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不同方式所形成的垄断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现阶段中国的产业组织政策重点在于减少政府管制,降低产业的退出壁垒,由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产业和企业的规模。  相似文献   

2.
我国许多产业存在过度竟争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这种状况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政策思路是要区分不同类型的产业优化进入壁垒,更重要的是要降低体制性退出壁垒.  相似文献   

3.
指出转轨时期社会主义政府之所以有必要“退出”,主要是因为政府如不“退出”,首先要承担很高的监督成本,其次难以避免因维持与国有企业的隐合约而承受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当“退出成本”低于监督成本和维持合约关系带来的长期利益损失时,社会主义政府的“退出”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在转轨时期,政府高退出障碍直接导致产业市场高退出壁垒,结果是加剧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退出的壁垒  相似文献   

4.
在实现“两个转变”的进程中 ,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这必然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发端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市场进入为研究重点 ,把退出仅看作企业行为而不做重点分析 ,因而其理论对转轨时期中国产业市场国有企业退出过程缺乏明显的诠释力 ;而国内部分学者认为 ,“退出”只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一个理论问题 ,缺乏实践基础 ,从而对其很少关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郭立宏副教授撰写的《转轨时期国有产业退出壁垒研究》(以下简称《退出壁垒》)一书 (陕西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6月版 )以其理论上…  相似文献   

5.
产业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创新能力不足,衰退产业的转型与重生需要依靠加强产业创新来实现。在产业融合背景下,衰退产业通过与信息产业、绿色产业、生命科学产业的融合,实现产业创新,摆脱衰退。因此,政府需要建立企业自主退出机制,放松政府管制,增强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减少产业的政策壁垒;同时加强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研究及边缘交叉学科建设,注重培养融合型人才,为企业的融合创新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6.
中国家电行业的市场集中: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家电行业过度竞争的形成是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和盲目投资的结果,同时也存在体制性和机制性的原因。中国家电行业从过度竞争向有效竞争演进的历程表明,推进市场集中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需要培育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的行政性割据,降低企业退出壁垒。同时,辅以产业政策的引导,加快企业改革,赋予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该文在分析我国西部产业组织存在经济规模水平不高、行业集中度较低、产业进入程度较低与退出壁垒程度较高等问题之后,提出西部产业组织优化的对策是:调整和优化企业规模结构;鼓励中小企业的自由竞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激励和限制政策,维护合理的市场结构等。  相似文献   

8.
市场结构和政府行为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市场集中度、企业规模和进入退出壁垒作为衡量市场结构的静态和动态指标,体现了市场结构对创新活动的作用机制,同时技术创新对市场结构又存在动态影响,是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当完全依赖于市场体系的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时,政府应采取适当方式介入其中,且其干预方式应随着产业结构、技术机会等变量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9.
在界定恶性价格竞争的基础上 ,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经营战略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 ,分析得出恶性价格竞争是在特定的宏观条件下 ,由于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到位、大多数行业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以及市场营销管理不科学造成的。最后提出恶性价格竞争的解决要依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分开以及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加强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既包括企业负担重、富余人员多的问题,也包括企业改革不到位、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大,资产不能优化组合等深层次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亏损局面,必须深化改革,转换企业机制;实行产业调整,缩小国有经济战线,优化资产存量;强化企业的基础管理和战略管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4年至2008年的数据,考察了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所有制性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以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为内容的企业绩效与产业集中度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间的绩效水平也差别较大,且总体而言国有企业的绩效水平还相对较低。因此,出于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政府一方面应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充分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在引导国有经济从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退出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来。  相似文献   

12.
体育旅游基本价值链上下游不清晰、主次不明显、任务分工不明确。根据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从管理、经营、营销和服务四个环节对体育旅游现有的价值链进行整合开发,合作信任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资本运作机制、高端优化机制和进入退出机制有利于体育旅游的价值链升级优化。在一体化合作系统框架和一体化路径选择的基础上,近(远)期管理机制、资源与产业两大类开发模式、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等多种融合范式是对体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范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组织在解决农户超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不同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划分为基础,综述了农业产业组织效率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效率。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在农业产业组织的构建方面,应充分考虑相关利益者的角色和作用;在农业产业组织模式方面,应加强对不同组织模式效率的定量研究和系统研究;在农业产业组织效率评价方面,应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用较简单的硬件、软件结构,设计与实现以工控机为核心的高速公路车道收费控制系统,并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该控制系统包括入口车道和出口车道两部分,入口领票,出口根据实际行驶里程收费,并对车道的外场设备进行控制,以及对收费特殊事件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5.
羽翼未丰的中国工业设计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工业设计业以中国为市场的竞争,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迎接挑战,怎样把握机遇,是中国工业设计界面临的一个待解答的问题.对国外设计公司的进入中国市场要冷静地对待,辩证地分析,应当看到,这对于充分满足国内市场对工业设计的要求、促进我国工业设计水平的提高、普及工业设计知识,从而强化国民的工业设计意识以及改进我们工业设计教育和造就现代设计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至于可能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只要我们处变不惊,采取主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善于学习他人经验,充分利用自己熟悉中国国情、熟悉中国市场的长处,大力促进工业设计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是完全可以消除的.总之,面对国际竞争,中国设计业一定要有正确的对策,这样,中国设计业不仅能在这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且还可能以此为契机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6.
温州近年来出现了企业家“跑路风波”和部分企业外迁等产业升级难的现象。本地创新资源不能满足企业升级的需要是温州产业升级难的重要原因。在丰富本地创新资源和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方面,要形成基于创新的新优势,地方政府具有重要作用。地方政府要坚持长期的高强度的创新投入,积极塑造有利创新的软硬件环境。国家创新政策应注重鼓励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的吸收和利用;提升行业技术和质量标准,发挥市场淘汰机制,激励和倒逼企业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国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了出口主导型政策和重化工业化政策,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韩国在加入GATT后的初期,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为资本和技术积累创造了条件。20世纪70年代的重化工业化促进了韩国的经济起飞。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到位,又使韩国受到亚洲全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得到了加强,第二、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应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行有利于发挥各地区优势的产业布局政策,对衰退产业加强引导,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入世对中国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中国入世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注重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包括产业国际化与民族产业发展的关系、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系、市场推动与政府主导的关系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对于江苏来说,国际制造业基地目标意味着在10年内制造业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3倍。如何实现这一极具挑战性的战略目标呢?大力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产业集群具有独特的竞争合作机制,能促使成员企业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和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空间、地理区位、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江苏省应当重点发展信息、石化、医药、纺织、装备、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6大制造业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