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共财政是我国“十五”时期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有关方面的内容以及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使之既科学,又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都是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变化而实现的。政府社会经济调控职能任务的实现,在市场化已经比较充分的今天,无非是基于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的实施。但是,基于历史的原因,与市场经济思想和市场经济发展现实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相关制度甚至在理论上对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的探讨都是相对缺乏的。因此,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基于市场经济平台的公共财政的收支结构和公共财政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民负担在不断“减轻”中加重,这一困境是传统集权型财政体制的直接后果。传统集权型财政体制不断索取农村资源,阻碍了农民负担的减轻,出现了减轻农民负担的制度锁闭。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根据减轻农民负担的需要,应从城乡一体化、乡村财权与事权统一两个方面构建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4.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所反映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安排的构建问题。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出发 ,通过财政制度的硬约束 ,使各级政府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进行建设 ,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正确运用。为此 ,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制度规范 :保障公民财产权 ,在制度上约束政府不合法的征税权 ;维护预算法律权威 ,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 ,平衡预算 ,加强公债财政建设 ;严格细化科学发展观的财政支出 ,履行政府的公共职责 ;实行双元结构财政 ,防止财政侵蚀。  相似文献   

5.
公共财政支持西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需公共财政予以保障,就西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践来看,中央和地方分别从“出口”和“进口”环节给予财政支持.但财政支持西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缺陷,如基础养老金偏低,“一刀切”的财政分担结构拉大了西部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地方财政“补进口”造成了西部农民养老不公平.为此,应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界定各级财政的分担责任,改变“一刀切”式的财政标准为“弹性”财政补贴标准.  相似文献   

6.
王焕祥  郎玫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7(1):108-114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行为的制度特征与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及经济转轨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行为在制度变迁和制度选择的路径上内在地具有偏向、刚性与同构性的制度特征.通过可获得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一问题的存在.由于公共财政支出的偏向、刚性与同构性的制度特征严重影响了经济转轨的效率,因此,如何打破制度变迁路径就成为今后需认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制度研究:关于现代社会的制度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制度就好比是工具和框架,作为工具,制度继续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作为框架,制度是个体自我评估的参考指标.在现代社会中,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对正在进行法治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论公共财政框架下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教育财政也须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进行与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改革。在公共财政制度框架下,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事务论共同构成了教育财政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资源配置中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决定了政府在教育财政中基本职能定位及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共财政新体制的框架性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和支出的结构“错位” ,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严重。构建新的公共财政体制 ,应在遵循市场、发展、效益原则的基础上 ,着力构建其职能、管理体制、政策框架。具体来说 ,在财权关系上要理清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在支出制度方面 ,要调整支出范围 ,改变支出方式 ,进行预算领域的制度改革和创新 ,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配套改革 ;同时 ,构建以税收为主体、以规范的非税收入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  相似文献   

10.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公共财政体制领域的改革成效不大,仍然存在着政府间财政的严重失衡问题,致使整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因此,这就客观要求我们摆脱现有的认识误区,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改革是从局部制度的修正,按轻重缓急的次序渐进式展开的,但它一开始就有一个基本的目标即市场化的定位方向,这有大量的文献及实践材料所证明.市场的意义完全在于效率,中国经济发展的既往成功也完全归功于市场的效率;市场也讲公平,只是这个“公平”严格限定在公平竞争的涵义之内.前期改革即双轨制的受益者乐于维持现状,因为这种混合型体制正是权力绑架市场并继而竭力寻租的天然土壤,我们想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来弥合矛盾,不断进行外部治理,只会愈治愈险.各种矛盾的解决都指向一个无可回避的目标,那就是建立公平竞争、公共财政、公共服务政府的“三公体制”.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最突出的问题是供给严重不足和供给制度不合理;并从公共财政视角分析了其成因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途径,最后提出必须进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公共财政的确立对投资审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投资审计必须创新。具体体现为投资审计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以及审计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我国各级政府都面临着职能和角色等方面的转型,这一转型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就是构建服务型政府.而建设一个有效运转的公共财政制度是化解这些困境和推动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重要突破口,具体的现实路径是:改革、完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合理的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基本结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地方政府的预算制度.  相似文献   

15.
栗玉香 《中州学刊》2003,(5):167-169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必须从界定义务教育公共产品属性、确立其为教育财政支出重点、界定政府间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义务教育财政公平与效益的统一、其运行机制法治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共财政运行现状尽管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已进入了运作实施阶段,然而在财政理论界对公共财政问题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按照公共财政目标模式框架.并借鉴西方公共财政实践。来分析我国现行财政运行状况。主要是财政职能范围定位不清,相对于市场经济“公共性”的要求而言,缺位与越位并存。所谓财政的“越位”问题,是指财政的职能和作用超越了一定的界限。就是财政管了不该管的事;所谓“缺位”就是财政该管的事没有管或没有管好。但这种越位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放到一定的历史过程中来考察,计划体制下的集权财政。无所谓“缺位”与“越位”。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转轨,与此相适应,财政职能转换也处在其中.于是产生“缺位”与“越位”问题了。从发展的观点看,它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政府的职能而言的.经济体制决定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职能决定财政职能,财政的职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在经济体制转型和政府职能转换的情况下.过去的原有的财政职能如果不加以调整。就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则会出现“越位”和“缺位”的问题。由此可见。产生财政“越位”问题并不是财政自身所致的。  相似文献   

17.
透明财政所直接涉及的问题便是公共财政信息的公开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财政的整体透明度还很低,差距异常明显。对此,应不断转变财政信息供求双方观念,实现双方良性互动,健全财政信息公开的法制环境,建立与完善财政信息公开的司法制度与监督制度,实现财政信息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公共财政的理论视角重点分析了促成西部基层财政困难的三个财政体制性因素,并提出了改革公共财政体制的对策建议:重新调整事权和财权的搭配结构,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建立适应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东 《东岳论丛》2003,24(4):38-4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方面公共财政必须逐步从竞争性经济领域退出 ,加大对教育等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客观上要求教育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建立起充满生机、富有效率的教育组织形式。更为重要的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政对教育投入的结构和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  相似文献   

20.
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制度的建设是地方公共财政框架的核心 ,它包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三个方面 ,即地方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的界定、公共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必不可少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