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对后世的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朝民歌也同样受到了《诗 经》的影响。对于《诗经》与南朝民歌的研究,主要从诗歌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来论述二者存在的本质上的不同;从诗歌内容选 材上的相似之处,在范围、语言特色、主题的不同之处,以及表现形式所呈现的明显不同、艺术手法上存在着共有的修辞手法和 人物刻画及表现手法上的差异,通过对比二者间的同与异,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文学属于文化范畴,不同的土地具有不同的文化,因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学。文学离不开土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产生了不同的故事,有了故事,就有了文学。澳大利亚这片的土地养育着澳大利亚文学。澳大利亚国家虽然年轻,但她的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跃上了世界文学的舞台,尤其是她的当代文学,如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和《呼唤》倍受世界关注。  相似文献   

3.
论文学风格的地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风格的地域性是古老且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代文学风格的地域性是十分显著和凸出的,但也呈现出泛化的特征,即主要集中在南和北两大地域风格的差异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风格的地域性渐趋消融,同时也在潜在强化。到了当代,却出现了多元和具象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城与城之间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性特征──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绪论李伯齐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产生最早,发展也最为充分。从《诗经》迄今三千余年来,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创作了难以数计的优秀诗篇,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艺术经验,形成了具有...  相似文献   

5.
楹联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楹联的产生,是受汉字特点、民俗文化、骈文繁盛、摘句品诗、格律诗成熟、政权推动、书法与建筑支撑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关于楹联是何种文体,历来争论不休。笔者以为,从文体的构成要素体裁、结构和风格等方面来看,楹联与词的产生发展一样,是五、七言格律诗的变体;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是从格律诗中发展、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6.
论《易经》卦爻辞中格言和谚语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言和谚语是早期的文学样式 ,完全符合文学的基本性质。《易经》卦爻辞中格言和谚语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和语言运用的艺术化形式 ,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作为议论文学的源头 ,先秦格言和谚语直接影响形成箴铭、哲理诗、寓言等文学体裁 ,并且对先秦议论文学基本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先秦格言和谚语及《易经》卦爻辞中格言和谚语在先秦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古典文学知识丛谈》(以下简称《丛谈》)是一部文学样式的演变史。诗歌、散文、小说、戏曲诸种文学样式的兴起和演变,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历史现象,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仿粦、陈宁江、陈方晨三同志从纵的文学发展的角度和横的文体演变的联系着眼,又从各种文学样式的具体评述落笔,也就是从宏观着眼,从微观落笔,以分析其继承与创新的所在,介绍其作家与作品的成就,给读者以发展的观念和系统的知识,这就不止是一部通俗的知识丛谈,也是一部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文体兴衰史了。  相似文献   

8.
为能较为确切地说明丁玲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笔者尝试着从文学语言这个角度,就《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杜晚香》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作抽样分析。在我们看来,研究作家如何运用语词,怎样构造语句,采用哪些修辞方式来塑造形象、营造意境等,既是文学语言极其关注的问题,也是语言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作家风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总结齐梁以前文艺创作发展的历史经验,阐述了文学风格与作家、时代、文体等方面的关系,还就风格多样化问题作了探索。《体性》篇即一风格专论,在《定势》、《风骨》、《明诗》、《通变》、《时序》、《才略》等篇章中也多有阐发。他的论述,内容丰富,见解精湛,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风格论。研究刘勰的风格论,对我们深入认识文学风格这一客观存在的文学观象,发展创作与评论,是不无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以阐释学为视角进行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古史辨派对《诗经》确实作出了新解释。他们颠覆"成见"丛生的传统释诗系统,融合边缘而且异端的释诗思想,用文学阐释逆转经学阐释,以去经典化反拨经典化。此举对《诗经》学作了深度刷新,成为现代《诗经》研究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的朱熹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道观、《诗经》学和《楚辞》的研究方面,从总体的研究趋势来看,人们渐渐改变了对朱熹的文学思想的偏见,注意到他对文学的重视,并对朱熹关于文学的艺术性的论述有所揭示,间又涉及到朱熹的艺术理论的探讨,但在朱熹的文学思想的研究方面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诗经》中“颂”之含义阐释分歧甚大。文章从传世文献、考古成果、训诂考据、文化人类学、文化宗教学等角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索“颂”的起源及其最原始的意义,认为“颂”可拆分为公”字和“页”,西周之前“颂”字的意义正是包含在“公”字之中,其起源于巫术思维下的一种上古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人类自身)的集体祭典,本义是一种生殖崇拜的祭仪。  相似文献   

14.
《诗经》叙事艺术特征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艺术在《诗经》中体现充分、反映显赫。本文从《诗经》所特有的现实主义诗风主题追求 ,以及叙事艺术的结构模式在《诗经》中体现两方面对叙事艺术特征进行阐释。也就是在题材和体裁两方面进行阐释 ,在题材上 ,表现出反映社会政治、人事、婚姻、爱情等方面内容。在体裁上 ,主要表现方式体现在叙事的抒发型、情节型、记实型这三类诗歌中。勾画出了叙事艺术在《诗经》中的轮廓 ,总结了叙事艺术在《诗经》中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萨福的三首诗与《诗经》的三首诗作了文本细读,结合意象分析、文字学分析等方法,探讨它们的异同;将普罗米修斯盗火与鲧窃息壤作了神话学、文化学比较;并从民族宗教伦理、文学人物塑造的角度探讨了安提戈涅与聂嫈之死,试图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对古希腊文学与中国先秦文学作一番微观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诗经》四言的平仄组合随意灵活,有16种模式。因为平声轻、仄声重具有不同的音质,所以两者组合的模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旋律节奏。该文从平仄的产生、平仄的轻重入手,分析了《诗经》四言的音律效应。  相似文献   

17.
台湾的《诗经》研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诗经学研究的延续。研究的内容有: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诗经学基本问题和语言训诂研究、诗经学史、《诗经》注释和作品分析;本文也简介了香港的诗经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有深刻的体认,体现在:1 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抒情主体有明确确认;2 "《国风》里巷歌谣说"的立足点是对以个人情感为核心的抒情精神的深刻体认;3 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有清醒的认识;4 《诗集传》以"赋"、"比"、"兴"分配《诗三百》每篇各章,完全是从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9.
“赋”字的本义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方法,后来演变成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关于“赋”、“楚辞”、“辞赋”等的称呼,一直比较混乱,说法不一。“辞”与“赋”究竟是一种文体还是两种文体,它们的源流究竟如何?我们认为,“辞”源于诗,而后又演变成为“赋”,它应是一种文体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并且与《诗经》有着十分密切的借鉴和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茶文化论著中对《诗经》有关诗句的错误理解,从字源学、名物学、植物学、文学文本等角度对《诗经》中有关的诗句进行剖析与论证:《诗经》中“荼”字不是指“茶”,而是一种“苦菜”。茶文学的源头不应在《诗经》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