风容易为江湖诗人接受;另一方面,也容易投世人之所好。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宋诗派对唐诗创作特点和创作要素的某种汲取;而从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考察,也毋宁说是宋诗派向"宗唐得古"风气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岁时节令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在唐代,中秋节作为一项民俗节日尚不显,但已有不少以“八月十五”为题的诗歌,内容多为吟咏月色,思乡怀人,深具自然明朗之美;至宋代,中秋节异常兴盛,但与唐代相比,此时中秋诗作的主旨和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多重在抒发作者的人生体验,表现人生哲理,呈现出一种深沉凝重的美。唐宋两代诗人中秋情怀的不同及其中秋诗作的各具特色,与两代时代风貌、文化氛围的不同以及由此形成的诗人思想文化性格的巨大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在比兴寄托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比前代诗人有很大发展,所以在唐代格律诗中大量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而且通体专用比兴,力求寄意的深隐与情味的隽永。李商隐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的创新方面,卓然自成流派,其诗从情意、辞采和声韵等方面表达了诗的艺术特点,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整个传统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刘长卿是盛唐到中唐的过渡人物,从其生年、诗歌的风格、实力乃至创作的个性来看,刘长卿都应该归入盛唐。特别是他在盛唐诗风的承传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而在情景交融上也具有“定型”的意义。把他归入盛唐,不只是个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盛唐山水诗群落派的自然生态的必然要求,显示出此派的无形而巨大的聚合力,也更是对盛唐山水诗派的实际情况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唐宋诗歌辉煌成就的掩映下,元代诗歌历来不被重视,关于元诗的研究寥寥无几,且难见全貌,但事实是,元代诗家众多,篇什浩瀚,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全面考察元代诗歌的发展进程可把它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元初由于诗人身份与心态的复杂性使诗歌创作融会了宋金诗歌的特色,呈现出“庞以蔚”的丰富性;大德、延祐间是元诗发展的高峰,“雅正”是其主旋律,内容多“治世之音”,风格尚雍容平正;延祐后,诗风丕变,以张扬个体性情为出发点,突破了“雅正”的拘囿,形成了多样化的诗歌风格,其中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功不可没。元诗对唐宋诗歌的继承与对明代诗歌的影响清晰可见,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吴淑玲  张岚 《河北学刊》2012,32(5):91-95
唐代书肆是唐诗传播的重要的渠道之一.书肆的诗文集主要有四种来源:收买诗人的诗卷、雇佣书手抄写诗卷、自由抄诗手炫卖的诗卷、拓印金石铭刻诗文.诗文集的去向主要是士人.书肆为唐诗的即时传播和接受搭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畅销诗卷对诗人的创作有着积极的鼓励作用,获得诗卷的士人在唐诗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诗艺影响,这些对唐诗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诗歌题材不但具有社会学意义,更具有美学意义。研究它能够显示唐宋诗重要题材的产生、发展、演进的源流及其文化轨迹,揭示唐宋诗题材之间的异同与联系,重现在唐宋文化背景下诗人对诗歌题材所进行的文化选择的心理脉络。通过对唐宋各类诗歌的开掘,能更深入地揭示唐宋诗的本质特征,为唐宋诗的研究提供新的开拓与转换视角,使整个唐宋诗研究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更高、更新和更富于概括性的层次。特别有利于说明唐宋诗以最宽广的渠道通向社会生活的主潮,同时还有利于说明文化选择方式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天台山道教在唐代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许多诗人与天台道士进行过直接交往,从有关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深厚情谊,从而为唐诗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