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会计行业的改革发展对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部分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教育目标不清晰、涉农特色不明显、数智化融入不充分等问题。该文以“1+X”证书制度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探究在“1+X”证书制度下提升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策略。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1+X”证书制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农业特色,构建“岗课赛证”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该文面向高职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基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交叉融合的理念,从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五方面入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通过研究,重构了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了"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了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开展了课程改革,产出了一大批学生创新创业成...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社会输送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应当特别重视加强学生思想引导,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任务和宗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将原有的"思政课程"变为"课程思政",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以全新的视角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建设力度,完善综合化的育人体系.该文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找到原有的"思政课程"的局限性,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帮助高职院校参与到协同育人的思政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4.
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国权 《社科纵横》2007,(10):167-168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教育部16号文件)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做出了全新的表述,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文就是在这一框架下就构建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应体现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背景下,社会工作高职教育继本科教育之后,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但其人才培养多以技能为导向,忽视社会工作的教育特点.在对广东省A高职社会工作三二分段的人才培养的调研得到印证: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断裂、专业教育缺失及忽视人格发展等问题.为此,构建全人教育的"身心灵"高职社会工作育人模型,能够促使高职学生在社会工作技能技巧,专业认同、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感,价值伦理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职业资格制度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我国职业资格制度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机制,既是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需要。本文主要论述实现职业资格制度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机制的迫切性、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让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创业工作,让少部分学生创办企业.创业教育离不开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于"专业-就业-创业"贯通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包括五个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过程都会发生明显变化.风景园林学科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学科.同时,风景园林作为工学本科专业,在新工科浪潮下更要制定匹配市场需求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选择以技术创新和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教学和实践方法,建立以"双师型"教师和行业专家为主体的成果评价体系,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创新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五维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三元协同"教育机制与平台,提升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我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总体要求与目标.该文以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为着力点,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的管理、运营长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4.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5.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8.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廖国庚 《社会》2003,(2):10-12
我国每年有一大批转业军官(包括文职干部)退出现役,回归地方就业。退出现役的军官回归地方后,必须经过一个由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那么,转业军官是如何完成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呢?他们的职业角色转换的情况如何?他们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支持下,采取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2年4月至7月对1996年至2000年转业到长沙市及驻长沙的省直单位的转业军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  相似文献   

20.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