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乡村文化外生于产业化,基本不按大规模复制的路径发展,其借助现代社会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灵活与独特的发展模式。云南乡村蕴含着潜在的巨大的文化生长空间和产业拓展空间,但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既不能照搬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别于中东部乡村,必须遵循云南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特征重点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乡村工艺美术业、乡村休闲娱乐业、乡村文化演出业、乡村节庆文化产业,这些产业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一直以来,云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拥有129个县市区的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更是显得相对滞后.然而,近年来,云南省围绕自身优势,深挖潜力,创新体制,优化产业,做强市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培育县域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蝶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形式的转变与叙事的多样--新时期云南小说模式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云南作家文学视野的拓展和审美观念的提升,使许多作家不仅建构了自己的写作模式,还解构了自己惯用的写作模式,应认真思考新时期云南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与叙事的多样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省文产办云南省社科院课题组 《云南社会科学》2006,(3):114-119
云南文化产业起步较早,但全省大中城市较少,因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另辟蹊径,探索城乡一体化区域性发展的“云南模式”。文化体制改革使“云南模式”的探索成为现实,而科学发展观正推动云南进一步探索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山东胶东半岛及辽东民间部分居民称其祖先来自"小云南"、"乌撒卫"等地."小云南"在何处,国内学术界说法不一.被称为"千古之谜".历史文献中关于云南省祥云县(古云南县)即"小云南"的多处记载和祥云县"小云南"的民谣及胶东民俗,证实"小云南"确在云南,这个"小云南"即古之云南县,今之祥云县,它以相对于古代的云南郡和后来的云南省而得名,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实际存在并可从历史文献中查到的地名,云南省"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山东、山西、安徽等省并不存在具有相对稳定的、实际存在并可查到的"小云南"地名.也不能以称其先辈来自"小云南"者现为汉族而否认"小云南"在云南省.古代云南人外迁,既有北向、东向进入内地的,也有南向由元江一红河航运,经越南等地泛海迁移至山东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方面来探讨现代德育模式构建的依据。认为必须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将其作为现代德育的基本理念;还应根据查有梁的模式包容原理将借鉴和整合作为构建现代德育模式的方法之一。而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德育生态发生的变化都应成为构建现代德育模式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下云南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以云南高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地处我国对东亚、南亚等经济合作圈的前沿,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及发展的推动下,以地方特色经济参与国际经济交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云南地处我国边陲内陆,山区广大,教育落后,人才匮缺,尤其是高等教育人才十分贫瘠,为适应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势的需求,云南高校需要培养大量的地方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和国际业务开拓与管理的高级人才。本文以云南商科专业为例,对云南高校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进一步拓展云南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想,以解决云南经济发展的人才缺乏问题,并提升云南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促进云南高校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用汉文著述的文献典籍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及组成部分.在明代的云南,滇人汉文著述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和疏密不等的地域分布特点,这种时空的差异,直观而典型地反映了汉文化在明代云南的传播与发展过程,此过程呈现出阶梯上升的发展态势以及“核心——缓冲——边缘”的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90年代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文明产业迅速崛起 ,现已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随着中国加入WTO ,相对幼稚的中国文化产业如何面对挑战 ,资源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如何加快发展 ,就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老子》认识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46-49
《老子》认识论割裂了知与行的关系,排斥实践,否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但又不同于唯心主义先验论;《老子》从“道”的高度提出了认识天下万物的总原则,强调以“道”观物,开创了“直觉思维”这一道家认识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老子"无知无欲"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三章》所谓的"知""欲"具有特定的内涵,"知"就是机心、机巧,"欲"即私欲、物欲、贪欲.一方面,黑暗的统治是贪欲、机巧和滥用暴力的原因,它导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另一方面,贪欲是诱惑,放纵的背后是自食恶果."知"、"欲"是"无道"世界的必然产物,以"有为"的表现形式凸显社会危机."无知无欲"体现向"道"的回归.只有"无为"政治才能保证自然秩序,只有在这种秩序下,一切人为的恶果才能消除. 相似文献
13.
关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文章已很不少了 ,但很少论及扩大内需的条件 ,或者说从“条件”的角度看问题的文章不多。大家知道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需要条件的 ,任何问题的解决也往往在条件成熟之时。不认清事物发展的条件 ,在处理问题时 ,就会犯急躁毛病 ,或者产生悲观情绪。进一步扩大内需也不例外。近年来 ,在“扩大内需”问题上 ,不管在理论界 ,还是在实践中 ,都存在某些急躁或悲观情绪。犯急躁毛病的人认为 ,扩大内需 ,只要政府一声令下 ,举国上下一齐行动 ,一夜之间便大功告成。有悲观情绪的人认为 :内需不足 ,如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 相似文献
14.
《老子》五千言与商鞅变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楚简研究中,有论者认为,二千言简本《老子》出自老聃,五千言《老子》则出自太史儋。本文接着提出,太史儋入秦时间不是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而是秦孝公十一年,即公元前350年,正值商鞅变法十年后。五千言悉数采用二千言并加以改铸,实际为反变法而造,其政治取向与其崇高的哲学成就并不匹配。 相似文献
15.
《中州学刊》2018,(12)
《老子》中的"物"主要分为"道"、天地、万物、器物等四类存在体。"道"是绝对的"有",是形上之"物",它开出了天地、万物等天然现象之"物"。"道"在展开自身的存在过程中孕育出天地,继而由天地的运作产生万物。在这一宇宙生成论中,"道"始终"不自为大"。天然现象之"物"依"德"而展开其存在。天地的"不自生"即是天地保持着自身合理的存在状态,天地与万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万物分为自然物和人,万物的普遍存在状态是"自化",人如何"自化"影响着万物的整体走向。器物是人造现象之"物",是被动的存在体,其"德"本自万物。辨析《老子》之"物"具有三重意义:其一,理清层次、结构、关系、价值向度、侧重点、思想特色;其二,利于语词、文本的遴选和文意的理解;其三,进入"自"的向度。 相似文献
16.
传统意义的市场实际是"卖方的意思表示为主的市场”,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孕育了建立为买方服务为主的市场模式的客观要求,经济科技的发展已经为"买方的市场”创造了条件,"买方的市场”将使商品交换在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同时又能满足商品充分销售的需要,"买方的市场”必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产生买方、卖方和社会"三赢”的效果,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招标市场将是"买方的市场”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7.
北美市场、西欧市场、亚洲市场及中东市场、东欧市场、拉美市场、澳洲市场和非洲市场等八个国际市场的特征,我国企业进一步开拓这些国际市场的分对策及总对策. 相似文献
18.
罗默是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通过实施证券所有制将市场配王资源所体现的效率和社会主义的公平结合起来.由于缺少政治保证和实施的社会力量,"证券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可行性已被学者证明.即使在转型国家"证券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同样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证券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本身在运行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同时俄罗斯证券私有化造成内部人控制的先例也告诉我们这一模式并不可行. 相似文献
19.
老子赋予"道"以自然、无为的属性,其"无为"思想蕴含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内在哲理和客观规律,以此为人们确立一种自然无为的行为模式,并试图借助这种行为模式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深刻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真义,对于正确解读自然无为与生态智慧,处理好尊道而为与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为而不恃与价值回归,坚持无为而治与管理创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纠正人们在老子"无为"思想认识上的消极和退缩主义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经典进行理解并加以诠释,是东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共同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老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和道家经典之一,伴随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不同的国家也形成了不同的老学.英国传教士湛约翰、汉学家理雅各和美国哲学家保罗·卡鲁斯是19世纪西方世界基督教背景下对<老子>进行翻译和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他们对<老子>的理解和认识,是根据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知识经验、宗教信仰、思维特点进行的,其中既有将老子思想与基督教相比附的现象,也有对老子"道"、"自然"、"无为"等思想的合理诠释.东西方智慧通过<老子>这部伟大的道家经典得以融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