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以“距离”为核心观念对鲁迅性格中的诗人特质与其创作中的“纯艺术”作品做了精彩的阐发和论析,是“距离”美学思想应用于实际批评的最初尝试。分析《鲁迅批判》中体现出来的“距离”美学思想,不仅对研究基础极为厚重的鲁迅研究有所启发,也为“距离说”的中国影响及其在文学批评上的运用,提供一个有力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研究争议的焦点一直集中于美学的对象和方法等问题上。通常人们将美或艺术作为美学的对象 ,并进而探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所建立的审美关系。本文认为 ,审美现象是在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发生性现象。没有客观的美的事物 ,也没有纯粹的审美主体 ,审美的发生只是人类在征服并超越需求时形成的距离能力造成的。在人类生存实践中 ,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形成造成最初的距离感 ,使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而超越了物质满足的精神性距离则使人类成为审美主体 ,获取心灵的自由。因而真正解开审美发生之谜的钥匙在于对审美距离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审美过程中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布洛心理距离说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距离”、“距离的内在矛盾”、“距离的可变性”这三个概念是爱德华@布洛的《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的全部要义所在.其中.“距离的内在矛盾”是布洛心理距离说的核心.“距离的内在矛盾”强调审美距离应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程度,不能失之于“距离太近”或“距离太远”.本文在深入分析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距离太远”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布洛审美距离说的科学性或合理性在于它强调了审美过程中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指出了认为“距离说”只强调审美非功利性的流行见解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六篇。《大宗师》是概括总结庄学义理的“明道”论,与竭力否定“道”之存在的郭注义理冲突最大,因而郭象及其追随者做了大量手脚,导致《大宗师》成为“内七篇”脱简、错简、讹误、篡改最多的一篇,也是旧庄学之阐释距庄学奥义最远的一篇。作者在基本复原文本原貌的基础上,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造化/文化”“江湖/庙堂”“息黥补劓”等庄学根本奥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合作平台,在此过程中海外移民与文化的影响作用也日益凸显。本文基于交易成本和外来者劣势理论,以海外移民网络作为调节变量阐述文化距离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机制,并利用OECD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海外移民网络的扩大减弱了文化距离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海外移民网络会正向调节文化距离与我国OFDI的关系;海外移民网络促进OFDI的正向作用在文化距离较小、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中更为显著;我国应主动发挥海外移民网络及华侨华人作用,团结海外移民力量,加强海外统一战线建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6.
讽刺文学是一种道德距离的展示,也是带有浓厚的道德惩罚意味的文学样式.但是如果道德距离过大必然会损害被讽刺对象的真实感,批判者和被批判者也会缺乏沟通交流的可能性,被批判者会完全成为污名化叙事的对象.沙汀的讽刺小说也存在“污名化”的叙事特点,但是沙汀试图控制其讽刺小说中的道德距离,并尝试构建一种带有主体间性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7.
袁济喜  刘睿 《学术研究》2023,(6):144-150
谢灵运《山居赋》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卓有建树,在中国古代山水审美理论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它拓展了中国古代山水审美中的物我关系,即改变了先秦两汉以来的单一静观方式,形成了居游享受与审美赏会相结合的物我关系,体现出对山水审美中身心关系、性理关系的思考。《山居赋》中不即不离的审美距离,不同于辞赋传统与以往的山水栖居传统,而是表达了以“意得”“赏心”为旨趣的观点,开拓出超世与现世的自得之场,影响着后世山水审美中对主体精神的构造。  相似文献   

8.
网络沟通下政府形象“距离悖论”的解析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沟通的兴起,使政府形象塑造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政府形象的“距离悖论”出现新特点,其突出表现是,民众对政府形象的评价与该级政府同民众的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成反比。在网络沟通下,形象良好的政府须具有回应性,倡导科技领先,强调参与和协作以及具有预见性,因此,政府应从树立形象意识、完善电子政府工程、提升政府媒体公关能力和公信力以及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等方面着手,来应对政府形象的“距离悖论”,以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  相似文献   

9.
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把握好心理距离,而最理想的心理距离是“不即不离”。所以,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既要会制造心理距离,又要善于进行拉近距离的艺术处理。在艺术欣赏中能否获得关感,欣赏主体的个人修养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学者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命题引入我国,引起关于当前文学危机的讨论。德里达把文学“终结”的原因归结为“距离”的消失,颇具启发意义。对“文学即距离”应如何理解?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性?当前文学的危机究竟何在?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进一步思考探讨。  相似文献   

11.
  荣王   《社会科学研究》2012,(3):101-106
根据“中国八城市社会网络与求职经历调查”的数据,本文分析了城市居民的社会资本以及其对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社会距离的影响.在社会资本的三个因素中,网络密度与社会距离是呈正相关的,也就是人们交往圈子中亲属所占的比例越大,那么其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就越远;网络多元性对社会距离具有负向影响,即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越多,那么其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越近.信任有助于减小社会距离,普遍信任因子和特殊信任因子都对因变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个人对他人的信任度越高,尤其是对社会中不稳定关系的信任度越高,那么其感觉到与外地人的社会距离越近.不过,社团参与对于社会距离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五篇。继《人间世》对君主专制正面强攻,与伪道俗见全面交锋,阐明“因应外境,间世保身”之后,《德充符》对强化君主专制的孔子正面强攻.与宗法伦理全面交锋,阐明“因循内德,忘形葆德”之旨。作者运用结构分析法.破译了庄子晦藏于寓言人名“伯昏”“仲尼”“叔山”“常季”中的“伯-仲-叔-季”密码.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葆德”奥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二篇。继篡改并谬解《逍遥游》褒大知、贬小知之后,郭象又系统篡改并谬解理论色彩最强的《齐物论》褒大知大言、贬小知小言,谬解庄子否定“天籁”即“道”的存在,导致以研究《齐物论》为重心的旧庄学彻底误入歧途,以致厚诬“绝对主义者”庄子为“相对主义者”。在复原《齐物论》原文的基础上,作者无懈可击地挟隐发微,使被旧庄学遮蔽千年的庄学核心奥义,首次大白天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法律社会学角度,探讨纠纷当事人的关系距离对其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影响。定量研究表明,传统乡土社会“差序格局”对纠纷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方式仍然存在影响。但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城市居民的关系格局介于“差序格局”与“自我中心网络”之间,由此在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上与传统乡土社会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除了关系距离之外,纠纷类型(包括关涉生存利益的纠纷与不关涉生存利益的纠纷)也会影响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基于定量研究的结果,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尽力促使纠纷当事人达成和解;充分发挥社会型救济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公力救济尤其是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语境中的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天人二分”的哲学思想使人获得研究客体的主体地位。随着主体对客体认识的深入,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消解。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文化的同质化成为必然趋势,人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面临严峻的考验;而由全球化引发的宗教、民族文化方面的冲突不断升级,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这一切的根源之一在于没有处理好“距离”问题。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可以为疗治西方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副作用、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危机提供有益的启发;儒家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则为解决文化全球化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各民族文化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在和平共处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而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以悲为美”是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它是通过主客体之间心理距离的调节来达到对悲哀感情的欣赏。这种心理距离表现在各个方面,如经济差别、感情亲疏、血缘远近等。通过对心理距离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看似奇特的文化现象中,蕴涵着普遍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距离"理论要求作家控制好与生活、情感、语言等方面的距离;"小说距离"理论强调叙述手法对读者距离的控制,内聚焦、外聚焦及零聚焦叙述方式能产生独特审美效果;现代主义主张以"变形"等艺术手法制造与生活的距离,后现代主义则主张填平距离。在艺术创作中,距离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距离的消失意味着艺术独特性的消失,也意味着艺术的消失。  相似文献   

18.
叙述者、文本中的人物、隐含作者、读者是叙事文本中距离控制的四要素,他们之间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着作者真正的叙事意图,因此,把握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了解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巨翅老人>对叙事的距离控制与变化很有特色,它是一个逻辑发展的过程,需要拨开层层阻碍才能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叙事目的,以及潜藏在文本深处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庄子“心斋”说有异有同。强调审美注意活动的无直接功利性特征与“自我”意识 ,注重主体的心理感受及其悟性 ,是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庄子“心斋”说的相同之处。而中西方不尽相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背景 ,则使两说呈现出不同点  相似文献   

20.
一定的空间距离使视知觉得到解放;视知觉主动建构关于对象的"合目的"的完形结构,从而带来审美的效果.一定的时间距离因记忆的过滤和想象的弥补也能产生同样的审美效果.心理距离是主体克服自身的束缚而产生的.主体对对象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实践性的态度,而是纯粹形式的直观.非功利性是心理距离的主要特征.所谓"距离",实质上是主体挣脱自身的局限性而达到的一种精神自由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