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本体的无动无静、无出无入、无思无虑入手,分析了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命题的深刻内涵.在王阳明的观念中,认识到本体的无善无恶才能证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良知明觉的存在的绝对性,才能保证人生实践实现自由的超越.因此,无善无恶不仅是现实有善有恶的实践修养的根据和本体,还是人生修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作者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突出了儒学本体论中人生实践的自由超越的特点,揭示了人生道德修养过程所具有的自由快乐洒脱的一面,是对儒学本体论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只追问"有"而讳言"无",海德格尔则给"无"以特殊关注。他将"无"与存在相联系,认为"无"就是存在,是存在者的"无化",而不是什么也没有。由此出发,他认为"无"不是消极的,而是具有许多积极的内涵。"无"向我们展现出另一片独特的天地,揭示出了存在的可能性、根源、超越、守藏等多重意义。海德德尔的这一观点不仅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写作文之苦,教作文之难,是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令人担忧的现状。从整体上看,写作教学几乎处于"五无"状态:无计划、无研究、无管理、无兴趣和无效率。尽管有志于作文教学研究的部分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尝试,但总体上作文教学亟待规范。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在阐述"四句教"时颇为犹豫的心态与其一向自信、果断的性格有着明显的差异,根源在于他意识到"无善无恶"与佛学的"不思善恶"之说极为相似。从理论归属上看,"无善无恶"延续了佛学"作用即性"的思维模式,消解了良知的性善根据。学术界将"无善无恶"阐释为境界的无滞性,此观点不符合王阳明的本意。  相似文献   

5.
经过广大监狱人民警察的共同努力,从2003年开始,我区实现了无罪犯脱逃。2004年实现了无罪犯非正常死亡。2005年实现了无狱内重大案件。2006年在保持实现无罪犯脱逃、无罪犯非正常死亡、无狱内重大案件的同时,又实现了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至此,我区55年来首次实现了“四无”监狱工作目标零的突破,刷新了广西监狱改造罪犯工作的历史。本文对广西监狱系统如何实现“四无”目标显著的工作业绩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诚信"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诚信危机” ,探讨了“诚信”的一系列伦理价值 ,阐明了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  相似文献   

7.
无船承运人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集装箱运输和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蓬勃发展,无船承运人在国际货物运输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关于无船承运人的理论研究及相关立法却相对滞后,无船承运人的概念、性质、法律监管等问题尚不明确,造成中国货运市场秩序混乱。针对这一问题,在阐述了无船承运人的概念和法律地位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主要航运国家无船承运人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结合中国无船承运人业务实践,对中国无船承运人管理制度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中国无船承运人管理制度的建议,如推广无船承运人责任保险制度及明确无船承运人破产时债权实现的程序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溯源东汉末年般若诸学派对"空"的义理的认知,于展开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涵的把握。《心经》的题意在于"平等心",全文以"一实相印"为要领。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菩提心":无惑菩提心、无我菩提心、无智菩提心、无生菩提心、无得菩提心、无畏菩提心、无咒菩提心、无念菩提心。《心经》言简意赅、深广精妙、手写可见。  相似文献   

9.
"无"沿着延异的踪迹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有","无"就是"有"。"无"这一能指符号是对感性直观上缺席的事物的不在场的替补,感性直观上缺席的事物在非理性直观上却是在场之物。从感性直观来看,"无"是无形的;从非理性直观来说,"无"却是有形的。正是因为"无"就是"有",并且"无"还是有形的,所以人们才能以"无"为用、以"无为"为"有为"。虽然"无"就是"有",但是"无"又不同于"有",不同形式的"无"是不同形式的"有","无"和"有"构成差异的嬉戏系统。"无"和"有"都不能单独存在,二者只能存在于这一差异的嬉戏系统之中。"无"和"有"的关系体现了语言的游戏性。游戏性的语言为人们建构一个开放的、自由的、诗意的生活世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无因管理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因管理作为民法法律之债的发生依据之一,应当根据社会的发展赋予其新的价值。本文试从无因管理的社会意义和法律性质、成立条件、效力、类型化及类型化无因管理的法律效果等方面就无因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宇宙意识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庄子不仅提出了“有实而无乎处者 ,宇也 ;有长而无本剽者 ,宙也”的富有生成感和动态性的宇宙定义 ,而且深入探讨了宇宙的无限性、统一性、运动性、连续性和无开端性等特性。庄子的宇宙意识来源于老子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甘肃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甘肃和全国一样出现了大批失地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绝大部分生活处于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创业无钱的尴尬境地。对此,本文阐述了建立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析,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引起地方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尽快建立完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苏博 《社区》2012,(28):23-23
黑河市辖三县两市一区,总面积6.87万平方公里,城镇人口61万。今年,黑河市将社区网格化服务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实践,实现了“联系群众无盲点、基层管理无缝隙、服务居民无遗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提出,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在逻辑上与其多次强调“至善是心之本体”构成了矛盾。实际上,“无善无恶心之体”与儒家传统所讨论的“已发未发”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阳明对“心体”的理解和对心、性、气的理解与朱子“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有着较大的不同,但也有相等同的一面,它凸显了心体与天理的一贯。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是和“至善”、“良知”、“天理流行”紧紧相关的,联系的中介即“未发之中”,而“无善无恶心之体”与“有善有恶意之动”则为一体之两面。  相似文献   

15.
按照唯识思想,凡圣之别,在于有无无分别智的证得,无分别智之圆满即是佛果。因此,对无分别智及其所缘境界、生起的认识,在唯识学中非常关键。无分别智作为殊特之认识在《摄大乘论》中以五相给出了说明:无分别智之所缘非是依他起性,亦非是遍计所执性,而是圆成实性真如;所分别之外境无故,一切法皆无差别而成无分别性,无分别智亦是如此,而为无分别性。在无分别智生起时,无分别智是能缘,真如是所缘,二者相应相合。真如作为种子,对生起圣智起关键作用。藏译文、玄奘汉译文对于真如与无分别智之文义作了仔细辨析。如“平等(sam a)”之无分别智,玄奘的译文给出两个“平等”,使无分别智证真如之意义更为清晰;藏译为mnyam pas mnyam pa,即“由平等而平等”,意为能缘、所缘各自是无分别的,悉皆平等,由此二者间的冥契亦是平等,译文较清晰。  相似文献   

16.
无因管理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肇端于罗马法。对无因管理的概念重新进行厘定,通过梳理无因管理制度自罗马法以来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在拉丁语系国家、欧洲大陆国家、英美法系国家中,无因管理制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继受和发展。管理他人事务、以减少个人和社会损失的无因管理,体现了乐于助人的美德,理应受到社会的肯定和鼓励。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32个县、41村、194户无地农民的调查,分析了产生无地农民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收回已经迁出人员土地、开发荒地增加耕地的数量、增加农民生产和生活支持力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解决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农民无地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无证书盲签名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盲签名和无证书密码结合,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无证书盲签名方案,使得签名方案既无对证书的需求,又无密钥托管的弊端,同时又具有盲签名的特性。给出了由系统初始化、局部密钥提取、签名者秘密信息建立、签名者公钥计算、签名者密钥计算、签名和验证7个算法组成的算法模型,并对其安全性给予了证明。分析表明,该方案具有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无字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读物,不仅深受儿童的喜爱,同时无字绘本的阅读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 展,并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儿童无字绘本阅读的相关研究,并从儿童无字绘本的概念与特点以 及相关阅读机制、儿童无字绘本阅读的关注特点以及无字绘本阅读对儿童阅读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 关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大公案,关于阳明四句教及四有四无说的论争一直聚讼纷纭。实际上,四无乃龙溪实持之说,四有则为龙溪虚立之名。天泉证道之后问题发生了转换,不再是四有四无之争,而是以“四无”及“无善无恶”为中心的两层质疑:龙溪四无说是否违背阳明宗旨?阳明“无善无恶”说是否违背儒家正道?依牟宗三之“共法说”,阳明、龙溪不但不是“禅”,而且还对传统儒学有重大贡献,是儒学义理圆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环节。阳明、龙溪等能突破长期以来的禁忌,发挥这种“无”的智慧,从而将传统儒学推进到义理更为圆熟的新境界。这也是儒家学说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阳明“无善无恶”、龙溪“四无说”的独特创新之处和巨大贡献在于此,而他们备受误会和责难的深层原因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